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中的社会关系型态及其本质
本文关键词:班级中的社会关系型态及其本质
【摘要】:作为特殊社会组织的班级组织,从班级交往的制度性、非制度性两个维度出发,班级中的社会关系可以划分为四种型态,即师生以教学工作关系为主的教学型和以情感交流为主的伦理型两种社会关系型态以及同学之间自觉或不自觉的学习型和情感交流的友伴型两种社会关系型态。而班级成员的交往是班级社会关系的本质反映,正是因为交往,班级中的各种社会关系才得以具体地存在,学生的发展才得以可能性实现。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基金】:2010年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对策研究”(课题批准号10JYB013) 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新时期我国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政策运行研究”(课题批准号11JYA88003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G420
【正文快照】: 班级,作为当前学校教育的最主要、最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学校师生活动的重要场所。在班级场所中,教师与学生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社会关系,而班级中的社会关系型态,它既是班级中的社会成员社会属性的反映,也是班级这一特殊的社会组织的内在规定。班级这一社会组织的特殊性何在?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视野中的班级:事实分析及其价值选择——兼与谢维和教授商榷[J];教育研究;1999年07期
2 但柳松;班级到底是什么——也谈班级的社会属性[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2年03期
3 邹泓;同伴接纳、友谊与学校适应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年03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谢维和;论班级活动中的管理主义倾向——兼答吴康宁教授的商榷文章[J];教育研究;2000年06期
2 谢维和;班级:社会组织还是初级群体[J];教育研究;1998年11期
3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视野中的班级:事实分析及其价值选择——兼与谢维和教授商榷[J];教育研究;1999年07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庞桂美;网络背境下人类交往的二律背反与教育的应对之道[J];集美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2 吴康宁;论作为特殊社会组织的班级[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年02期
3 唐勇,李群;德育与交往[J];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04期
4 杨华;试论交往中的教学客体[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5 彭虹斌;文化哲学视野下的教育交往[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6 彭虹斌;教育交往:人性的启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年01期
7 唐业来,万勇;浅谈教师与学生交往中的道德问题[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S2期
8 曹俊军;从交往的视角看教育过程:要素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年01期
9 刘慧群;交往理论研究的心理学基础[J];怀化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10 明轩;各国学校—社会关系的新发展[J];比较教育研究;199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飞兵;;建立良好的异性交往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2 胡士襄;;论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制约性[A];中国心理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及建会60周年学术会议(全国第四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上)[C];1981年
3 刘煜;;婴儿社会关系概观[A];全国第六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7年
4 张楚廷;;新世纪:教育与人[A];回顾与展望——1983—2003年高教研究论文集[C];2003年
5 刘连沛;;汉族、维吾尔族医科大学生一般人际关系的比较研究[A];全国第六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7年
6 刘珂;;如何让孩子更加健康茁壮成长[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7 陈如平;;巴茨的教育史观[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四)[C];2009年
8 陈如平;;巴茨的教育史观[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王树青;;教师角色与角色冲突及其解决[A];山东心理学会第十届学术会议论文提要汇编[C];2002年
10 马冠生;;运用健康促进学校模式开展学生营养干预[A];达能营养中心(中国)成立五周年[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草雨;在“高端”流行的社会生存法则[N];长江日报;2007年
2 冯伟 作者单位 昆明理工大学楚雄应用技术学院;构建和谐社会从我做起[N];楚雄日报(汉);2007年
3 纪玉;学会表达 学会交往[N];经济参考报;2001年
4 孙杰远 广西师大教科院 董标 华南师大教科院;教育与交往[N];中国教育报;2002年
5 彭艳君;学费何时不愁人[N];保定日报;2005年
6 记者 李新龙邋通讯员 孙击翔;青少年急剧变化的心理如何应对[N];湖北日报;2007年
7 祁团 许新海 李燕;科学发展观下的中国教育走向[N];中国教育报;2005年
8 记者 应丽斋 何继东;择校——家长“用脚”给学校打分[N];嘉兴日报;2006年
9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心理咨询中心 杨眉;论道德的心理保健功能[N];中国教师报;2007年
10 王勇;感恩·和谐[N];科学时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周海玲;制度下的教师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蔡中宏;论教育与社会发展[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杰;班级组织隐性德育的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 陈卓;后现代主义对当今学校道德教育中“交往”问题的解读[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3 姚俊;学生对师生关系的感知[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韩宝柱;构建班级教育生态环境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刘丽;毕业典礼的教育文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李炳南;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纲要研究[D];扬州大学;2004年
7 黄芝华;教育对幸福效应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8 林莉;青少年孝文化的调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9 庄雅玲;近代中国对“人”的探索与教育目标近代化[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方明宝;隐蔽课程中的意识形态批判[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1896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189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