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教育改革——从作为政治—经济改革到作为社会—文化改革
本文关键词:改革教育改革——从作为政治—经济改革到作为社会—文化改革 出处:《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教育改革 政治—经济改革 社会—文化改革 教育社会学
【摘要】:新中国60年来的教育历程大体是一个改革的过程。其间诸多重大教育改革,均为基于政治—经济需要和逻辑推论而操持的教育改革。建国初年,伴随着新民主主义教育政策的颁布,思想改造运动政治化地整饬了教师的角色;"52调整"既是经济重工业化的迫切需要,也是政治整齐化的重大举措;"85决定"则直接造就了此后20年转移政治—经济义务的"义务教育",并与重点学校制度一道使教育公平问题积重难返。1992改元市场经济以降,教育改革,尤其高等教育改革惟经济主义马首是瞻,走上"扩招""、升级"、"并校"的产业化和大跃进之路。作为政治—经济改革的教育改革,要么沦为政治的工具,要么用于经济的筹码,抑或受二者钳夹,效果堪忧。有必要改革教育改革,走向作为社会—文化的教育改革,并保有文化视野。
[Abstract]:The course of education in the past 60 years in New China was generally a process of reform, during which many major educational reforms were conducted on the basis of political-economic needs and logical inferences, and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long with the promulgation of the new democratic education policy, the ideological reform movement politicized the role of teachers; "52 adjustment" is not only the urgent need of economic heavy industrialization, but also the important measure of political neatness. The "decision 85" directly created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which transferred political-economic obligations over the next 20 years, and together with the key school system, it was not easy to solve the long-term accumulation of the problem of educational equity by transforming the market economy into a market economy in 1992. Educational reform, especially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followed the path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great leap forward of "enrollment expansion", "upgrading" and "merging schools", and was regarded as the educational reform of political-economic reform. It is necessary to reform the education reform, move towards the social-cultural education reform, and retain the cultural perspective.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心;
【基金】: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社会学视野下的中国教育改革研究”
【分类号】:G521
【正文快照】: 改革与发展是这个时代的主题,也是我国教育的主题和任务。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历程,大体亦是一个改革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教育投入大幅增长,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改革逐步深化。但60年来的教育改革,特别是其间诸多重大教育改革,均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刘云杉;;“人类灵魂工程师”考辨[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1期
2 张玉林;分级办学制度下的教育资源分配与城乡教育差距——关于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的政治经济学探讨[J];中国农村观察;200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玉林,刘保军;中国的职业阶层与高等教育机会[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郭科明;高校竞技体育改革之一——对高校运动训练现状分析与发展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07期
3 杜玉珍;;农民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4 李光辉;论毛泽东的科学个性观[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5 彭泽平;1958—1965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新考察与评价[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6 吴向鹏;教育投资、资本市场不完全与收入差距[J];当代财经;2005年07期
7 农卫东,刘力;论高校营销管理[J];东南亚纵横;2003年06期
8 唐卫东;周波;苏昌平;;农村人力资本与农村教育投资问题的理论探析及政策取向[J];调研世界;2006年07期
9 赵雄辉;;普通高校学籍管理政策之演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年06期
10 李尚群;二十年乡村教育发展事略——兼论“三农”话语框架下的农村教育问题[J];高等农业教育;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肖唐镖;;乡村建设:概念分析与新近研究[A];第二届中国地方治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庆刚;“大跃进”时期“教育革命”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2 孙成武;中国共产党与20世纪中国文化的变革[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3 涂怀京;新中国中小学教师法规研究(1949—2000)[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王宇;我国中央与地方间财政关系变迁研究——一个基于集权与分权矛盾的分析[D];西北大学;2003年
5 刘立志;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发展的理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张志辉;中共三代领导核心对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贡献[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李跃新;1949-1956年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8 杨中枢;学校课程管理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彭泽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评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周金玲;义务教育及其财政制度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丽华;河南省武术学校现状与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2001年
