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中国教育改革中的地方生存与生产

发布时间:2017-12-31 17:04

  本文关键词:中国教育改革中的地方生存与生产 出处:《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教育改革 地方教育发展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地方政府与学校的关系


【摘要】:某种程度上,"地方"在中国教育改革中的角色是最尴尬也是最难扮演的。教育改革在"地方"层面的生存与生产,可能影响或改变整个教育改革的预先设计、实际进程和阶段性结局。关于中国教育改革中地方的生存和生产应着重关注三个问题:一是地方如何通过时间的"中"智慧、空间的"中"智慧和行动的"中"智慧,履行上通下达的改革运作逻辑;二是地方如何借助改革情面的"给"与"取",寻找"在一起"的感觉,完成改革情感的集体感染与建构;三是地方如何在以为是却并非是、以为有却并非有、以为得却并非得的诸多不确定中,博弈地方与国家、地方与学校的利益关系和格局重组。
[Abstract]:To some extent, "place" in the Chinese education reform is the role of the most embarrassing is also the most difficult to play. The education reform in "survival and production level, pre design may affect or change the entire education reform, the actual process and outcome. Chinese on stage education reform of the local life and production we should focus on three issues: one is how to through time" in the "space" in the "wisdom, wisdom and action" in the "wisdom to perform the logic of reform on issued the operation; two is how to help reform the sensibilities of the" give "and" take ", find" together "sense of collective infection and construction to complete the reform of the emotion; the three is how to think is not in place, there is not a thought, that is to a lot of uncertainty in the game between local and national interest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cal schools and pattern reorganization.

【作者单位】: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分类号】:G521
【正文快照】: 不可否认,“与中央一致”的“文法”规则在今天的治理文化中仍然坚守着这一铁的法则,但是整体来说,在“集体性知识”以及作为其本土元素的家国一体的价值取向、“中”的规则锤炼和改革秩序的集体情结中①,即便是“与中央一致”的“文法”规则,也发生了与以往时代不同的诸多变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马维娜;;中国教育改革的知识社会学解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曲正伟;周小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基于公民身份缺失的归因[J];教育科学;2008年02期

3 刘能;;当代中国群体性集体行动的几点理论思考——建立在经验案例之上的观察[J];开放时代;2008年03期

4 翟学伟;;中国人的“大公平观”及其社会运行模式[J];开放时代;2010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宁莉莉;王传明;;庄严的礼乐 卑微的塾师——试析蒲松龄《闹馆》对礼乐文化的反讽[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2 王振卯;;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下的集体行动——对转型期社会控制的理论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曹天生;张晓芳;;论“凤阳文化”定义诸问题[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4 沙莎;赵琳华;;社会工作者视野下的城市农民工边缘化问题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15期

5 刘灿华;;吏治腐败与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败亡[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沈喜彭;;周恩来在中国援建坦赞铁路中的作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7 杨华;;中国知识分子矛盾形象之管窥——从文化角度浅谈作者与文学人物形象的矛盾[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8 叶宁;;异国的故乡——浅论美国唐人街的文化共生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9 高全喜;;宪法与革命及中国宪制问题[J];北大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10 吴迎君;;费穆之《生死恨》的“影戏”美学 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的美学形式解读[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孔志国;;制度规避[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2 王新生;;战后初期东亚地区的权威主义政治[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中)[C];2006年

3 张熠;;从冲击中走向融合——我国刑事审判权运行与恢复性司法互动之研究[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4 王鹭娟;李朝平;;“教育过度”问题研究综述[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傅守祥;;大众文化时代的审美生态与身体美学[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6 林爵士;;孙中山“训政”的理念建构与实践困境[A];近代中国(第十九辑)[C];2009年

7 孔祥毅;;晋商兴衰与转型中的教训[A];2010年三晋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雷龙乾;;发展本体论——论中国当代社会改革开放和发展实践的三重历史目标[A];农业与现代化——第十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春常;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靳书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超越[D];南开大学;2010年

5 何东;论自觉误读[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6 董菲;武汉现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7 胡俊红;中国家具设计的民族性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8 梅祖蓉;历史,,文化与人格[D];武汉大学;2010年

