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师生相互认知作用下教与学地位转化的形态

发布时间:2018-01-01 08:29

  本文关键词:师生相互认知作用下教与学地位转化的形态 出处:《教育发展研究》2012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相互认知 教与学 地位转化 理论形态 实践形态


【摘要】:现有教与学支配地位的研究多持主客体对立或复合主体论观点,后现代主义则认为教学活动中师生是以主体间性关系存在的。从主体间性出发,探究师生相互间的认知及其调控活动,形成对教学活动中支配地位变化的理论认识,更为迫近复杂多变的教学实际。中国道教的太极演化图可以用来形象地表征师生主体间的认知作用,展示教与学支配地位阶段转化的理论形态。应用这一理论认识成果,可以探究出师生之间在学段教学、学科教学、单元教学和课堂教学中,教与学支配地位演化的实践形态。
[Abstract]:The current research on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mostly holds the view of subject-object opposition or compound subjectivism, while postmodernism holds that teachers and students exist in teaching activities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jects, starting from the inter-subjectivit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gnition and regulation activities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forms a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nge of dominant position in teaching activities. The Taiji evolution map of Chinese Taoism can be used to symbolize the cognitive fun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theoretical form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By applying this theory, we can explore the teaching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learning, subject teaching, unit teaching and classroom teaching. The practical form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作者单位】: 湛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湛江师范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科2006年度规划基金课题“中国六十年教育基本理论的发展与教育实践结合的研究”(BAA060012)的系列成果
【分类号】:G456
【正文快照】: 教与学关系问题是教学理论的基本问题,已有研究抓住了教学活动的双边特质,突出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但是,这种主客对立或复合主体的观念,只看到了师生在行为中的相互作用,忽略了相互间对教学状态的认知与调控作用。实际上,师生之间是通过对对方学与教状态的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张天宝,王攀峰;试论新型教与学关系的建构[J];教育研究;2001年10期

2 孟令全;教与学关系新论[J];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07期

3 刘涛;;论主体间性理论与课堂教学[J];理论导刊;2008年11期

4 郭英;刘宪俊;;教育主体间性之意义探析[J];江西教育科研;2006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红凯;哲学视域中的“对话教学”[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5年06期

2 王龙;;试析主体性教育策略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7期

3 夏玉玲;;主体间性视域下的英美文学教学[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20期

4 刘春梅;;浅析高校人才培养中同理心教育的渗透[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年02期

5 李峰;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培养[J];常熟高专学报;2002年06期

6 汪晓敏;试论现代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J];池州师专学报;2004年03期

7 曾茂林;;新中国教育理论研究转向深层成因剖析——以“教育与人的发展”研究为例[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8 陈华桂;浅谈高校德育方法创新的思路[J];道德与文明;2004年02期

9 韩春英;对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再认识[J];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10 莫小菲;;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中国古代文学专题》(2)——课程“学—导互动式”教学模式初探[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皮军功;幼儿生活教学论[D];西南大学;2011年

2 宋秋英;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学论本土化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邹琼;对话与理解[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光陆;对话教学之研究——解释学的视域[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囡;活动教学中的活动方式有效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6 朱德全;问题系统教学设计探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7 辛继湘;体验教学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程广文;数学课程提问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钟志贤;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聂东明;中学数学交互式课堂教学有效实施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陈坚;福州市城区小学教学质量管理的现状调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3 梁燕;语境与高中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郑伟;攀枝花市民族中学课堂对话的问题与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5 孙小娟;高中思想政治课对话式教学应用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婷;论主体间性视阈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D];广州大学;2009年

7 王梦亚;对话教学在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模块中的应用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8 周祖秉;对话型阅读教学设计简论[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邱云青;中学历史教学中“问题设计”的研究及其问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孙书宇;网络环境下语文阅读教学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策三;教育主体哲学刍议[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

2 包小红;教育主体与师生关系阐释[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年02期

3 项贤明;论人是教育的主体[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6年01期

4 刘黎明;在交往中建构个体——教育交往审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02期

5 吴航;我国主体性教育理论研究的现状及反思[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6 孙昌瑞;论教育的主体性及其基本标志[J];教育研究;1994年10期

7 王銖;语言:师生心灵之约[J];教育研究;2002年02期

8 郝文武;教育:主体间的指导学习——学习化社会的教育本质新概念[J];教育研究;2002年03期

9 张建伟,陈琦;简论建构性学习和教学[J];教育研究;1999年05期

10 丁家永;建构主义与教学心理学研究的新发展[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冠杰;吴健;;从教与学看孔子的教育思想[J];文学教育(中);2011年08期

2 刘红;;教育感情:一个研究教育的新视角[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23期

3 刘树行;石凤华;;追求教与学的新境界 演绎教与学的新乐章——谈“书山有路效为径”[J];现代教育;2011年01期

4 湛卫清;;教育哲学:教育实践的本质基础[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19期

5 吴登高;;教与学有机结合——“八字”教学法尝试[J];庆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6 王慧杰;李贺伟;;心理资本在教与学领域的研究新进展[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年15期

7 邰树华;;网络时代下“以学习为核心”的教与学[J];现代教育科学;2011年08期

8 黄德群;陈丽亚;;在线教与学多媒体教育资源(MERLOT)项目评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1年05期

9 李冬青;;做一个微笑的教师[J];教育文汇;2011年07期

10 孟庆稳;;现代信息技术解决高中数学教与学问题的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1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陶冶;柳长友;;构建创新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学力增长[A];国际创造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周红松;信息化让教与学妙趣横生[N];中国教育报;2011年

2 王占伟;课改:教与学方式转变难的背后[N];中国教师报;2003年

3 无锡市锡山教师进修学校 严育洪;在教与学之间留个“缺口”[N];江苏教育报;2010年

4 崔烈彪;浅议新课标的教与学[N];黔西南日报;2010年

5 李中涞 石东方;从国外一堂课谈新课程下的教与学[N];中国教师报;2005年

6 马晶秋;新课改下教与学的思考[N];甘肃日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毛翠香;教与学的成功探索[N];青海日报;2004年

8 李树峰;怎样构建一个好课堂[N];中国教育报;2006年

9 龚道敏;MP3伴我成长[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5年

10 北京 李奕;一网打尽教与学[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曹树真;“引导”中“生成”[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谌安荣;阐释与反思:《学记》教学哲学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宋秋英;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学论本土化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淑慧;多元化教学评价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俐蓉;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关系的反思与重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王爱菊;走向主体间性的生存——教学冲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辉;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结果处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戚雪;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研究性教与学的实践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郭晓霞;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应用与拓展[D];吉林大学;2007年

3 秦红斌;数字化评阅卷系统的教与学应用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叶有祥;网络远程开放教育教与学模式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4年

5 符周利;南通童子祭祀仪式中的教与学[D];厦门大学;2009年

6 朱炯;基于WEBPC技术的网络学习与移动学习[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7 孟奕杉;中小学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模式及支撑软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潘炳超;面向过程的网络教学支持系统设计与开发[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孙庆华;社会性软件支持师生教与学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李冬梅;教学本质新探[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3637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3637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6c7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