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文化学基础研究之反思与改进
发布时间:2017-06-25 10:05
本文关键词:课程的文化学基础研究之反思与改进,,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课程的文化学基础是指那些深刻影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关键问题的文化学研究成果。课程的文化学基础研究不仅有助于夯实课程的理论基础,改进我国课程研究方法,还有助于指导我国课程改革的实践,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20世纪60年代之前,西方课程的文化学基础研究多属于无意识研究,且较为零散。20世纪60年代后,以课程研究的概念重建运动为标志,西方的课程文化学研究逐渐兴起,发展较快。我国的课程文化学基础研究从1989年开始兴起。我国研究者翻译、整理了西方的理论成果,详细分析了课程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但仍还存在很多不足。本研究在总结分析国内外课程的文化学基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 本研究在探讨了文化学的基本概念、规律、原理的基础上,利用文化学的基本概念及规律、原理探讨了课程的文化学作用机制。首先,文化背景影响着课程决策的嬗变,反之,课程决策具有文化控制和调适的功能。其次,课程设计是文化的选择与组织。文化决定了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且受主流文化、亚文化以及文化的优势法则、潜势法则的影响。同时,文化造就了特定的课程结构,文化部类制约了学科结构,文化整合促进了课程结构的整合。第三,课程实施是文化的传播和内化。课程实施直接传播文化,文化模式决定了课程模式,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课程实施主体内化了文化。最后,文化变迁为课程改革提供了动力,文化冲突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原因,课程改革遵循着文化变迁的规律,但文化的稳定性加大了课程改革的难度。
【关键词】:课程研究 文化学 文化学基础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42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一、绪论10-15
- (一) 问题的提出10
- (二) 研究的意义10-12
- 1. 有助于夯实课程的理论基础10-11
- 2. 有助于改进我国课程研究的方法11
- 3. 有助于指导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11-12
- (三) 核心概念界定12-15
- 1. 课程的基础12-13
- 2. 文化学13-14
- 3. 课程的文化学基础14-15
-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15
- (五) 研究创新之处15
- 二、西方的课程文化学基础研究评析15-28
- (一) 西方的课程文化学基础研究概况15-25
- 1. 20世纪60年代前西方课程的文化学基础研究15-18
- 2. 20世纪60年代后西方的课程文化学基础研究18-25
- (二) 对西方的课程文化学基础研究的评析25-28
- 1. 重视“应然”研究,忽视“实然”研究26
- 2. 存在一定的盲目批判性26-27
- 3. 局部研究多,整体考量欠缺27
- 4. 研究方法多样27-28
- 三、我国的课程文化学基础研究评析28-39
- (一) 我国课程的文化学基础研究概况28-33
- 1. 对西方研究成果的翻译和整理29-30
- 2. 文化与课程一般关系的探讨30-33
- (二) 我国课程文化学基础研究之反思33-36
- 1. 研究的自觉性不高34
- 2. 基本问题不清,理论缺乏深度34
- 3. 视野较为狭窄,缺乏整体性考量34-35
- 4. 研究不平衡35
- 5. 多“实然”研究,“应然”研究欠缺35-36
- 6. 本土化程度不高36
- (三) 我国课程文化学基础研究之改进对策36-39
- 1. 增强研究的自觉性36-37
- 2. 厘清基本概念和问题37
- 3. 拓展视野,加强整体性研究37
- 4. 开展整合研究37-38
- 5. “实然”研究与“应然”研究相结合38
- 6. 推进本土化研究38-39
- 四、文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概述39-43
- (一) 文化学的基本概念39-41
- 1. 文化39-40
- 2. 文化结构40-41
- (二) 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41-43
- 1. “自然—人化”律41
- 2. “沉淀—积累”律41-42
- 3. “进化—分化”律42
- 4. “互渗—统一”律42-43
- (三) 文化圈理论43
- 五、课程的文化学基础作用机制之探讨43-63
- (一) 课程决策 文化调控的手段44-47
- 1. 课程决策的文化控制功能44-45
- 2. 课程决策制定的文化调适功能45-46
- 3. 文化背景影响课程决策的嬗变46-47
- (二) 课程设计 文化的选择与组织47-55
- 1. 课程内容 课程知识的文化选择47-50
- 2. 课程结构 课程知识的文化组织50-55
- (三) 课程实施 文化的传播与内化55-58
- 1. 课程实施的文化传播功能55-56
- 2. 课程实施主体的文化内化56-57
- 3. 文化模式决定了课程的实施模式57-58
- (四) 课程改革 文化变迁的产物58-63
- 1. 文化变迁为课程改革提供了动力58-60
- 2. 文化冲突是影响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60-61
- 3. 文化稳定性加大了课程改革的难度61-63
- 结束语63-65
- 参考文献65-70
- 致谢7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镜人,胡一终;李特文化教育学思想述要[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2 顾明远;文化研究与比较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0年04期
3 乔晓冬;文化与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02期
4 冯青来;文化教育学思潮及其当代价值之探求[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韩延明,有宝华;20世纪德国三大教育学流派的考察与分析[J];国外社会科学;1995年09期
6 陈时见,朱利霞;一元与多元:论课程的两难文化选择[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7 邹进;陶冶即人性的养成——德国文化教育学家李特的陶冶观[J];外国教育动态;1990年04期
8 周洪宇;程启灏;俞怀宁;熊建华;;关于文化学研究的几个问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6期
9 史学正,黄学溥;论课程的文化性格[J];江苏高教;2005年04期
10 王根顺;史学正;;论高等学校课程的文化学基础[J];大学教育科学;2005年06期
本文关键词:课程的文化学基础研究之反思与改进,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816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xuetheo/481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