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我国义务教育信息化建设均衡性研究——基于2001-2010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分析

发布时间:2018-05-08 12:49

  本文选题:教育信息化 + 教育均衡 ; 参考:《中国电化教育》2012年03期


【摘要】:教育信息化是信息社会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必然选择,因此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我国在基础教育阶段陆续开展了"校校通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一系列教育信息化专项建设,并且自2001年开始增加了教育信息化相关的统计指标,以加强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和监测。本文对我国2001—2010年十年来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信息化主要建设指标进行了整理和分析,以准确勾画出我国义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成就和现状。研究发现我国义务教育信息化在硬件设施、软件资源以及师资方面逐年都呈现上升趋势,然而区域间教育信息化指标差距依然显著,且受农村和贫困地区人口变化和学校布局影响,城乡间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多个指标间依然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小学阶段尤其明显。本研究建议应当建立教育信息化均衡监测体系,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财政政策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同时通过调整学校规模和布局,加快对廉价信息技术教育产品开发等途径降低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本,提升农村和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进而促进全国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Abstract]: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is the development trend and inevitable choice of education in information society. Therefore, since the end of 1990s, In the basic education stage, China has carried out a series of special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projects, such as "school and school communication project" and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project in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nd has increased the relevant statistical indicators of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since 2001.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information work guidance and monitoring. This paper collates and analyzes the main construction indexes of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in the period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China from 2001 to 2010, in order to accurately outline the achievements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China.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information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China in hardware facilities, software resources and teachers have been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but the gap between the regional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indicators is still significan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population change and school layout in rural and poor areas, there is still a big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 information, especially in the primary school stage.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we should establish a balanced monitoring system for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strengthen the scientific nature and pertinence of the fiscal policy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adjust the scale and layout of school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 and poor areas, we should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products based on cheap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reduce the cost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so as to promote the level of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 and poverty-stricken areas.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基金】:北京市“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北京市城乡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均衡性研究”(项目编号:CJA10245)支持
【分类号】:G43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熊才平;“知识沟”理论发展新动向及其演变链系统模型——探寻缩小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区域性差异的理论依据[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06期

2 翟博;;教育均衡发展:理论、指标及测算方法[J];教育研究;2006年03期

3 闫慧;教育信息化测度指标体系的设计[J];情报杂志;2004年07期

4 孔繁世;教育信息化综合评估考核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唯版;中小学学校教育信息化指标构建的视角[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4年11期

2 刘鹂,马建华;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状况的调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05期

3 李涛,罗新星;高校信息化水平的模糊综合评价研究[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4 马如宇;胡明辉;;建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绩效指标体系的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6年12期

5 王有远;姚永红;曾卓知;;教育信息化三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教育信息化;2006年01期

6 李涛;;高校信息化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研究[J];教育信息化;2006年05期

7 本刊编辑部;;2006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J];教育研究;2007年03期

8 罗丽萍;王有远;;高校信息化三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6年01期

9 王有远;曾卓知;艾小伟;;教育信息化及其绩效评价[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10 陈爱娟;任晓燕;黄铎;;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水平评价研究综述[J];情报科学;2006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孔凡士;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2 高爱国;医学教育信息化的理论研究与探讨[D];第四军医大学;2004年

3 于发友;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郭莉;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成本效益探讨[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5 方海光;我国教育软件价值评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2006年

6 刘芸;基于经济视角的国际数字鸿沟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皓;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公平问题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2 吴琼;四川省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3 陈阳;高校信息化网络建设与应用评估标准的研究[D];扬州大学;2005年

4 李涛;高校信息化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及综合评判模型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5 高萍;高校教育信息化体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任晓燕;大学教育信息化测度指标体系设计及应用[D];西安理工大学;2006年

7 王婷婷;我国高校信息化机制建设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8 芦丹丹;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指标体系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9 刘志刚;借鉴与反思[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董黎明;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曼慧,黄小彪;中国国内“数字鸿沟”形成原因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2 黄荣怀;江新;张进宝;;创新与变革: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焦点[J];中国远程教育;2006年04期

3 黎加厚;创造学生和教师的精神生命活动的信息化环境——教育信息化的“生命环境观”[J];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02期

