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感戴与归因方式、领悟社会支持
本文关键词: 大学生 感戴 归因方式 领悟社会支持 横断面研究 出处:《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大学生感戴与归因方式和领悟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方便取样,选取河南省某综合性大学320名大学生为被试(其中主动参与过志愿者活动272人),采用归因风格问卷(ASQ)、大学生感戴量表(SCSG)及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进行调查。结果:主动参与过志愿者活动的大学生的感戴量表总分和感戴广度得分均高于没有主动参与过志愿者活动的大学生(P㩳0.05)。积极归因、领悟社会支持均与大学生感戴呈正相关(r=0.24、0.49,均P㩳0.01);领悟社会支持在积极归因和大学生感戴的关系中有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1.1%。结论:积极归因能通过增强大学生的领悟社会支持能力而提升其感戴水平。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ived attire and attributional style and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mong college students. A total of 320 college students from a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in Henan Province were selected (among them 272 were active participants in volunteer activities and ASQ). College students' feeling and wearing scale (SCSGS) and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 (PSSS). Results: the total score of feeling and wearing scale and the score of feeling and wearing span of college students who had participated in volunteer activitie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college students who had not actively participated in volunteer activities. Positive attribution,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wearing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0.24 and 0.49, all P? 0.01C;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has some mediating effect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sitive attribution and college students' feeling of wearing. Conclusion: positive attribution can enhance college students' perception of social support by enhancing their ability to understand social support.
【作者单位】: 郑州大学教育系;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分类号】:B844.2
【正文快照】: 感戴,又称感戴倾向,是指个体能够识别他人在其积极体验过程中所给予的恩惠或提供的帮助,并且能够带着感激之情对此做出反应的一种普遍化倾向[1]。具有感戴倾向的个体在生活中具有满足感,易于对帮助过自己的人赞赏和感激,善于享受简单的快乐[2]。同时,感戴作为一种道德情感,它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刘建岭;;感戴研究进展[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2 姚晓琳;刘洪;郭成;;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与社交自尊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0年11期
3 孙配贞;郑雪;余祖伟;;初中生感戴状况与学校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年01期
4 温忠麟,侯杰泰,张雷;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的比较和应用[J];心理学报;2005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史文;大学生感戴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小浩;范皑皑;;进城务工人员继续教育与培训中的志愿者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年03期
2 王冰;张静;;试论大学生志愿者精神的持续性[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3 刘洋;郭玉江;;身体自尊在职业女性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间的中介模型检验[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4 李薇;龙勇;;竞争性战略联盟的结构选择模式研究[J];商业研究;2011年01期
5 方轻;;志愿服务评价体系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马艳;;感戴研究述评[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7 宋爱芬;;职业效能感在高校教师的成就目标与职业紧张间的中介效应[J];昌吉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8 吴水兰;杜兰英;侯俊东;;市场导向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2010年03期
9 高倩;佐斌;郭新立;马红宇;;人际吸引机制探索:主我分享中情绪的作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年03期
10 何朝峰;李培;;高校贫困生内隐自尊、外显自尊与资助方式偏好性的关系[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锐;王东敏;;北京奥运会大学生赛会志愿者管理研究[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奥林匹克运动与人类文明的和谐发展-多元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奥林匹克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6年
2 褚荣伟;;调节作用、中介作用及其在营销研究中的应用[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3 龚艳萍;俞明辉;;新产品预告策略对消费者采用行为的影响研究[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李元旭;宋渊洋;王宇露;;企业资源、股权性质与国际化程度——来自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证据[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陈素革;卢纪华;;服务人员情绪工作与工作投入的关系研究[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6 孙健敏;马玉凤;;学习型组织与组织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7 林岩;陈燕;;汽车生产商的知识对供应商的延迟促进作用[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8 韩翼;;组织承诺维度及其对角色和角色外绩效的影响[A];第九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姚桂英;杜爱玲;杨世昌;张东军;高红丽;马仁娥;闫春平;;人格在大学生童年期精神虐待与当前抑郁症状中的中介作用[A];Proceedings of 2010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ellular,Molecular Biology, Biophysics and Bioengineering(Volume 6)[C];2010年
10 聂坪;张春锋;;市场导向、非经济资本与农村新创企业绩效[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创业与中小企业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雷;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企业持续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刘嘉莹;第三方逆向物流系统构建及其运行优化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3 邹本旭;中国休闲体育俱乐部指导员胜任特征模型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4 李秀菊;基于网络关系视角的专业服务企业全球市场参与战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彭国华;我国高校理工科博士生科研激励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6 邓雪;企业战略联盟组织间学习的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7 