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浅层建构走向深层建构——知识建构理论的发展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分析
本文关键词: 知识建构 知识创新 知识论坛 教育改革 出处:《电化教育研究》2012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知识建构"(Knowledge Building)理论是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研究院Marlene Scardamalia和Carl Bereiter两位教授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建构主义理论。在历经20多年的发展之后,其理论、教学法和技术手段已自成体系。知识建构理论认为:一般的建构主义教学以完成一系列任务和活动为导向,学生对为什么进行这些活动缺乏理解和掌控,属于"浅层"建构主义;而知识建构理论推崇的是"深层"建构,它以发展学习社区内的公共知识为目标,学生是积极的认知者,须共同承担认知责任。知识建构的基本观点被概括为12条基本原则,用作设计教学法和开发技术工具的基础。知识建构理论与实践已波及包括加拿大、美国、西班牙、新加坡和香港等18个国家和地区,涉及中小学科学、数学、社会、历史等多个学科教学,被应用到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多个领域。虽然知识建构理论前些年已由少数学者介绍到中国,但至今仍没有实质性的教学应用。究其原因,分科课程设置、大班教学和应试体制等现实条件是制约该理论在中国应用的主要因素。文章在介绍知识建构理论发展历史、基本原则和支撑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教育现状,探讨引进与应用该理论的策略,希望能对推进中国当前的课程改革、探讨新的教学思想与方法提供参考。
[Abstract]:The "knowledge Building" theory is a constructivism theory put forward by two professors, Marlene Scardamalia and Carl Bereiter, at the Ontario Institute of Educa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 in -10s. The theory of knowledge construction holds that the general constructivism teaching is guided by the completion of a series of tasks and activities, and the students lack understanding and control over why these activities are carried out. It belongs to "shallow" constructivism, and the theory of knowledge construction advocates "deep" construction, which aims at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knowledge in the learning community, and students are active cognitionists. The basic idea of knowledge construction is summarized as 12 basic principles that are used as the basis for design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developing technical tool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knowledge construction have spread to Canada, the United States, Spain, etc. Singapore and Hong Kong are 18 countries and regions involved in teaching science, mathematics, society, history and other subject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hey have been applied to basic education and higher educ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other fields. Although the theory of knowledge construction has been introduced to China by a few scholars a few years ago, there is still no substantial teaching application. Practical conditions such as large-class teaching and exam-oriented system are the main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in China. Based on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basic principles and supporting techniques of the theory of knowledge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combin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ducation in China. It is hoped that the strategy of introducing and applying the theory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the current curriculum reform and exploring new teaching ideas and methods in China.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研究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运用知识建构理论解决学生‘减负’问题的实证研究”(课题编号:BCA110021)
【分类号】:G43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赵建华;;知识建构的原理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05期
2 石钰峰;张义兵;;知识管理:教师电子档案袋建设的新视角[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8年04期
3 Marlene Scardamalia,张建伟,孙燕青;知识建构共同体及其支撑环境[J];现代教育技术;2005年03期
4 孔晶;赵建华;;虚拟学习社区中协作知识建构活动设计——以中加项目“全球气候变化”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0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众;冯瑞琴;罗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实质及其关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2 谢锐;林烈青;;网络学习的资源建构分析[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S1期
3 杨卉;;网络学习共同体知识建构的传播方式探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年06期
4 陈Z,;;知识建构:认知与技术的融合[J];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06期
5 杨文正;熊才平;;基于社会性软件的认知和社会系统共同发展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11期
6 徐燕;;知识建构社区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S2期
7 邱静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年07期
8 栗海岩;周晓新;;现代信息技术与聋校教学的整合研究[J];福建电脑;2012年03期
9 蒋银健;;知识建构对学生学习观念的影响分析——以《基础英语》课程教学为例[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10 周丹;;校本研究与校园文化建设浅论[J];消费导刊;2007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赵健;网络环境下城乡互动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与运行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妍;乔纳森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王陆;虚拟学习社区的社会网络结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王美;面向知识社会的教师学习——发展适应性专长[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世基;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学习社区的理论与实践[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郑魏;利用概念图促进概念教学的教学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杜佩;基于社会性软件的研究生虚拟学习社区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杨玲;信息化环境下概念图在协作知识建构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李彤彤;教师虚拟学习社区中知识建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6 宫云凤;基于个人知识管理的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构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7 蔡家定;循证学习技术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温州大学;2011年
8 张延飞;利用博客促进知识建构的协作学习模式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9 景恬;促进虚拟学习社区中教师互动发展的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杨俊锋;知识建构共同体视角下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建华;;知识建构的原理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05期
2 谢幼如;宋乃庆;刘鸣;;基于网络的协作知识建构及其共同体的分析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年04期
3 谢幼如;宋乃庆;刘鸣;;网络课堂协作知识建构的群体动力探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年02期
4 刘黄玲子,朱伶俐,陈义勤,黄荣怀;基于交互分析的协同知识建构的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5年02期
5 张华武;;知识建构共同体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年18期
6 张锦p,
本文编号:15527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552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