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学理论论文 >

关于“531成长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初中历史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21 20:43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因此,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作用巨大。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我国教育改革就一直持续进行,而如今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开展,素质教育再一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如何改变传统教学的“唯分数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归根结底改革需要回归课堂。教学模式作为课堂的核心成为改革的重点。与其他学科相比,历史课堂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历史在初中教学中一直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在学生、家长甚至是老师自己心里,历史都不是主要学科,投入的精力不够;其次,因为传统历史教学模式的弊端,学生不喜欢历史,对这门学科不感兴趣,都造成了历史教学的困难。因此,如何创造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传播历史知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三者相结合的新型历史教学模式,迫切改变现有历史教学的现状,是每一个历史教育工作者应该面对和思考的问题。教学模式的改革历史悠久,我国历史上也曾经多次进行教学改革,希望能够提高学生...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531成长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 关于“531成长课堂”教学模式的概述
    (二) “学习金字塔理论”在“531成长课堂”教学模式中的运用
    (三)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531成长课堂”教学模式中的运用
    (四)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在“531成长课堂”教学模式中的运用
二、“531成长课堂”教学模式在历史课堂上的实际应用
    (一) 选课缘由分析
    (二) “531成长课堂”教学模式在七年级历史课堂上的实际应用——以《商鞅变法》为例的教学设计
    (三) “531成长课堂”教学模式在八年级历史课堂的实际应用——以《洋务运动》为例的教学设计
三、关于“‘531成长课堂’教学模式可行性”的教育研究报告
    (一) 研究概述
    (二) 研究过程
四、“531成长课堂”教学模式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与局限
    (一) “531成长课堂”教学模式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
    (二) “531成长课堂”教学模式在实际应用中的局限性与解决方法
五、“531成长课堂”教学模式今后发展的思路与方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浅谈如何运用三维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J]. 戴刚.  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2012 (02)
[2]新课标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J]. 包海英.  快乐阅读. 2011(27)
[3]初中历史教学三维目标的有效落实[J]. 方美英.  新课程学习(上). 2011(01)
[4]小议历史教学中的课堂提问艺术[J]. 朱平.  新课程(教师). 2010(12)
[5]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J]. 毛敏.  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 2010(12)
[6]如何激发学生历史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性——课堂三维目标实现的教学探究[J]. 王玉娣.  考试周刊. 2010(34)
[7]浅谈“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运用[J]. 杨惠琴.  新课程(教研). 2010(07)
[8]开放性的历史教学模式探讨[J]. 聂成学.  发展. 2010(01)
[9]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历史课教学效率[J]. 马泽莉.  新课程(教师). 2009(12)
[10]罗杰斯人本主义教学思想对当今教学改革的启示[J]. 李乐.  现代企业教育. 2009(24)

硕士论文
[1]初中历史“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D]. 姜岱尧.山东师范大学 2011
[2]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师的素质再探究[D]. 魏传红.山东师范大学 2011
[3]初中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D]. 李立韬.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0
[4]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D]. 于盈盈.东北师范大学 2010
[5]基于建构主义的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D]. 柳延东.东北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5451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xuetheo/35451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e83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