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农村初中生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年级差异

发布时间:2017-12-08 04:10

  本文关键词:农村初中生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年级差异


  更多相关文章: 年级 农村 初中生 归因方式 心理健康


【摘要】:目的探讨农村初中生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年级差异。方法随机选取厦门市农村3所初中,每所学校每个年段随机抽取2个班级,共824人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儿童归因风格问卷调查。结果农村初一学生PmG、P sB、TG与初二学生存在显著差异(F=7.38,5.53,7.76;P0.01),PvG、Hope Score存在差异(F=3.43,2.51;P0.05);初一学生P sB与初三学生存在显著差异(F=5.53,P0.01),P sG存在差异(F=2.95,P0.05);初二学生PmG与初三学生存在显著差异(F=7.38,P0.01),农村初一学生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及敌对上与初三学生存在显著差异(F=6.58,5.95,6.31,8.43;P0.01),在焦虑和恐怖上存在差异(F=3.41,3.18;P0.05);农村初二学生在强迫、抑郁及敌对上与初三学生存在显著差异(F=6.58,6.31,8.43;P0.01),在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及恐怖上存在差异(F=5.95,3.41,3.18;P0.05),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及敌对主要受PmG的影响,恐怖主要受TOTALB的影响;结论农村初二学生的积极归因方式最差,农村初三学生的次之,农村初一学生的较好;农村初三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障碍;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受积极归因方式中永久性的归因模式影响。
【作者单位】: 福建省厦门市精神卫生中心(厦门市仙岳医院);
【基金】:厦门卫生局资助项目:3502Z20089023
【分类号】:B844.2
【正文快照】: 归因(Casualattribution),从字面上来看是指原因的归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归因指人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精神文化现象等做出解释、说明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一切认识过程都是一种归因过程。狭义的归因是专指心理学意义上的归因,即根据行为或事件的结果,通过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志宏,魏华忠,常若松;初中生校园压力来源及压力感特点研究[J];心理科学;2005年01期

2 李旭,钱铭怡;青少年归因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年02期

3 左占伟,邹泓,马存燕;初中生的社会支持状况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年1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晓军;;体育教学中社会认知规律的应用分析[J];安徽体育科技;2006年05期

2 罗增让;不同焦虑者的归因模式研究[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宋斐;;大学生体貌自尊、学业成绩、归因方式和自尊的关系[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4 吕勇,阴国恩,练永文;中学生学业成就归因与学习动力的相关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年04期

5 钱树刚;高师学生学业成就与人际关系的多维度、多归因因果测评[J];丹东师专学报;1997年S1期

6 郑立新,彭金维,奚燕娟;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养育方式的比较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1年03期

7 潘发明,李嗣生,唐晓武,陶芳标,曾广玉;安徽省某职业技术学院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现状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3年06期

8 曾永忠;再归因训练对中学生体育学习影响的实验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9 曾永忠;中学生体育学习中的归因前因研究:认知的原因及归因倾向[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10 曾永忠;高中生体育运动情景成败归因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胡芬玲;;自我效能感的归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2 傅双喜;吴芳;;归因基本原理及其在人员管理中的应用前景分析[A];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创立2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五届全国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正直;中学生抑郁症状的社会信息加工方式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刘电芝;小学儿童数学学习策略的发展与加工机制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杨秀君;学习成功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赵玉芳;持续性社会事件认知的初步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杜林致;认知归因的文化背景及其差异性[D];南开大学;2002年

6 黎琳;大学生的社会比较与情绪健康[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罗晓光;基于顾客购后行为的顾客满意度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8 许思安;汉族、壮族、蒙族、纳西族人格结构的比较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9 江琦;大中学生考试心理问题及考试绩效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10 魏义梅;大学生抑郁的心理社会机制及认知应对干预[D];吉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峰;大学生人格五因素及其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洪显利;组块构建记忆策略训练,提高高一学生英语词汇学习质量的实验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崔晓玲;英语因果复合句与汉语因果复句的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01年

4 张学军;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创造性、未来成就能力的相关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5 莫秀锋;初中生数学学习策略的发展特点及可控心理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袁素瑛;中专生推理能力、人格特征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7 朱娥;论大学专科生英语学习的成败归因倾向[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8 王水珍;惩罚公平判断及其责任归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9 胡义秋;高一学生归因训练与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 许延礼;高中教师工作压力、心理健康及其关系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阳德华,王耘,董奇;初中生的抑郁与焦虑:结构与发展特点[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年03期

2 李文道,邹泓,赵霞;初中生的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年03期

3 楼玮群,齐铱;高中生压力源和心理健康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0年02期

4 刘贤臣,刘连启,杨杰,柴福勋,王爱祯,孙良民,赵贵芳,马登岱;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的信度效度检验[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7年01期

5 全国22个城市协作调查组;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分析:22城市协作调查24013名儿童少年报告[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年01期

6 阳德华;初中生自我概念与抑郁、焦虑初探[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年09期

7 钱铭怡,夏国华;青少年人格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年02期

8 王秋英;家庭养育方式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槐;王江华;;农村初中学生家庭功能与自我概念相关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2009年08期

2 马金乾;;对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认识[J];宁夏教育;2010年Z1期

3 时海军;;射阳县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分析[J];江苏卫生保健;2011年02期

4 李德显;关于大学生自我概念发展的研究[J];心理科学;1996年01期

5 李金波;中小学生学习心理年级差异的调查分析[J];普教研究;1997年05期

6 杨海珍;江文;李先锋;陈淑芬;;东莞市初中生心理素质调查研究[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7 李梦丽;杨海波;白学军;;不同年级学困生与学优生数学学习内隐态度的比较[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8 徐立峰;;淮南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9 周新祥;农村初中学生“恐考”心理透视[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年09期

10 唐延南;农村初中学生厌学心理的疏导方法[J];广西教育;2001年1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浙江省金华第十中中学 吕凯;农村初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及解决对策[N];学知报;2011年

2 李学书 何静 牛丽丽 潘劲;高职大学生心理素质 现状分析及应对措施研究[N];广东科技报;2008年

3 梁九清 王淑敏 首都师范大学心理系;河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业自我妨碍关乎学生全面素质提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河北高阳邢南中学 乔爱卿;教师在农村初中生心理辅导中的作用[N];学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芳;情绪一致性记忆的发展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2 刘志宏;初中生校园压力因果模型建构与压力疏导团体辅导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3 杨海波;视觉工作记忆对自上而下注意控制影响的发展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忠祥;卫生学校学生心理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曹加平;初中生同伴交往现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立花;青少年亲密感发展的特点及其与自尊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王长飞;大学生人格特质与人际交往能力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孙倩;不同人际压力情境下儿童情绪表现规则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6 祝伟娜;初中生感戴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及干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王晓峰;青少年领域区分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8 刘长敏;中学生社会自我、学业自我、羞耻感及其关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9 沈群香;想象性表征干预对儿童目标投入效果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张丽琼;儿童自我概念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2649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2649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945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