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解释学视角下学生与课程的关系
本文关键词:哲学解释学视角下学生与课程的关系 出处:《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年1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哲学解释学视角下,学生与课程之间是一种全新的关系:学生持有前理解,使课程的生成充满无限的开放性;学生成为课程主体,凸显课程的意义与价值;理解与建构课程是主体间视界融合的过程;学生即课程。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there is a new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udents and the curriculum. Students become the main body of the curriculum, highlighting the significance and value of the curriculum; The course of understanding and constructing is the process of the fusion of the subjects' horizon; Students are courses.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基金】: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论教师的课程理解》(课题编号:2011B543)的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G423
【正文快照】: 学生与课程的关系是课程的经典问题之一,在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的今天,课程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因此,对学生与课程的关系作进一步探讨十分必要。传统的课程观主张课程即学科知识,学生是盛装知识的容器,教学是知识的打开与外化,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学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姜勇,郑三元;理解与对话——从哲学解释学出发看教师与课程的关系[J];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07期
2 张法;作为后现代思想的解释学[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尉利工;道法自然与诗意地栖居——两种天人观的比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2 单传友;;时间间距:意义的创生之渠——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3 牛文君;;具体化:关联伽达默尔诠释学和实践哲学的重要概念[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鲍永玲;;共在、同居和世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5 娄开生;;试析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传统观[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6 李传印;邓锐;;略论主观历史图景的意义转换性[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7 孙强;;伽达默尔与中国道家美学观念的异同[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8 许敏;;论乔治·斯坦纳阐释翻译观下译者主体性的介入[J];保定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9 李金辉;;解释学理论中的实践解释学转向[J];北方论丛;2008年03期
10 韦拴喜;;技、道之思——兼论美的本质问题[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秋群;;西方语境下对庄子的美学误读[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2 曾德华;;社会现实:来自奥尔曼的观点[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7)[C];2009年
3 张同胜;;关于《水浒传》误读误解问题的探讨[A];水浒争鸣(第十一辑)[C];2009年
4 张玖青;;从阐释学的角度谈竹书《性情论》与《孔子诗论》的关系[A];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6年
5 何华;;解读伽达默尔解释学中的语言转向[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6 万莲子;;池莉与潘诺娃日常写实小说的文化魅力[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郑辟瑞;;海德格尔,,德里达与动物[A];“现象学与政治学”国际现象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第十二届现象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王远坤;;乡村旅游与乡村生态[A];区域旅游:创新与转型——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论坛论文集[C];2009年
9 蒋朝阳;;司法解释的逻辑路径及其不同的结果[A];香港回归后社会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展望[C];2007年
10 尚建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的音乐教学范式转型[A];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胜;从“逃学”到“向学”[D];西南大学;2011年
2 朱勤;实践有效性视角下的工程伦理学探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3 刘翼斌;概念隐喻翻译的认知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姚韫;论何其芳文学思想的建设性和矛盾性[D];辽宁大学;2011年
5 黄学胜;青年马克思对启蒙的扬弃[D];复旦大学;2010年
6 谌莉文;口译思维过程中的意义协商概念整合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尹丕安;R-A-C-C架构:《圣经》隐喻阐释的语用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8 刘永涛;中国当代设计批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9 严冰;自由在是,人道亦在是[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10 何青志;隐含作者的多维阐释[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美容;朱熹《大学》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2 于洋;伽达默尔前见理论的探讨[D];黑龙江大学;2011年
3 陈亚男;论伽达默尔效果历史理论[D];黑龙江大学;2011年
4 尹丽君;通识教育的文化透视[D];山西大学;2011年
5 张芳芳;哲学阐释学视角下李商隐诗歌英译本比较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单成蔚;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明;课程生成中的精神“相遇”[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胡嘉彬;实践哲学的典范[D];复旦大学;2011年
9 宁静;《荆楚岁时记》中的巫鬼文化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10 袁海燕;历史叙事与影像观念:南京大屠杀电影的话语建构[D];重庆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潘德荣;基于“此在”的诠释学[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2 包彩娟;美国的科学教育危机[J];外国教育动态;1982年05期
3 刘少杰;走向生活世界──后现代主义哲学的总体趋向[J];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02期
4 王金福,汪丽;争论的解释学意义[J];唯实;1999年11期
5 张法;作为后现代思想的解释学[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耿红梅;;自己、别人、学生[J];基础教育;2007年10期
2 阮士桂;郑燕林;;《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探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年08期
3 徐敏;;对学生生存教育的重新认识——基于生存论哲学的视角[J];教育探索;2011年07期
4 吴新红;舒羽;;智慧谈话打开学生心扉[J];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11年08期
5 黄成;;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有效整合的评价因素分析与探讨[J];教学与管理;2011年24期
6 石红;;以爱触动学生的心[J];文学教育(下);2011年06期
7 ;可悲的惊奇[J];基础教育;2006年10期
8 周朝英;;学会赞美[J];文学教育(下);2011年07期
9 李谷知;;教师应怎样做学生的良师益友[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年07期
10 ;《教育缺点》[J];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11年07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吉林大安市一中 宋伟民;怎样让学生静下来[N];中国体育报;2001年
2 陈鲁峰;还学生“明明白白”[N];中国教育报;2002年
3 郭登高;以理以德待学生[N];重庆日报;2000年
4 王晓秋 作者单位:阜新市教师进修学院;如何进行艺术课程教学[N];中国艺术报;2005年
5 海南琼台师范学校 梁坚;音乐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N];中国教育报;2002年
6 乔聚馥;学生该“-”教师要“+”[N];中国信息报;2000年
7 王健;把属于学生的东西还给学生[N];光明日报;2001年
8 本报记者 田慕青;培养健康的学生[N];中国体育报;2001年
9 本报记者曹静;切莫“心罚”学生[N];解放日报;2002年
10 记者 苏军;学生不是病人 潜能有待开发[N];文汇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李艺敏;我为什么不如他[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黄黎明;知识教学的文化哲学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3 冯茁;论教育场域中的对话[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刘成新;整合与重构:技术与课程教学的互动解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5 杨贵仁;学生体质健康泛教育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6 严书宇;社会科课程研究:反思与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喜凤;论课堂教学中的真实智力活动[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2 滕玉英;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学习评价[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岳丽娜;Web2.0代表性软件支持下的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4 付全新;论影响学生创造力的核心要素及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刘勇;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齐慧甫;占有与存在[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黄育芳;清末广雅书院变迁分析[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贺晓立;建构主义视野中的师生关系[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9 董建民;苏联合作教育学与美国合作学习理论合作理念的比较[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10 孙建国;网络背景下的学生自主学习[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4057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405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