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课程的心理学基础研究的问题反思与走向

发布时间:2018-02-11 18:53

  本文关键词: 课程基础 心理学基础 问题反思 出处:《全球教育展望》2012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自赫尔巴特以来,心理学就成为了课程的理论基础之一。心理学理论深刻地影响了课程论的发展,形成了以各种心理学流派为基础的不同的课程理论,在课程实践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我国当前课程的心理学基础研究,存在着对心理学理论的误读或误用现象,缺乏对心理学理论相关概念、术语的批判和意义转换,关照课程实践的针对性有限,系统整合性不足,本土化程度也不高。基于此,课程的心理学基础研究,应该以多维的整体观把握心理学理论,在作用机制层面促进心理学理论的课程论转化,要切实关注课程改革实践,有意识开展系统化整合研究,不断推进域外理论的本土化建设。
[Abstract]:Since Herbart, psychology has become one of the theoretical bases of curriculum. The theory of psychology has profoundly influenced the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theory and formed different curriculum theories based on various psychological schools. At present, the basic research of psychology in our country has misread or misuse the 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lacks the criticism and meaning conversion of the related concepts, terms and terms of the psychological theory. The pertinence of curriculum practice is limited, the system integration is not enough, and the degree of localization is not high. Based on this, the basic research of curriculum psychology should grasp the psychology theory with multi-dimensional holistic view.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urriculum theory transformation of psychological theory at the level of action mechanism, we should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practice of curriculum reform, consciously carry out systematic integration research, and continuously promote the localization of extra-territorial theory.
【作者单位】: 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东济南日报社;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1年度规划基金项目“课程的理论基础的深化、拓展与整合研究”(课题编号:11YJA880031) 天津师范大学中青年教师学术创新推进计划“中国特色课程理论的发展与创新研究”(课题编号:52WX1003));天津师范大学引进人才基金项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反思与发展研究”(课题编号:5RW072)成果
【分类号】:G4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丛立新;课程论理论基础的心理学转向——从学习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 施良方;试论课程的心理学基础[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5年02期

3 戴伯韬;论研究学校课程的重要性[J];课程.教材.教法;1981年01期

4 蒋晓;赫尔巴特学派课程论评述[J];课程.教材.教法;1986年02期

5 张武升,,李学琴;大课程的科学理论依据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1994年03期

6 和学新;张丹丹;;我国课程改革理论基础研究的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11年05期

7 陈侠;中小学教材建设的回顾和建议[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02期

8 陈学锋;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旭阳;许远理;;心理学中的物性浅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2 陈祥明;论科学美及其美感[J];安徽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3 常树宝,王道云;高校大学生德育创新探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4 李国庆;;从实用主义德育理论到品格教育——美国道德教育理论的演变[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5 单中惠;;福禄培尔游戏理论新析[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6 单中惠;勾月;;近代欧洲绅士教育简论[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7 汪宏喜;创造性思维和数学发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年01期

8 何池友;试论科学审美之于科学的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9 陈玉玺;知识创新及其认识活动的特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10 胡文萍;;丽塔·达芙的诗《几何学》中的逻辑与想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向海英;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田庆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4 薄振杰;中国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5 刘颖;公民教育中的法制教育及其价值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 陈金江;中国大学本科精英学院运行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乔晖;语文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萍;幼儿园课程实施现状与特征的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淑敏;零售商业企业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与积极应激关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赵异;康德、马克思、海德格尔实践与认识关系思想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春香;福建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健美操专修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2 黄玉新;宁夏师范学院物理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周文娟;基于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学科交叉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4 许丽;论中国当代艺术设计教育[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纪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中的结合型评价调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大维;关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法制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7 王占军;小学低年级学生直线跑偏斜现象分析与教学纠正措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倪胜林;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原因及对策[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尹长俊;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徐珊玲;卫生学校语文教学内容重构的理论探讨与实践探索[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3期

2 钟启泉;概念重建与我国课程创新——与《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作者商榷[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1期

3 江峰;;客观与主观:当代课程哲学的两种知识观评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4期

4 王本陆;;论中国国情与课程改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5 和学新;;社会转型与当代中国的教育转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6 潘新民;;反思“当代西方新理论”在我国新课程改革中的适切性[J];教育科学研究;2006年10期

7 吴永军;;正确认识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及其价值取向[J];教育科学研究;2010年08期

8 和学新;;科学把握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的两个方法论问题[J];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18期

9 钟启泉;课程发展的回归现象与非线性模式——检视课程思潮的一种视角[J];教育研究;2004年11期

10 王策三;;“新课程理念”“概念重建运动”与学习凯洛夫教育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07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主任 吕达;深化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N];中国教育报;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永强;;论课程论的本性追求[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31期

2 李家清;户清丽;;我国课程论与教学论研究现状透视与未来瞻望——基于2010年全国课程论研讨会和教学论年会研究成果的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年03期

3 胡志坚;;探讨教育功能问题的一篇力作——评《教育功能的偏失与匡正——学校教育角色化问题反思》[J];当代教育科学;2011年14期

4 ;本刊投稿邮箱[J];课程·教材·教法;2011年02期

5 李文涛;;从课程的发展史来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实施[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年07期

6 付英华;;超越性课程理论构想[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0年01期

7 赵长林;;基础教育现实功能问题的深度审视——《教育功能的偏失与匡正——学校教育角色化问题反思》评介[J];基础教育;2011年03期

8 陈明宏;;信息技术学科区域教研体系的探索与思考[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年09期

9 方舒婷;;试论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中的课程观[J];文教资料;2011年16期

10 刘野;;互动教学内涵及实施策略[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1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央教科所副研究员 方铭琳;教育策划研究和实践中的问题反思[N];中国教育报;2007年

2 蒋渊丞;严格规范代收费和服务性收费[N];永州日报;2007年

3 安徽省怀远县河溜镇中心学校 唐晓勇;教材呼唤“农村版”[N];中国教育报;2005年

4 河南西峡丹水镇中心学校 胡明珍;在经典中寻求教育的源头活水[N];中国教育报;2008年

5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所课题组;2003年:教育研究的新进展[N];中国教育报;2004年

6 闫学;“工具性”与“人文性”不是两极[N];中国教育报;2005年

7 王旭升;远程教育 红火背后是尴尬[N];人民政协报;2003年

8 郑豪杰;课程的品质本该是什么?[N];中国教育报;2003年

9 本版编辑 本报记者  郜云雁 实习生 王健红 杜岩岩;不能遗忘的俄罗斯[N];中国教育报;2006年

10 李松林;课程与教学——多维度助力推进新课程改革[N];中国教育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谭辉旭;实践课程论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2 任友群;现代教育技术的建构主义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褚洪启;教育观念的变革[D];北京师范大学;1994年

4 余文森;个体知识与公共知识[D];西南大学;2007年

5 吴明海;继承与创新[D];北京师范大学;1999年

6 杨治平;面向个体的教科书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智勇;分布式学习环境中的智能授导系统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樊亚峤;儒家课程思想的后现代转向[D];西南大学;2011年

9 王洪席;过程课程观的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喜梅;隐性课程发挥德育功效的心理学基础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2 党亚丽;中学化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思路初探[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3 汪亚利;英国第六学级的课程改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刘雪梅;课程的哲学基础研究之反思与改进[D];天津师范大学;2011年

5 朱小勇;教学的科学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李妮娜;论学校教育中的惩戒[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肖卫兵;杜威课程论的后现代意蕴[D];苏州大学;2004年

8 韩梅;物质文化领域的环境问题反思及其教育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9 阴婷婷;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一体化建设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0 许海深;中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比较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5037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5037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be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