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学理论论文 >

社会学视野下的有效教学交往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9 08:29

  本文关键词:社会学视野下的有效教学交往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社会学视野 教学交往 有效教学交往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有效教学日益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从社会学的视角看,教学的过程即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语言、文化符号为媒介,以理解为基础,相互交往的.过程。教学的有效性依赖于教学中交往的有效,但是现存课堂教学交往中存在着缺失与阻隔,因而教学交往呈现低效或者无效状态。如何让我们的课堂教学交往有效?已日益成为我们研究的焦点。同时课堂有效的教学交往研究对我国教学现实的变革和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有鉴于此,本研究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以符号互动论、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及有效教学理论等为理论依据,,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综合运用文献法、调查法以及理论分析等研究方法着重分析影响有效教学交往的社会学因素,并提出了有效教学交往的策略。主要内容及基本观点如下: 导论:介绍本研究的选题缘由,研究的主要问题,目的及意义,相关理论基础,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现状,研究的重难点、创新及不足之处,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有效教学交往的内涵:提出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本研究的“有效教学交往”的概念,有效的教学交往是教学交往的最理想状态,是教学主体以构成人类文化的符号为中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其交往过程必须建立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平等、民主、自由的基础上;通过教学交往,学生能受到精神震撼的力度和持久性,以及创新能力的强弱和对于生活的认知态;教师由此而得到的生命意义的提升,重构师生关系。进而提出了有效教学交往的特征及类型。 第二章,课堂有效教学交往的调查与分析:选取中国西南部和中东部部分区县的公立中小学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分为师生交往方式、生生交往方式,师生关系、教学交往中的师生角色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分析。为补充问卷调查的不足并深入师生做了访谈;同时深入课堂进行观察。其次,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之上,并着重对影响课堂教学交往的主要因素(性别、年级、城乡、学科等)进行因素分析。 第三章,对有效教学交往因素的社会学分析:在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之上归纳总结出中国社会特定的传统文化,及由此传统而形成的价值观、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师生关系;师生文化背景;转型时期的社会混变诱发的教育失范、学校所在地(城乡)差异等影响课堂有效教学交往的因素。 第四章,针对课堂教学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及社会学分析,提出了社会学视角下的有效教学交往的策略:更新教学观念、确立合理的教学交往规范;改变课堂空间结构;协调好师生关系、建立公平的交往;采用以民主、平等、合作等为教学活动规范的课堂教学社会学模式;教师应积极的运用期望效应对学生产生良性影响、切忌给学生贴标签等策略。
【关键词】:社会学视野 教学交往 有效教学交往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G420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9
  • 导论9-22
  • 一、问题的提出9-11
  • 二、研究的内容、目的及意义11-12
  • 三、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12-14
  • 四、文献综述14-21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21-22
  • 第一章 社会学视野下有效教学交往的释义22-30
  • 一、交往的界定22-23
  • (一) 从辞源的角度追溯交往的涵义22
  • (二) 从社会学的角度追溯交往的涵义22-23
  • (三) 从社会学的角度约定教学中的"交往"23
  • 二、有效教学的界定23-24
  • 三、教学交往的界定24-25
  • 四、解读有效教学交往25-26
  • 五、有效教学交往的基本特征26-28
  • (一) 交往的主体性26-27
  • (二) 交往的活动性27
  • (三) 交往的效果性27
  • (四) 交往的组织性27-28
  • 六、有效教学交往的类型28-30
  • (一) 多向性的教学交往28
  • (二) 意义性的教学交往28
  • (三) 合作性的教学交往28-29
  • (四) 竞争性的教学交往29-30
  • 第二章 课堂有效教学交往的调查与分析30-43
  • 一、调查的方案30-31
  • (一) 调查目的30
  • (二) 调查内容30
  • (三) 调查问卷的编制30-31
  • (四) 调查的方法31
  • 二、调查结果与统计31-39
  • (一) 教学交往现状调查的内容31-33
  • (二) 教学交往现状的影响因素分析33-39
  • 三、调查研究的基本结论39-43
  • (一) 交往的时间39-40
  • (二) 交往的形式40
  • (三) 交往的内容40-41
  • (四) 交往的特征41-43
  • 第三章 对影响有效教学交往因素的社会学分析43-47
  • 一、中国社会特定的传统文化对有效教学交往的影响43
  • 二、社会混变诱发的教育失范对有效教学交往的影响43-44
  • 三、学校所在地(城乡)差异对有效教学交往的影响44
  • 四、师生关系对有效教学交往的影响44-45
  • 五、班级授课制的弊端对有效教学交往的影响45-46
  • 六、师生社会文化背景差异对有效教学交往的影响46-47
  • 第四章 社会学视野下的有效教学交往策略47-51
  • 一、转变教育观念47
  • 二、改变课堂空间结构47-48
  • 三、协调师生关系48-49
  • 四、更新课堂教学社会学模式49
  • 五、依据"标签理论"正确引导学生49-51
  • 研究的反思与展望51-52
  • 主要参考文献52-56
  • 附录56-59
  • 后记59-60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0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志家;中学教师远程研修中有效教学交往的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莫仙;社会学视角下中小学课堂有效交往的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2年

3 于桂金;课堂教学交往的有效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4 景祯;普通高校钢琴公共选修课有效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5619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xuetheo/5619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dfb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