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养成教育:功夫在诗外——未成年人习惯养成的家校合作机制建构研究
本文关键词:习惯养成教育:功夫在诗外——未成年人习惯养成的家校合作机制建构研究
【摘要】: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就是要发展每个教师、成就每个学生、幸福每个家庭。未成年人习惯养成的家校合作机制建构,不仅可以实现"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不让一个家庭掉队"的目标,也是"不让一个教师掉队"的有效策略。
【作者单位】: 海安县教育局教研室;
【关键词】: 习惯养成 家校合作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未成年人道德成长的社会支持系统建构研究”子课题“未成年人习惯养成的家校合作机制建构研究”的成果
【分类号】:G459
【正文快照】: 习惯养成教育是增进中小学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1]。研究表明,习惯养成教育能有效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兰芬,马维杰;论未成年人习惯养成的道德价值与心智历程[J];道德与文明;2005年01期
2 赵振杰;习惯的养成与学生行为管理的“终结”[J];教学与管理;2004年1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远;陶行知与汇文书院[J];东南文化;2003年01期
2 黄文涛;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及其对我国教育的启示[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3 金顺明;近代中国教育团体的发展历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01期
4 李子建,尹弘飚;后现代视野中的课程实施[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01期
5 代蕊华;筹资者:大学校长新角色[J];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03期
6 胡炳仙,秦秋田;后现代知识观与大学理想重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03期
7 田杰;新课程实施与教育评价改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02期
8 吴小红,胡助力;后现代主义的课程观与教学观[J];菏泽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9 鄢明明;人的有效发展的若干理念[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王珩,胡哲锋;后现代教育思维对高校德育的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03年1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霞;课程研究:从现代到后现代[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2 谢登斌;当代美国课程话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刘毅玮;西方心理学的传入与中国近现代心理学科的发展[D];河北大学;2006年
4 胥英明;后现代体育课程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5 杨俊;批判电影《武训传》运动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6 陈文彬;五四时期杜威来华讲学与中国知识界的反应[D];复旦大学;2006年
7 喻学林;学校道德教育的有限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陈晴;清末民初新式体育的传入与嬗变[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兰军;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在国际教育论坛上的展现[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申卫革;后现代知识型观照下教育学知识的实践转向[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文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评价价值观的现状与反思[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徐惠;高师化学教学论实验课教学中运用新课程理念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 刘亮;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方案评价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童莉;基于新课程“数学双基”的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3年
5 许凯;论后现代课程观对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启示[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黄建团;挑战·反思·对策·展望[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7 张灵芝;后现代课程观及其在中国的适切性[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8 黄文涛;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及其对我国高等物理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有益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9 肖卫兵;杜威课程论的后现代意蕴[D];苏州大学;2004年
10 曾爽;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利群;庞二虎;;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家校沟通问题刍议[J];新余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2 赵庭;;家校合作的阻滞因素及消解途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3 邸芬平;;浅谈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1年07期
4 罗恒菊;;家校协同 实践生活教育[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5 张天雪;祁营;;当前公众对教育满意度调查分析——以浙江省为样本[J];中国教育学刊;2011年08期
6 郭冰;;《教育漫话》中的教育方法[J];中国教师;2011年13期
7 邹华云;王芬;袁媛;;网络化家校交互平台的设计[J];中小学电教(下);2011年07期
8 刘正才;;以人为本,创新管理 推动学校更好更快发展[J];江苏教育研究;2011年20期
9 陈兴年;;构建和谐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环境[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1年07期
10 陈定昌;;以人为本,有序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J];大众心理学;2005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丁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A];第二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臧原;;家校合作培养初一学生自我适应性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蔡虹;郭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合力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4 张大均;刘衍玲;臧原;;家校合作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模式及其实施策略的探索性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朱红;;新时期家校教育合作的研究与实践[A];走进新教育: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十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成果集[C];2006年
6 沈立新;;论学生自我心理保健新习惯养成策略[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江苏卷)[C];2010年
7 沈立新;;论学生自我心理保健新习惯养成策略[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四)[C];2009年
8 叶心慧;;教育就是培养习惯[A];叶圣陶德育思想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何s,
本文编号:10834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083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