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克道德人格理论及其启示
本文关键词:沃克道德人格理论及其启示 出处:《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沃克的道德发展理论中最突出的部分是对道德榜样人格的研究。沃克强调道德人格在道德发展中的功能,他认为道德认知不能反映道德发展的全部,个体的道德行为是道德认知和道德人格共同作用的结果,从人格结构的特质观出发,沃克对道德榜样的人格特质进行了系列研究,反映了人的真实内心世界,推动了道德现象的实证研究,也充实了道德哲学的心理基础。目前,我国的道德发展心理学研究和道德教育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忽视研究大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榜样、忽视把道德与学生的心理相结合、知行脱节等等,而沃克的道德发展理论对我国高校德育有重要的启示。
[Abstract]:The most prominent part of Walker's theory of moral development is the study of moral model personality. Walker emphasizes the function of moral personality in moral development, and he believes that moral cognition can not reflect the whole of moral development. Individual moral behavior is the result of the interaction of moral cognition and moral persona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ersonality structure, Walker conducts a series of studies on the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moral role models, which reflects the real inner world of human beings. It also enriches the psychological basis of moral philosophy. At presen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the research of moral development psychology and moral education in China, such as. Neglecting to study the moral example of college students in real life, neglecting the combination of morality and students' psychology, disjointing knowledge and practice, etc., while Walker's theory of moral development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ur country.
【作者单位】: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分类号】:G410
【正文快照】: 沃克是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从事道德发展心理学研究三十余年,他批判以皮亚杰和科尔伯格为代表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过于关注道德认知在道德发展中的作用之后,提出了道德人格概念。沃克认为只有将道德人格引入道德发展心理学领域,才能更好地理解个体的道德心理与道德行
【参考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晓明;威尔逊道德教育理论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启示[D];西南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杨征;;在生活中体验:道德教育的根本[J];继续教育研究;2007年02期
2 张伟强;;试论知识经济条件下的高校德育[J];西北医学教育;2006年06期
3 杨超;;教育以人为本探析[J];现代教育论丛;2006年03期
4 陈志兴;;和谐德育:现代德育发展的新思路[J];江西教育科研;2007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爱民;道德教育范畴论审理[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曹影;德育职能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吴亚林;价值与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徐永赞;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喻学林;学校道德教育的有限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胡春光;学校生活中的规训与抗拒[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胡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8 张洪生;教育选择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王金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论[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10 刘丙元;当代道德教育价值危机审理[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咏樨;以人为本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2 谢燕;转型时期我国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华道金;儿童自尊感的人格教育价值及其保护与培养[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4 黄丹;大学生绿色教育若干问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6年
5 陈琴;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谐发展[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6 卢楠楠;制度德育[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7 魏永军;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8 杨涛;论宽容教育[D];河南大学;2007年
9 桑萍;论生命视角下的青少年养成教育[D];河南大学;2007年
10 王秋歌;论教育与人的卓越[D];河南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丽;中小学德育面临的问题及德育改革的基本思路[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2 解筱杉;新时期高校德育实效低下的反思[J];成人教育;2005年09期
3 于洪燕;易连云;;传统“道德”概念的历史演变对学校德育的现代启示[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潘建红;理性功利主义道德教育理论及其启示[J];航海教育研究;2004年04期
5 翟艳芳;;道德能否成为一门学科?——解读约翰·威尔逊的《道德教育新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07期
6 袁锐锷;西方著名德育思想家论理性与有道德的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7 施林春;构建良好师生关系 提高德育实效性[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8 孙百娥;关于教师权威存在的合理性[J];教育评论;2002年02期
9 詹万生,许建争;社会转型时期学校德育的反思与构建[J];教育研究;2002年09期
10 吴坚;外国德育思想述评[J];青年探索;1998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水淑燕;价值澄清理论对高校德育改革的启示和警示[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2 刘晔;初中生道德学习的特点及德育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3 郭哲男;初中生德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刘晓丽;学校德育低效的教师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龚世星;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高校德育创新的启示[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4198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419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