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道德学习观演进及其对青少年德育实践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8-01-11 00:32

  本文关键词:道德学习观演进及其对青少年德育实践的启示 出处:《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青少年 道德学习观 道德学习 道德实践


【摘要】:道德学习研究的逻辑起点源自西方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道德学习的认知发展观、文化社会观、价值发展观、建构主义观构成道德学习研究的理论基础。道德学习强调道德主体意识的培养,是对传统道德教育模式的超越,是创新道德工作的有效性手段。以道德学习为核心构建我国德育体系是德育理论和实践研究领域的时代命题,更是提高我国德育工作实效必须抓住的核心环节。在青少年道德学习实践过程中,构建知情行整合的道德学习内容体系,创建青少年道德学习的道德文化氛围,确立"指导自主性道德学习"模式,有助于增强德育实效性。
[Abstract]: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the study of moral learning comes from western rationalism and empiricism, the concept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 the view of cultural society and the view of value development of moral learning. Constructivism theory form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moral learning. Moral learning emphasizes the cultivation of moral subject consciousness, which transcends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moral education. It is the time proposition in the field of moral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o construct the moral education system of our country with moral learning as the cor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ctual effect of moral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we must grasp the core link. In the process of moral learning practice, we should construct the content system of moral learning, and create the moral culture atmosphere of moral learning for young peopl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model of "guiding independent moral learning" is helpful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moral education.
【作者单位】: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后流动站;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09YJAXLX001)
【分类号】:G41
【正文快照】: 全球化的迅速推进和中国社会的快速转型,我国道德实践领域受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的冲击,道德实践领域各种道德失范现象日趋严重,社会对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和时代性要求十分迫切,探索道德教育现实问题的新道德理念和实践模式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也是创新德育工作的必然选择。21世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张典兵;;近十年我国道德学习研究的反思[J];道德与文明;2011年01期

2 桑青松;陈文涛;;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及其发展路径[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年03期

3 郭永玉;麦独孤策动心理学的贡献[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4 唐爱民,刘晓;道德学习的哲学思考[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5 王奋宇;论社会意识形态向社会心理的内化及其过程[J];社会学研究;1988年05期

6 桑青松;朱平;;道德学习的本质属性与实践目标取向[J];中国教育学刊;2009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海涛;科尔伯格道德观初探及启示[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2 马纯红;皮亚杰与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的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志勇;范松仁;;从教师视角管窥农村基础教育公平[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2期

2 宋一;;“后美国次贷危机”下中国金融业的发展[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蒋芳;;从公平、正义看个人所得税的制度设计[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4 袁王月,薛小娟;论建构和谐社会中学校公德教育及其价值[J];班主任;2005年10期

5 屠瑞恒;;谈学校隐形教育对学生的德育影响[J];才智;2008年15期

6 赵颖;刘碧玮;;食品安全问题引发对企业伦理中耻感问题的思考[J];才智;2012年08期

7 屠瑞恒;;职业院校德育亟待加强[J];成才之路;2008年18期

8 冉超凤;高庆;黄梅;邢敏;杨宇;;“知行合一”在高职思政课教改应用中的实证研究[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9 胡昌领;;武德教育在武校散打教学中的现状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8期

10 赵雷;;浅析如何培养正确的幸福观构建时代的道德思想[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吴健;;创设发展小学生诚实守信品格的校园文化[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2 马良灿;;失地农民遭遇的结构二元困境——基于云南寻村四次征地事件的分析[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赵霞;;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生活化初探[A];全国德育教学研究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琦;海上人身损害赔偿制度论[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2 刘文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董吉贺;论“负面”教育的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何珊;德育时机论[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洪春;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6 陈明;全真道的道德修养论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7 李广义;《太平经》伦理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8 王晓菲;开放环境下的选择教育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9 常国华;企业财务伦理的冲突与规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10 王立仁;德育价值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寒;大学生道德缺失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修彦;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德育教育探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伟;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学习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黄恒学;高校德育人性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赵军;大学生道德学习实施策略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6 吴海云;当代大学生非主流行为文化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0年