9 程静;中西创世纪神话对比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10 曹传清;赫德对晚清中国社会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曲丽;曹禺与奥尼尔戏剧人物比较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蔡琳彬;老舍小说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人格的探索[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毕薇;传统德育的历史局限及转型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桂峰;传统民本思想的理论品质与现代转型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陈慧娜;司法的“地方化”与“中央化”[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汤希;中国对东南亚地区软实力外交探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朱珊;变个人所得税法为家庭成员平均所得税法之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李青;论中国软性国际政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湘潭大学;2010年

9 孙建风;小学师生日常交往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磊;中国古代教育智慧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易寒;;市场“脱嵌”与环境冲突[J];读书;2007年09期

2 申端锋;;农民合作的想象与现实[J];读书;2007年09期

3 汪丁丁;;教育的问题[J];读书;2007年11期

4 叶建亮;;公共产品歧视性分配政策与城市人口控制[J];经济研究;2006年11期

5 吴康宁;关于“思想”的若干问题:一种社会学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23期

6 刘能;怨恨解释、动员结构和理性选择——有关中国都市地区集体行动发生可能性的分析[J];开放时代;2004年04期

7 冉井富;农民、民工与权利保护——法律与平等的一个视角[J];南都学坛;2004年02期

8 刘畅;中国公私观念研究综述[J];南开学报;2003年04期

9 陈映芳;“农民工”:制度安排与身份认同[J];社会学研究;2005年03期

10 郑卫东;;信访制度与农民利益表达[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宗礼 ,高建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影响[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3年01期

2 田建国;跨世纪的宏伟教育工程——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J];东岳论丛;1993年03期

3 ;要关心教师生活[J];人民教育;1993年09期

4 刘洪涛;;中国教育从口号走向务实[J];教师博览;1995年01期

5 王安民;;学习邓小平教育思想 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J];当代教育科学;1995年02期

6 杨学锋;陈至立谈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七大进步[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3年02期

7 李飞;;中国教育的福利经济学分析[J];经济师;2006年01期

8 张玉斌;;袁贵仁:聚光灯下的“赶考”者[J];党员干部之友;2010年01期

9 徐京跃;李斌;吴晶;黄小希;;谋百年大计 兴千秋伟业——党中央关心教育改革和发展纪实[J];云南教育(视界时政版);2010年07期

10 周南照;;经济建设驱动下的中国教育改革:进展问题趋势[J];中国教育学刊;199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陶宏开;;推展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提纲)[A];第三届中国教育家大会论文集[C];2006年

2 钱民辉;;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三次浪潮及未来走向[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3 周帅;杨宜勇;;中国教育改革三十年[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周谊;;外国教育史研究与当代中国教育改革[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较研究(含比较教育等)[C];2009年

5 翟强子;;浅谈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程培杰;;清末江苏省的教育改革与日本教习活动[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7 付桂英;;陶行知的教育改革思想与实践[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胡国枢;;影响现代中国教育改革走向的教育家陶行知[A];浙江史学论丛(第一辑)[C];2004年

9 程杨;;新形势下的高校资料工作浅谈[A];高校信息理论研究[C];1997年

10 李煜林;;如何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赵仁伟 仇逸;用“硬杠杠”防止决策“假落地”[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2 郑晓欢;参透中国教育改革[N];中国教育报;2005年

3 张渺;省陶研会年会在宜召开[N];安庆日报;2009年

4 杨民;书写教育辉煌的明天[N];四川政协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张惠玲 王悦;新机遇 新起点 新希望[N];铜川日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杨暄;世纪之问 加速破题[N];人民日报;2010年

7 教育部副部长 袁贵仁;新世纪新阶段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行动指南[N];中国教育报;2002年

8 本报记者 刘亚东;新世纪: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N];科技日报;2001年

9 吴 钩(广东);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成功的吗?[N];中国商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崔克亮 实习生 黄超;中国教育改革市场化之痛[N];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惠淑;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目的需要之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2 牛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3 栗建华;我国教育投入、经济增长与就业问题SD模型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4 赵爽;教育政策合法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瑞勇;思维在困惑中涌动——对中国教育改革需要系统理论指导的反思[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果杰;中美中学教师继续教育之比较[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3 张钦朋;试论孙中山地方自治思想[D];吉林大学;2007年

4 赵力群;中美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比较[D];复旦大学;2008年

5 王笑笑;基督教影响下的山西教育[D];山西大学;2010年

6 王冀明;论转型期中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D];郑州大学;2004年

7 郑巧;效率 素质 公平[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秦建坤;邓小平“三个面向”教育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9 李维善;江泽民教育创新思想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刘建佳;江泽民教育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3606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3606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fc9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