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8 02:01
本文关键词: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研究
【摘要】: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课程观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它是将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运用到课程领域后,形成的一种后现代课程观。它批判现代主义框架中的课程目标是预设的、课程内容是封闭的、课程的实施方式是灌输、课程评价的主要功能是区分。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课程观试图扭转这种状况。在后现代主义的框架下,课程目标由预设走向生成、课程内容由封闭走向开放、课程实施由灌输走向对话、课程评价由区分功能走向促进发展的功能。这种以开放性、多元性、创造性、内在性为主要特征的课程观,为课程研究领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对课程改革也有积极的建设性意义。 全文分为五个部分: 前言。阐述了这一论题的提出、研究思路和意义,并比较详尽地界定了后现代主义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概念。 第一章介绍了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理论基础。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是该理论的哲学基础,此外,还吸收了皮亚杰的生物学世界观、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和过程哲学的观点。 第二章介绍了代表人物的课程观点。分别对多尔和斯拉特瑞的课程观进行了描述。 第三章总结了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特点,并进行了简要评价。 第四章借鉴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对我国课程改革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建设性后现代主义 课程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G42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前言9-17
- 一、选题的原因及意义9-11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1-13
- 三、相关概念界定13-15
- 四、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15-17
- 第1章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课程观产生和形成的因素17-24
- 1.1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课程观产生的社会背景17-18
- 1.2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哲学基础18-20
- 1.3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理论来源20-24
- 1.3.1 皮亚杰的生物学世界观20-21
- 1.3.2 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21-22
- 1.3.3 杜威与怀特海的过程思想22-24
- 第2章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课程观概述24-33
- 2.1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主要内容24-25
- 2.2 多尔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课程观25-30
- 2.2.1 多尔对现代范式的批判26-28
- 2.2.2 4R方案28-30
- 2.3 斯拉特瑞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课程观30-33
- 2.3.1 反对元叙事和二元论30
- 2.3.2 批判现代课程研究30-31
- 2.3.3 倡导自传学方法31-33
- 第3章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特征33-37
- 3.1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过程性33
- 3.2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反思性33-34
- 3.3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开放性34-35
- 3.4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整合性35
- 3.5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复杂性35-37
- 第4章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启示37-42
- 4.1 对课程体系的再认识37-38
- 4.1.1 课程观念37
- 4.1.2 课程目标和内容37-38
- 4.1.3 课程实施和评价38
- 4.2 对师生关系的再认识38-40
- 4.2.1 教师:课程发展的引导者38-39
- 4.2.2 学生:课程发展的参与者39-40
- 4.3 对教学理念的再认识40-42
- 参考文献42-45
- 致谢4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家军;后现代主义之于课程研究的意义与反思[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6期
2 赵光武;后现代哲学的反基础主义与复杂性探索[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3 李子建,尹弘飚;后现代视野中的课程实施[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01期
4 赵小段;后现代教育思潮的超越与挑战——我国学者关于后现代教育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11期
5 项国雄;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教育[J];外国教育研究;2005年07期
,本文编号:5325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xuetheo/532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