7 聂建顺;人文关怀:民间信仰之本[D];中原工学院;2011年

8 潘杨文;高职院校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晓倩;网络文化境遇下青少年道德认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敖丽娜;思想品德课游戏教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国来;柯尔伯格德育方法探析[J];保定师专学报;2000年01期

2 辛志勇,金盛华;西方学校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发展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04期

3 何菁;黄平;;慎独与大学生道德人格成长——兼论和谐社会建构视域中大学生公民道德的内化途径[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4 张建卫,刘玉新;皮亚杰发展心理研究方法体系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5期

5 杜雄柏;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理论研究[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6 陆士桢;浅谈面向21世纪的青少年品德教育[J];道德与文明;1998年06期

7 万俊人;重叙美德的故事[J];读书;2001年06期

8 陈青松,杨经铭;道德教育应重视对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1999年04期

9 李伯黍,李正云;道德发展:心理学、哲学、伦理学和教育学的思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6年04期

10 李亮学;论道德教育的主体性原则[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吴俊;道德学习:从知识到生活的革命[D];苏州大学;2002年

2 邓清华;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辛慧丽;新加坡青少年道德教育及对中国的启示[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曹腾觉;网络环境下青少年道德教育方式刍议[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3 齐佩芳;韦世艺;;对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冷思考[J];教育与现代化;2006年01期

4 马向真;;自我同一性与青少年道德人格的发展[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5 李黎炜;;青少年荣辱观教育刍议[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7年02期

6 杨书萍;;大众文化背景下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思考[J];科技资讯;2008年17期

7 张慧荣;曹军;;信息技术环境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思考[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8 杨爱珍;;浅探网络对学校德育的影响[J];湖北教育(教学版);2007年08期

9 周雯;;青少年道德失范行为探因及对策[J];滁州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10 刘运喜;;自调节机制理论在青少年道德修养中的应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张岩静;;文化传统与道德选择[A];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文集(第三卷)[C];1994年

2 齐学红;;道德教育的文化人类学视野[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余志祥;;孔子、柏拉图道德教育思想比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覃海琪;;道德榜样和评价能力对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5 任亚丽;;弘扬延安精神 努力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A];让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全国延安精神理论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6年

6 王蕊;;诺丁斯关怀理论及其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教育厅副厅长 施祖美;创新教育方式 强化道德实践[N];福建日报;2006年

2 董云平;“六个一百”荡起文明风[N];黑龙江日报;2004年

3 记者 相恒义 张俊在 牛志强 沈思湘;锡林浩特市3万中小学生开户“青少年道德银行”[N];内蒙古日报(汉);2005年

4 记者 屈广臣 特约记者 范德荣;宁城县构建青少年道德教育网络[N];内蒙古日报(汉);2008年

5 廖庆凌;贺州两年50万青少年参加德育实践[N];广西日报;2007年

6 李海波;浅谈新时期青少年道德品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N];抚顺日报;2006年

7 ;教育的使命[N];解放日报;2011年

8 本报通讯员 王斌 崔文锦;让花朵在这里激情绽放[N];天津日报;2009年

9 当阳市干溪中小学 徐艳霞 夷陵区小溪塔三小 罗军华 点军四中 刘军;怎样引导学生知行统一[N];三峡日报;2006年

10 ;为何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N];江苏教育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燕燕;青少年责任感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其干预的实证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琳;青少年自我品德修养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3 杜文阁;论生命视阈下青少年道德学习[D];河南大学;2012年

4 孙玉杰;社会转型过程中青少年道德的不确定性及教育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史宝中;依法治国背景下青少年道德意识现状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路东;青少年感恩教育问题探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1年

7 赖丽;论基于网络的青少年道德学习[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8 付媛媛;新时期青少年品德能力培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桂军;消费主义文化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及其应对[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张运宝;青少年独立人格的缺失及培养对策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074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4074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c8f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