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回归生活世界的教学
本文关键词:论回归生活世界的教学
【摘要】: 教育问题是社会的基本问题,与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复兴息息相关。当下的中国,社会对教师和学生都寄予厚望,但现实给出消极的回应。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争论旷日持久,教育机构每每屈从于金钱和权力,教育的最终产品——学生的适应社会的灵活性和改造社会的创新力明显不足,教育似乎失去了改造人的心灵的作用。 不过,在哈贝马斯看来,这只是现代社会诸多问题中的一个。哈贝马斯提出“系统——生活世界”双层架构去理解、分析和批判现代社会,认为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生活世界受到系统的侵蚀而日益殖民化,市场机制渗入各行各业、官僚体制无孔不入皆为其具体表现。哈贝马斯认为,要摆脱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必须要“生活世界合理化”,意味着以语言交往为核心的“交往行为合理化”,让所有交往参与者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自由、平等地对话和交流,达成理解,消除生活世界非理性互动的种种后果而形成非强迫性的共识,这一过程就是“回归生活世界”。 本文正是运用哈贝马斯的这一理论来分析教学。当下中国的教学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系统对生活世界的侵害无处不在,教师和学生的生活世界也都面临着被“殖民化”的危险或者已经被“殖民化”。究其缘由,是现在的教学中,无论师生,都处在不合理的限制之下,教学行为有很多的强制条件,师生之间难以实现诚实、平等的交往与对话。解决之道,便是让教学行为主体(教师和学生)在没有任何不合理强制和压力下,在自由、平等、民主、尊重的氛围中,进行诚实的交往与对话,在相互承认基础上达到理解与合作,顺利完成教学过程。教学行为合理化,就是使师生的生活世界摆脱殖民化,让教学回归生活世界。 本文导论部分理清了研究现状,明确了研究方法和思路。第二章详细阐述了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为后文的分析提供了理论工具;第三章分析回归生活世界教学的含义,回答了教学为什么要回归生活世界,并探讨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途径,分析如何以“同意”为基础实现教学的“三个再生产”;第四章分析了回归生活世界教学理念是否已体现在上海的自然科学课程中,并从中得到启发。后三章是本文的主干部分。
【关键词】:教学 生活世界 殖民化 合理化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G420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导论8-13
- 1.1 问题的提出8-9
- 1.2 国内研究现状9-11
- 1.2.1 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研究9-10
- 1.2.2 回归生活世界教学的实践研究10-11
- 1.3 本文的思路11
- 1.4 研究价值11-13
- 第二章 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13-27
- 2.1 相关概念的诠释13-15
- 2.1.1 生活的内涵13-14
- 2.1.2 “世界”和“生活世界”的关系14
- 2.1.3 日常生活世界与非日常生活世界14-15
- 2.2 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15-20
- 2.2.1 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的提出15-16
- 2.2.2 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的特点16-17
- 2.2.3 生活世界的内容17-18
- 2.2.4 生活世界的功能18-19
- 2.2.5 生活世界的内涵19-20
- 2.3 回归生活世界20-22
- 2.3.1 系统与生活世界20-21
- 2.3.2 生活世界殖民化21-22
- 2.4 回归生活世界的途径22-27
- 2.4.1 生活世界的合理化22-23
- 2.4.2 交往行为合理化23-27
- 第三章 回归生活世界的教学27-51
- 3.1 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必要性27-28
- 3.2 回归生活世界教学的含义28-31
- 3.3 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途径31-51
- 3.3.1 “同意”为基础31-39
- 3.3.2 教学的“三个再生产”39-51
- 第四章 上海市中小学自然科学课程之分析51-56
- 4.1 上海市中小学自然科学课程基本理念之评析51-52
- 4.2 上海市中小学自然科学新课程目标之评析52-53
- 4.3 上海市中小学自然科学新课程内容之评析53-54
- 4.4 上海市中小学自然科学新课程评价之评析54-56
- 第五章 结语56-57
- 致谢57-58
- 参考文献58-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辛继湘;;教学论实践智慧的缺失与重建[J];课程·教材·教法;2011年03期
2 宋端凯;;构建诗意的语文生活世界[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年22期
3 陈义;;高效课堂初探[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12期
4 汤晓琴;;在幼儿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育[J];学生之友(小学版)(下);2011年08期
5 杨德敏;;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尝试[J];快乐阅读;2011年15期
6 林江;;构建生活性课堂[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年20期
7 李挺;;回归生本,一节课的底线[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年10期
8 冯秀红;;如何组织高效的英语教学活动[J];河北教育(教学版);2011年01期
9 史淑琴;;从三则案例谈教学活动主题的选择[J];早期教育(教师版);2011年Z1期
10 郭晓英;;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取舍案例分析[J];新课程(中);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红;;试论教师形象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A];迈向新世纪[C];1999年
2 林安梧;;走向生活世界的儒学[A];《国学论衡》第一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1998年
3 黄曼君;;实现语文教学与生活世界的融通[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4 李兰芬;;论马克思主义的生活德性论[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6年
5 刘海峰;;唐代集贤书院有教学活动[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6 黄曼君;;实现语文教学与生活世界的融通[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年
7 王彩霞;刘炳凤;任玉江;;目标教学中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的体会[A];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中专教育委员会第七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1999年
8 周晓璐;彭运石;;现象学及其心理学方法论蕴含[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吴宪洲;;《实用语文》教学要有实训环节[A];2007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吴卫黎;;议美育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新疆卷)[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阜宁县沟墩中学 焦益新;浅议新型的班组教学活动形式[N];学知报;2010年
2 文久江;因地制宜开展教学活动[N];中国教师报;2004年
3 水华(书评人);理解我们的生活世界[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4 王景莉;组织幼儿教学活动的探索[N];陇南日报;2007年
5 江苏省张家港市教研教科室副主任,,特级教师 蔡明;生态课堂从关怀生命出发[N];中国教育报;2009年
6 刘成伦 重庆市北碚区朝阳小学;教师的生活当向着优雅漫溯[N];中国教师报;2011年
7 刘兴祥;教师应善于体现教学活动美[N];黔西南日报;2008年
8 杨_g;省城启动名师名校同步示范教学活动[N];山西日报;2007年
9 记者 杨育彪;让满意教育展翅高飞[N];朔州日报;2006年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李鹏程;论文化哲学的中国资源及其世界意义[N];光明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天平;追寻完整的人[D];西南大学;2011年
2 杜悦艳;回归本原[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 王芳芳;自由·参与·共识[D];西南大学;2012年
4 张淑燕;我国当代情感教育的现实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崔光辉;走向真实的世界[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6 岳伟;批判与重构[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7 曹润生;论世界观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潘建红;现代科技发展与道德教育重建[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9 于冬青;走向生活世界的幼儿园课程设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潘光文;课堂文化的批判与建设[D];西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婕;论回归生活世界的教学[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2 潘艳;论教学对生活的背离与回归[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正祥;从“生活世界”看哈贝马斯大众文化思想[D];苏州大学;2004年
4 肖朗;回归生活世界:维特根斯坦思想的美学向度[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朱启涛;论中小学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柳谦;论体验的教育价值[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黄洁;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现状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刘韬;现象学教育学视域下的体育课程理念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7年
9 潘永云;初中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世界的辩证思考[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刘丽荣;教育总是拥有生活的形态[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5677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xuetheo/567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