尹珏林;企业社会责任前置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许丹;我国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动机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田莉;新技术企业市场进入战略决策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王佳佳;双转移的影响因素与路径规律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阎巍;企业员工的主动性人格与心理资本对组织公民行为和反生产行为的影响[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柳中华;大学生就业压力、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与择业焦虑的关系[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何婷婷;企业员工职业适应能力与职业承诺的关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李国;白音华煤矿技术人员职业停滞测量及治理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5 牛莉霞;煤矿爆破工胜任力模型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6 黄玲;对构建高校体育志愿者服务体系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维;心理氛围对企业员工态度和行为的影响作用[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孙曜;社会支持对自考生压力源和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朱雪琴;应对方式对特质焦虑与学业拖延关系影响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沈洁;职业心理测验在大学生职业心理适应中的效度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书生;王璐;;大学生社会支持与自尊的水平及其关系的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2 张奇;王锦;;大学生自尊与社会支持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7年02期
3 何瑛;主观幸福感概论[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4 李彦章;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因素的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年02期
5 彭欣,马绍斌 ,范存欣 ,武晓艳;大学生自尊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年01期
6 马云献,扈岩;大学生感戴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年05期
7 罗丽芳;陈梦华;;大学生的社交自尊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年01期
8 郭警修;论大学新生总体幸福感的形成[J];教育评论;2005年01期
9 任现品;略论儒家文化的感恩意识[J];孔子研究;2005年01期
10 蒋平;何成武;阳德华;;青少年感恩意识的缺失及教育策略探微[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兴贵;青少年学生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孟慧;企业管理者大五人格特质、特质目标定向和变革型领导[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亚男;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控制源的相关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2 夏勉;认知动机变量与心理求助行为的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3 刘建岭;感戴: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D];河南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洁;;师范院校大学生人际归因方式的特征研究[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2 董廷廷;;大学生社交焦虑与归因方式关系研究[J];社会工作(下半月);2010年10期
3 张彩虹;曹和安;;大学生人际归因的研究进展[J];西北医学教育;2005年03期
4 姚翠荣;刘凤萍;;大学生乐观研究综述[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年04期
5 陈洁;;大学生社交焦虑、自尊与归因方式的关系研究[J];学理论;2010年35期
6 陈明琴;刘发勇;周振华;;少数民族大学生归因方式与缺陷感、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7 高丽;张向葵;田录梅;;归因方式对不同自尊水平个体状态焦虑情绪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年01期
8 王慧慧;;大学生归因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06期
9 邢晓沛;王美芳;;大学生迷信心理与归因方式的关系研究[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10年01期
10 李艳春;孙鹏;;大学生感戴和社会支持来源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张津凡;;乐观心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发[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2 许秀利;寇冬泉;;控制幻觉与人格、动机关系研究[A];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王敬群;陈秀兰;;反事实思维与自尊、内外心理控制源的关系研究[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年
4 徐远超;吴大兴;龚勋;;大学生的乐观倾向与生活满意度、焦虑、抑郁的关系[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楚天欧亚职业学院 熊端练 徐普查 沈丹;把握大学生心理特点 提高管理和教育质量[N];黄冈日报;2005年
2 闻白;大学生卖鸡蛋的启示[N];人民日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李青山 实习生 顾艳伟;南宁大学生有车族浮出水面[N];中国消费者报;2005年
4 王海燕 通讯员 王秋凤;首批123名大学生赴京郊支教[N];北京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裴睿 张全能;进京当保姆 最大收获是学会忍耐[N];成都日报;2006年
6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扎实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N];中国教育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蒋夫尔;广阔农村任大学生充分施展才华[N];中国教育报;2007年
8 宋波;召开大学生见面座谈会[N];中国矿业报;2006年
9 何怀宏;善始还须善终[N];中国人口报;2006年
10 ;支教毕业生享受“大学生村官”待遇[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金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论[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2 段立新;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3 刘莉;当代中国大学生道德学习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朱燕;美国大学生学术不端的防治研究[D];北京大学;2008年
5 李忠军;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与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王贤卿;网络传播环境下的道德建设[D];复旦大学;2005年
7 魏饴;大学素质教育与教育回归人本[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梅松丽;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朱艳新;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结构、特点及有效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10 许瑞芳;社会变革中的中国高校德育转型研究(1978-2005)[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学军;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创造性、未来成就能力的相关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2 刘元兴;当代大学生认知失调归因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3 左恩玲;大学生成人依恋、归因方式与人际信任的关系[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郝丙辉;东北地区大学生挫折承受力与归因方式的相关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陈洁;大学生社交焦虑、自尊与归因方式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李成齐;大学生归因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刘晓岚;大学生的感戴与其自我概念、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8年
8 董霞;感戴与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9 赵峥;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8年
10 梁慧;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归因方式的关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4438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443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