4 周甄武;数字鸿沟的多维透视[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7期

5 胡鞍钢,周绍杰;中国如何应对日益扩大的“数字鸿沟”[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03期

6 刘泽云;袁连生;;我国公共教育投资比例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02期

7 赵亮;谈网络环境下的教育信息化[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8 程贵孙;陈宏民;孙武军;;双边市场视角下的平台企业行为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年09期

9 贾晓静;;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综述[J];教育导刊;2007年02期

10 杜鹏;基于基尼系数对中国学校教育差距状况的研究[J];教育与经济;2005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江新;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学校知识资产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2 刘兵;关于中国互联网内容管制理论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

3 方维慰;区域信息化的空间差异与发展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吴启南;一种改进的基于层次的聚类和异常检测算法及其在数据挖掘平台上的应用[D];新疆大学;2002年

2 王涛峰;区域“数字鸿沟”测度模型构建及其在陕西的应用[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3 闫八一;信息垃圾的危害分析与社会治理对策[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古奎光;;加快“农远工程”建设 推进五莲教育均衡优质发展[J];实验教学与仪器;2007年12期

2 荆茂祥;;推进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全面提升教育竞争力[J];天津教育;2009年05期

3 ;第九届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即将召开[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年06期

4 王建军;;把握信息化的关键期 抓好应用的五个突破口[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0年01期

5 宋超;立根;;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系统工程文献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11年36期

6 咸立亭;服务教育信息化建设 推动教育发展[J];教育信息化;2002年04期

7 ;教育信息化“十五”发展规划(纲要)[J];教育信息化;2003年04期

8 ;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J];黑河教育;2004年03期

9 童信;;2004教育信息化商机[J];中国信息界;2004年08期

10 陈虎;农村教育信息化 十年磨一剑——访兰州大学副校长李廉[J];中国教育网络;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宋琛;邴喜;;以农村远程教育工程为契机推动辽宁教育信息化建设——从应用效益角度思考工程的实施[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A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2 栗玉香;;指数化监测:义务教育均衡效果评估的新视角——北京市的实证分析[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李峰;;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4 田冬;;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教师交流的有效推进[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5 段宝霞;;基础教育信息化成本效益探讨[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靳万勋;;积极探索基础教育协调发展之路[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A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7 马世新;马学戈;方大鹏;;发挥网络优势,实施远程教育,推进教师培训[A];走进新教育: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十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成果集[C];2006年

8 石会;邓元庆;关宇;黄颖;;浅谈“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网络课程建设[A];中国电子教育学会高教分会2011年论文集[C];2011年

9 宋琛;赵双;赵桐;;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郑州教育局副局长 田保华;各国区域教育均衡探索管窥[N];中国教师报;2011年

2 都导;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支点在哪儿?[N];中国教育报;2005年

3 记者 林俊禹;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N];湄洲日报;2008年

4 记者 杜星亮 岳娟红;“百校兴学”大检阅“教育均衡”作表率[N];太原日报;2009年

5 李其成 韩祥龙 刘波;博山:推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N];联合日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余荣华;漳州样本 教师交流促进教育均衡[N];人民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冯启良 实习生 孟静航;端平教育均衡“这碗水”[N];赤峰日报;2010年

8 王兴才;齐都镇党委政府 多措并举促教育均衡优质发展[N];淄博日报;2010年

9 高耀彬 张学军;教师城乡交流 促进教育均衡[N];晋中日报;2010年

10 ;教育均衡“路线图”应细化可操作[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谢同祥;教育信息化系统规划及其知识咨询系统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2 林涛;基于校级数据的省域内义务教育财政公平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肖玉敏;校长的技术领导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张茂聪;论教育公共性及其保障[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耀明;论教学的差异性均衡[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秉中;教育均衡发展的制度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李怡明;基础教育均衡视域下异质化教学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于发友;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才桥;创建校本资源库,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实验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2 张永凯;北京市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3 孙万银;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宋海波;PFI在湖南省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5 罗卓笔;基于校本的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模式研究与系统设计[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6 杨允仙;走向信息资源共享的教育城域网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7 杨奋;教育信息化评价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8 胡三华;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下的网络课程系统设计与开发[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伍海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电子学档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戴卫芳;信息技术教师的角色冲突与缓解途径[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8614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8614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f3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