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清代山东书院研究三题

发布时间:2017-10-31 22:00

  本文关键词:清代山东书院研究三题


  更多相关文章: 山东书院 山长 《泺源问答》 书院记


【摘要】:书院作为一种集教学、藏书、学术研究等多种活动于一身的机构,在中国教育史和学术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本文主要探究关于清代山东书院发展的相关问题,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以《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汇编》为中心,通过翻检清代科举生员履历档案,并参考清代山东地方志、清人诗文集等资料,系统考述了清代山东70所书院203位山长的字号、籍贯、科份、仕履、著述等情况。通过考察清代山东书院山长的出身可知,203位山长中,进士或举人出身有170人,比例为83.7%。其中有进士96人,占47.3%;举人74人,占36.4%。山东本地的士人有134人,所占比例达到66%;外地山长掌教山东书院者多来自江浙二省,其中浙江18人(8.9%),江苏17人(8.4%)。 第二部分通过对济南泺源书院山长沈可培讲学事迹及其答问实录——《泺源问答》的讨论,探究沈可培个人之学术取向,管窥清代山东书院讲学之情状。通过对《泺源问答》的考察可见,出于书院教学的需要,沈可培讲学仍是以科举为导向,以程朱为旨归。然其《泺源问答》亦重经世学问,多论漕运、水道、盐利等,并推崇诸子之学。综合考量,沈可培虽受到其时极盛的乾嘉学风的影响,但对待《泺源问答》,不应在学术的角度过分推求,而更应从教育史的角度考量,更多地将其视为清代中期一份书院讲学的实录。 第三部分以清代山东地方志中所收书院记为中心,重点对书院记这一特定文体的文体构造机制进行了分析。通过考察可见,清代山东书院记作者通常是地方官或乡贤,其行文都存在着类似的模式:作者首先标举先王之教,将书院之创建视为承接三代遗泽的盛事,其重大意义得以凸显;然后作者将笔触落在一地的传统上来,对山左自然与历史两方面充分地演绎和表彰,乡土之造与先贤之泽,地利与人和皆备,可谓“萃海岱之灵秀,沐邹鲁之遗风”,在这种语境之下,创建书院、造化人才便成为后人责无旁贷的事业;再者描写当下之现实,士子科考辛苦,创修书院艰辛,故希望诸生能够一心向学,后人能够踵事增华;最后作者表达其人文蔚起的愿望。在不同时代的文人层累地叙述过程之中,书院记——这种特殊的文体,逐渐形成了其特有的叙述模式,并不断被强化。据笔者统计,在《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中所收的115篇清代山东书院记中,论及地方文化传统者多达55篇,其比例近50%。在此类书院记中,作者或追述齐鲁自孔孟以至清季的学术大传统;或着眼一州一县的小传统,表彰造化一地人文之先贤。如鲁西书院多标举孔孟、董仲舒、石介等人,而胶东书院则多推扬费直、庸谭、郑玄等人。
【关键词】:山东书院 山长 《泺源问答》 书院记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529;K249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英文摘要6-8
  • 目录8-9
  • 绪论9-14
  • 第一章 清代山东书院山长考论14-50
  • 第一节 清代山东书院山长出身与地域分布考论15-20
  • 第二节 清代山东书院山长考20-49
  • 小结49-50
  • 第二章 沈可培与《泺源问答》50-64
  • 第一节 讲学泺源50-52
  • 第二节 《泺源问答》52-62
  • 小结62-64
  • 第三章 清代山东书院记的文本构造及文化意蕴64-78
  • 第一节 溯其源:先王之教与书院之兴64-65
  • 第二节 承其绪:乡土之造与先贤之泽65-71
  • 第三节 悯其人:士子之苦与创修之艰71-74
  • 第四节 广其德:踵事增华与造化人文74-76
  • 小结76-78
  • 结论78-80
  • 附录:《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中所收清代山东书院记目录80-83
  • 参考文献83-86
  • 后记86-8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铭钟;廉武辉;;书院教育对现代大学精神的启示[J];煤炭高等教育;2007年05期

2 陈尚敏;;清代甘肃书院时间分布特点成因分析[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3 万志全;韩晓明;赵军;;中国古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的比较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11期

4 徐茜;徐丽华;;论宋代书院隐性课程之美[J];现代教育论丛;2009年10期

5 陈波;;从现代大学特征分析书院消亡的原因[J];文学教育(中);2010年03期

6 彭福荣;;乌江流域书院教育的若干问题[J];教育评论;2010年04期

7 学知;关于朱熹的《学规》及其他[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3期

8 李伟波;颜元对书院教育的改革创新及其价值[J];东疆学刊;2005年01期

9 张雷生;书院教育对河南地区文化教育发展的影响[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年03期

10 黄兆宏;;甘肃书院诸问题探讨[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岌;谢青;;王守仁书院教育思想浅谈[A];中国书院论坛[3][C];2002年

2 丁钢;;略论书院与乡俗教化[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3 顾宏义;;王夫之论宋代书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徐永文;;王阳明与书院关系考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江小角;;清代晚期书院教育的范例——戴钧衡创办桐乡书院探析[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雷凤忠;郭大卫;;书院教育在兴化文化发展中的作用[A];莆仙文化研究——首届莆仙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程禹文;;从诂经精舍和学海堂看阮元的办学特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朱汉民;;湖湘学派的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金鱼为;;江苏的古代教育与人才培养[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4)——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10 杨龙;;江西的书院与书院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贾宇;四海孔子书院:一个孤独的样本[N];光明日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张永恒;书院,应该从中继承什么?[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3 记者 吕sァ∈迪吧,

本文编号:11239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1239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89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