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组组通”的探索与实践
本文选题:教育信息化 + “组组通” ; 参考:《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年11期
【摘要】:十多年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经历了"校校通"、"班班通"的发展路径,对于解决优质信息和资源在课堂上的合理有效应用,对于教师改变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等发挥了重要作用,极大地改变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状况。但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改革需要从关注教师如何"教"更多地转向关注学生如何"学"。"组组通"试点试验就是要给学生提供参与式的环境和工具助"学";实现班级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实现小组、远程、协同学习;让学生控制自己的学习权利,使学生获得比课堂中更广泛、更灵活的学习资源,助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
[Abstract]:For more than a decade, the informationizatio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has experienced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school and school pass" and "class class pass", which can solve the problem of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application of high-quality information and resources in the classroom, and change the teaching mode for teachers. The reform of the presentation mode of teaching content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which has greatly changed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However, the reform of classroom teaching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concept needs to shift from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how teachers "teach" to how students "learn". The "pilot experiment" is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a participatory environment and tools to help them "learn"; to change the organizational form of class teaching; to realize group, remote an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nd to allow students to control their own learning rights. Make students obtain more extensive and flexible learning resources than in the classroom, and promote the deepening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作者单位】: 山西省电化教育馆;
【分类号】:G43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孝凤;;教育信息化是系统工程[J];上海教育;2011年Z2期
2 李国峰;;加快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 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的现代化[J];改革先声;2001年06期
3 ;教育信息化提升:实现“智慧化”[J];宁波经济(财经视点);2011年06期
4 刘曦葳;;中国教育信息化与创新教育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年10期
5 赵明霞;姚高峰;杜晓静;;云计算时代下的教育信息化[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年24期
6 葛玉;杨云飞;张满;;教育信息化建设问题的研究[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8期
7 彭敦运;;教育信息化新的生长点[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年17期
8 阮滢;;教育信息化 多元理解·智慧行动·突破藩篱[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年09期
9 邓锦;;关于推进四川藏区教育信息化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年12期
10 胡世明;张伟;;教育信息化助推学校跨越式发展[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年Z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俊茹;;教育信息化与教育过程新特点的形成[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2 张俊茹;;教育信息化与教育过程新特点的形成[A];北京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2005-2007)[C];2008年
3 樊昕;孙培国;吴昭利;;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A];信息时代——科技情报研究学术论文集(第二辑)[C];2006年
4 胡凡刚;;教育信息化呼唤人文关怀[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朱建峰;;立足校本培训,促进农村教育信息化[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张仲祥;刘宏;;新时期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探索与创新[A];广西计算机学会25周年纪念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梁剑光;;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A];教育技术:信息化阶段新发展的研究[C];2007年
8 段宝霞;;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投资问题探讨[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9 徐福荫;;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教育信息化[A];中国电化教育协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邓长朋;;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思考[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特约作者 前线哨兵;实践教育信息化左走?右走?[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2 浙江师范大学 王利兴;教育信息化再认识[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王玺;教育信息化,能否跨越“资金鸿沟”?[N];平凉日报;2005年
4 赵晓贞;方正君逸助力教育信息化[N];中国信息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教育信息化理论与方法》受关注[N];山西日报;2009年
6 实习记者 郑莹莹 本报记者 周波;锦江区初步实现教育信息化[N];成都日报;2009年
7 枣庄张伟;龙芯与教育信息化[N];计算机世界;2005年
8 孙冬怀 记者 丁雷;西岗区教育信息化“领跑”全国[N];大连日报;2009年
9 记者 孙玲;教育信息化 点燃“涅i谩敝餥N];上海科技报;2009年
10 记者 钟伟;为加快教育信息化提供有力支撑[N];中国教育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婧;功能层面的教育信息化评价标准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陈晓慧;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文化审视[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谢忠新;学校信息化应用评估模型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刘成新;整合与重构:技术与课程教学的互动解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5 张静芬;语文网络教研探索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郝兆杰;以人为本的教育技术价值取向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7 罗江华;教育资源数字化的价值取向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8 熊才平;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理论与实施框架[D];华中科技大学;2001年
9 荆永君;教育资源分布式配送与调度算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吴永和;学习资源服务生态环境构建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官伟强;珠海市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2 李立;教育领域数据存储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任建;知识管理在教育资源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张林静;河北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队伍建设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张巍;军队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6 赵艳华;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调查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7 余寺涌;中国法学教育网络数据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8 赵欣;师生协作型虚拟学习社区平台的研究与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安胜;互联网与欠发达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10 危义斌;基础教育信息化区域性整体推进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8214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821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