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事件、认知情绪调节方式对高中生心理弹性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生活事件、认知情绪调节方式对高中生心理弹性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高中生 生活事件 认知情绪调节方式 心理弹性
【摘要】:心理弹性是人们应对压力、生活创伤、挫折等消极生活事件时的良好适应。它是压力、逆境等生活事件与保护性因素同时作用的动态过程。心理弹性是在压力应对的相关研究下发展而来的。20世纪前五十年,各种不利于儿童身心发展经历的研究都认为逆境对儿童发展的不利影响是绝对和无差异的。六七十年代以后,一些对儿童高危经历的研究却发现,部分儿童在危险经历下也获得了良好的发展,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儿童对压力的抗拒能力是相对而非绝对的,抗拒压力的能力来自个体特征和环境以及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心理弹性这一概念的出现非常形象的阐述了上述个体与环境的关系,从此人们开始以另外一种视角从多水平、动态、交互作用层面对儿童与环境的关系进行研究设计和系统分析。 目前对心理弹性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而关于高学生心理弹性与认知情绪调节方式的关系研究还是空白。本研究通过对两者关系的探究以确定认知情绪调节方式这一因素在个体应对压力、挫折时的重要作用,从而进一步丰富心理弹性领域的研究内容。 本研究采用李海垒等修订的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HKRA)、刘贤臣编制的青少年自评生活事件量表和认知情绪调节问卷(CERQ)对山西长治两所高中603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结果如下: (1)高中生心理弹性状况良好。在心理弹性的总分上,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在年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2)高中生生活事件引起的心理应激量在中度强度以下。学习压力、人际关系问题是主要的负性生活事件。总体上,我国高学生生活事件无显著性别差异,但在年级上存在极显著差异。 (3)高中生在认知情绪调节方式的积极调节维度和消极调节维度均无显著性别差异,在消极调节维度上存在极显著的年级差异。 (4)高中生心理弹性与生活事件总体上呈极显著负相关。生活事件与消极的认知情绪调节方式相关显著。心理弹性与认知情绪调节方式中的积极设想、转换视角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自我负责和积极关注呈显著正相关;与灾难化、责怪他人、未来展望呈极显著的负相关。认知情绪调节方式可以调节生活事件对心理弹性的影响,其中积极设想、转换视角可以正向预测心理弹性,灾难化、责怪他人可以反向预测心理弹性。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844.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海垒;张文新;张金宝;;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HKRA)的修订[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8年02期
2 马伟娜;桑标;洪灵敏;;心理弹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述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1期
3 席居哲,桑标;心理弹性(resilience)研究综述[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年04期
4 李志凯;;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年04期
5 李海垒;张文新;;心理韧性研究综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6 陈献忠;宋洁;;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弹性的调查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0年05期
7 黄希庭,余华,郑涌,杨家忠,王卫红;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0年01期
8 曾守锤,李其维;儿童心理弹性发展的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3年06期
9 郝振;崔丽娟;;自尊和心理控制源对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研究[J];心理科学;2007年05期
10 席居哲;桑标;左志宏;;心理弹性(Resilience)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心理科学;2008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胡寒春;青少年核心心理弹性的结构及其特征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凤梅;大学生生活事件、归因方式、情绪调节方式与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2 段小池;生活事件、情绪调节方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3 陈瑜;孤独症患儿家长复原力及相关因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毛俊青;离异家庭中学生的复原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5 关曦;中学生认知情绪调节方式特点及其与抑郁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骆鹏程;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人格、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7 郝传慧;青少年生活事件、心理弹性与互联网使用的关系[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8 滕秀杰;大学生心理弹性的评估与干预[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9 胡会丽;一般自我效能感训练对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弹性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9年
10 童秋萍;初中学生心理弹性与气质、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2262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226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