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社会学习化:社会与教育的双向回归——远程教育社会学关系范畴、研究主线及其对重大发展的指导意义

发布时间:2018-01-10 19:02

  本文关键词:社会学习化:社会与教育的双向回归——远程教育社会学关系范畴、研究主线及其对重大发展的指导意义 出处:《中国远程教育》2012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远程教育 教育社会学 关系型范畴 研究对象 方法论 终身学习 社会学习化


【摘要】:远程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远程教育学的关系型范畴,也是核心范畴,是学科范畴群的中心概念或基本属性,能够统帅范畴群,并注入新的内容,做到纲举目张。关系型范畴是范畴史的最高级形态。唯有辩证关系的机制,才能解释社会学习化的基本原理:即在对象中返回到自身,也就是社会把学习的进程作为自身发展的机制,反之亦然。关系范畴能够解释、预测重大发展,解释终身学习、继续教育如何使人的"继续社会化"与社会的学习化统一起来,等等。
[Abstrac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stance education and society is the relational category and the core category of distance education. It is the central concept or basic attribute of the subject category group and can dominate the category group and inject new contents into it. The relational category is the most advanced form in the history of category. Only the mechanism of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can explain the basic principle of social learning, that is, to return to oneself in the object. That is, society regards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as its own development mechanism, and vice versa. Relational categories can explain, predict, and explain life-long learning. How to integrate the continuous socialization with the learning of the society, etc.
【作者单位】: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分类号】:G434
【正文快照】: 教育包括远程教育的发展动因均来自社会系统。就远程教育完成补偿教育历史使命并转向建设学习型社会而言,亦可说是从经济教育视野(经济和教育复兴)转向社会学视野(社会学习化和社会发育),这一变化不但发端于对远程教育社会学功能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在诸社会功能范畴中抓住核心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马红亮,丁新;远程教育社会学:从分支研究领域到分支学科[J];中国远程教育;2005年10期

2 袁昱明;远程教育的教育社会学理论[J];中国远程教育;2003年11期

3 高志敏;关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理念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凤生;;中西绘画的不同风格对科学传播的影响——“李约瑟难题”的一种另类解答[A];2006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蒲国良;;关于十月革命研究中两个基本问题的思考[A];纪念十月革命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刘增惠;石鹏;;马克思论人和自然的关系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吴建刚;;浅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汪琼枝;;传统义利观与马克思主义正义观价值基点的不同旨趣[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邢荣;;现代性矛盾的现实根源——马克思的资本视角[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许耀桐;;关于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能力的探讨[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8 刘大椿;;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文关怀[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9 魏永征;;在“一国两制”下对表达自由与公共权力的界定——一位中国大陆学者看《基本法》23条立法[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10 李莉娅;叶苗;;舆论引导方式,,期待艺术性创新——“开放条件下舆论引导方式”调查与分析[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育红;人为管理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朱鸣雄;宏观利益论[D];复旦大学;2003年

3 张正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4 李新曦;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人的素质塑造[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5 董耀鹏;社会主义国有经济控制力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6 崔禄春;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7 侯典明;江泽民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8 张占斌;博彩业与政府选择[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9 王广彬;中国社会保障法制史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0年

10 毛曦;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地理[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屈宏;近代中国城市女子服饰变迁述论[D];吉林大学;2004年

2 毛明;魏晋玄学“自然”概念的美学解读[D];四川师范大学;2003年

3 林钧;教育的乌托邦[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4 张立慧;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历史经验[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5 王惠君;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模式[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6 高常营;渴望家园的回归——世纪之交人文精神重建问题的反思[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7 赵澜波;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活方式与人的全面发展[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8 孙文营;论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趋势、困境与出路[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9 张春玲;对我国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关系的历史剖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10 李照修;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志方;高等教育规模与城市化联动发展的国际经验[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09期

2 袁昱明;远程教育学的元研究和学科建设[J];中国远程教育;2004年19期

3 丁新;论远程教育专业学科的产生及构建[J];中国远程教育;2004年21期

4 杨改学,俞树煜;现代远程教育传播模式的选择与评价[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03期

5 袁昱明;远程教育研究的学科评价与构建[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6 张人杰;中国大陆教育社会学的二十年建设(1979——2000年)[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02期

7 董泽芳,黄学文;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新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8 蒋乃平;城市化进程与职业教育发展新机遇[J];教育与职业;2002年03期