2 白健;中美高等教育依法治教之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3 许新成;贫困县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问题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杜瑛;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分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方宏常;论我国三级课程政策的运行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王林海;新中国小学课程改革:历程、问题及走向[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梁东奇;农村教师队伍现状、原因与改善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戴年红;我国高师教育科研与教师专业化[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9 刘丹华;网络文化对职业高中的不良影响及其规避[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10 杨彦;新《纲要》背景下幼儿教师教育的变革与发展[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石中英;中庸之道:超越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A];第五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姗姗;;教育改革之灯塔——《学会生存》之旨归[J];新教育;2010年12期
2 张忠富;培养创造力是职工教育改革的灵魂[J];成人教育;1983年04期
3 明睛;日本中曾根首相的“教育改革七条设想”[J];比较教育研究;1984年04期
4 滕健;;更新教育观念 促进教育改革(摘要)[J];教育探索;1985年02期
5 ;普通教育改革应分步进行[J];湖南教育;1985年03期
6 潘伯庚;;从整体着眼进行普通教育改革的实验研究浅议[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年02期
7 张大敏;巨大的变化——正在达拉斯进行的教育改革[J];比较教育研究;1987年03期
8 杨玉庆;转变教育观念初探[J];教育探索;1987年04期
9 颜兴源;;温州经济格局与教育改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1987年05期
10 黎谷;;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教育改革[J];江西教育科研;198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具滋Q;;韩国教育机构评价的演变与展望[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教育传承与创新”教育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2 温恒福;;农村教育的实效与魅力:实施创富教育[A];2010年农村教育高端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任琳琳;;城乡教育一体化背景下的城乡学校变革[A];城乡教育一体化与教育制度创新——2011年农村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王绯烨;;教育券的理想蓝图与实践困境[A];第19届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论文集[C];2009年
5 张乐天;;城乡教育一体化:目标分解与路径选择[A];城乡教育一体化与教育制度创新——2011年农村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孙伯良;;教育公平视角下基础教育一体化的财政政策研究[A];城乡教育一体化与教育制度创新——2011年农村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邓泽军;;渝东南民族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A];城乡教育一体化与教育制度创新——2011年农村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赵述德;杨忠俭;;落实贯彻邓小平教育理论 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促进民办教育快速健康持续稳定发展[A];中国民办教育家优秀论文集[C];2006年
9 杨红卫;;撑起云南民办教育的一片蓝天[A];中国民办教育家优秀论文集[C];2006年
10 徐海晏;;从遵循市场规律和教育规律谈民办学校的健康发展[A];中国民办教育家优秀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蒋建华;教育改革不是打倒一个另立一个[N];中国教育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宋全政;没有回头路的教育改革[N];中国教育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陈天富;科学发展种好教育改革“试验田”[N];重庆日报;2009年
4 张晓晶;期待新一轮教改带来新希望[N];闽西日报;2009年
5 王继红 记者 海涛;五华区教育改革再推新举措[N];昆明日报;2009年
6 自治区教育厅;教育改革与发展业绩喜人[N];新疆日报(汉);2009年
7 湖北省教育厅厅长 陈安丽;一项具有创意的教育改革[N];中国教育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丰捷;2009教育改革与民愿同行[N];光明日报;2009年
9 记者 严志亮;市政协召开委员约谈会共话教育改革和发展[N];金华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赵庆国;“技工荒”再敲教育改革警钟[N];中国改革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霞;基于课程标准的教育改革[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刘世清;教育政策伦理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朱丽;教育改革代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张云;经验、民主和教育[D];复旦大学;2005年
5 康永久;知识输入还是制度重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褚洪启;教育观念的变革[D];北京师范大学;1994年
7 李海云;新教育中国化运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孙大廷;美国教育战略的霸权向度[D];吉林大学;2008年
9 戴一中;台湾师资培育变革与当时社会背景之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10 李曙婷;适应素质教育的小学校建筑空间及环境模式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成增;张之洞近代教育模式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6年
2 秦臻;比较视阈中的我国教育公平制度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3 贺娟;邓小平教育公平思想探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4 戴林;新世纪日本的教育改革[D];湖南大学;2008年
5 王亚波;论我国经济转型期教育体制改革的滞后效应[D];吉林大学;2005年
6 李海燕;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与借鉴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
7 王秀艳;论新课程与教师角色的转变[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8 向岩兵;论经济改革对教育改革的若干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高玉洁;俄罗斯《普通教育国家教育标准》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杨勇;邓小平教育思想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258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425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