9 肖文涛;中国中间阶层的现状与未来发展[J];社会学研究;2001年03期

10 彭绍东;面向21世纪的中国网络教育发展战略初探(下)[J];现代远距离教育;1999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邱元阳;刘宗凡;;再谈情境课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年17期

2 叶云红;;远程教育:任重而道远[J];商业经济;2011年13期

3 邱元阳;;情境课件,让远程教育身临其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年17期

4 朱启英;李明霞;穆玉明;张源明;;基于WEB的考试系统在医学远程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年06期

5 尚磊;;教育技术在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中的应用[J];才智;2011年19期

6 祝艳茹;;远程教育中的媒体技术分析[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年23期

7 游章熙;;试述现代远程教育“四学”教学模式[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年07期

8 张世辉;;试论远程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以及在我校开展的一些想法[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1期

9 王合生;;对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的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10 李斌;;建构终身教育体系下的现代远程教育[J];继续教育研究;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霞;程远先;;网络远程教育中的探究性学习[A];教育技术:信息化阶段新发展的研究[C];2007年

2 程守艳;;浅析贵州远程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以科学发展观为视角[A];“科学发展观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杜军;扈宝莹;;关于远程教育教材的几点思考[A];教育技术应用与整合研究论文[C];2005年

4 邓辉;程宏伟;;基于CORBA、异构数据库技术的远程教育自动答疑系统[A];第六届全国计算机应用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5 董永峰;牛存良;;SMIL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A];第六届全国计算机应用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6 蒋劭恒;;远程教育在自动化领域的实践[A];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南六省(区)2010年第28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刘起丽;张建新;王丙丽;;新形势下网络课程在农科远程教育中的应用[A];Proceedings of 2010 Nat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nference (2010 NVCIC)[C];2010年

8 徐红梅;;现阶段远程教育的交互设计分析[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牛丽;陈珂;李金祥;;基于云计算的远程教育学习环境构建研究[A];2011高等职业教育电子信息类专业学术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马世新;马学戈;方大鹏;;发挥网络优势,实施远程教育,推进教师培训[A];走进新教育: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十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成果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蔡闯;远程教育乐坏农家娃[N];光明日报;2005年

2 汤丽玲 裴Oz胜 雷勇;姑塘镇远程教育办得好[N];九江日报;2005年

3 记者 姜澎;中国成为远程教育内容输出国[N];文汇报;2008年

4 熊礼富;全力服务远程教育站点[N];毕节日报;2008年

5 记者 沈祖芸;世界开放与远程教育论坛闭幕[N];中国教育报;2008年

6 记者 曹继军邋通讯员 雷磊;400名中外校长共议世界开放与远程教育发展[N];光明日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高赛;远程教育方兴未艾[N];光明日报;2008年

8 张昌银;实施远程教育入户工程 发挥远程教育最大效益[N];莱芜日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杨惠;全省远程教育进社区工作现场会在筑召开[N];贵州日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陈颖;远程教育要以“用”为本[N];贵阳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符云清;适合远程教育交互协作环境的网络通信协议研究[D];重庆大学;2001年

2 李建珍;西部多元文化地域的现代远程教育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高宏卿;基于网格的远程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武丽志;远程教育服务论纲[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5 唐燕儿;中国远程高等教育政策法规体系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熊艺;中国远程教育系统管理与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7 张玉芳;基于媒体素材库的学习内容构建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1年

8 Florida Khumbo Banda(丽达);马拉维杜马西学院远程教育学习支持系统研究:对变革的启示[D];西南大学;2012年

9 桑志坚;超越与规训[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10 张轶斌;开放教育资源(OER)国际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沛东;农村教师培训中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2 朱浩;远程教育中的师生关系较之传统教育的转变[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3 钱圣波;远程教育中智能答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4 刘玉;学习支助服务管理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纪丹;基于信息素养调查的远程教育学生自主学习模式探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6 吴志航;远程教育Web Service应用模型的设计与实现[D];浙江大学;2002年

7 莫新平;网络教学交互的调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董永峰;基于网络的远程教育课程资源的多媒体集成技术及其课件制作合成系统[D];河北工业大学;2003年

9 李利欣;多媒体远程教学支持系统开发及数据库技术应用[D];华北电力(北京)大学;2002年

10 周涛;基于J2EE四层结构与组件技术的远程教育支撑平台研究与实现[D];西北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4064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4064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8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