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理学、心学教育思想的差异及启示

发布时间:2018-05-24 15:52

  本文选题:理学 + 心学 ; 参考:《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摘要】:理学与心学继承了孔孟以来的教育传统,把"成圣成贤"作为教育的逻辑起点,这也是其教育的最高旨归。但由于二者"圣人观"的不同,导致二者在教育方法及情感体验上都有所不同。理学家认为,圣人是全知全能、知识与道德的完美统一,因此在教育方法上强调"循序渐进",在情感体验上追求"克己"精神。心学家认为,只要道德完善,就具备了圣人品格,因此在教育方法上追求"立乎其大"、"易简工夫"、"致良知",在情感体验上追求"求乐"意识。朱熹、陆九渊、王阳明三人的教育思想,集中代表了理学与心学教育思想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对当代中国的教育理念也有很多启发。
[Abstract]:It has inherited the educational tradition of Kong Meng since Kong Meng, which takes "Cheng Shengcheng" a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education, and this is the highest aim of his education. But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saints", the two are different in educational methods and emotional experiences. Therefore, the education method emphasizes "step by step" and pursues the spirit of "self-discipline" in the emotional experience. As long as the moral integrity is perfect, the psychologist holds the sage character. Therefore, in the educational method, the pursuit of "erect it", "Yi Jian work", "conscience" and the pursuit of "seek happiness" in emotional experience. The educational thoughts of the three people of Zhu Xi, Lu Jiuyuan and Wang Yangming Thinking, concentrating represents the difference of the educational thoughts between Neo Confucianism and psychology. This difference also has many inspirations for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G40-09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振国;蒲松龄痴狂意象论[J];蒲松龄研究;2003年01期

2 王国良;戴震对理学的解构与中国哲学的近代转向[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3 胡万年;王阳明良知自律的研究——兼与康德意志自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4 赵妙法;Metaethics(后伦理学)与Metaphysics(后物理学)——粗议中西哲学之异同及中国有无哲学的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姚徽;论朱熹《论语集注》的特点及贡献[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6 李凤鸣,王为东;皇权政治与清末法律近代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7 李梅训;简论欧阳修《诗本义》对《毛传》、《郑笺》的批评[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8 肖建新;;宋代的监察机制[J];安徽史学;2006年02期

9 汪大白;传统《诗经》学的重大历史转折──朱熹“以《诗》言《诗》”说申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10 叶远厚;王阳明哲学的现代诠释[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姚文造;;论徽州学者的《春秋》学研究[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吴怀棋;;太极文化与和谐思维[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3 高建立;;闽学与佛学之关系研究——以朱熹哲学思想为中心[A];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戴兆国;;朱子《大学章句》与王阳明《大学古本旁释》比较研究[A];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朱承;;朱熹格物学说的倾向和矛盾[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韩东屏;潘红霞;;朱熹理欲观新释[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周天庆;徐朝旭;;静、虚工夫与明中后期儒、道交涉——以朱熹后学蔡清为例[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高建立;;从心性论看朱熹对佛学思想的吸收与融会[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田智忠;;即气论仁——朱子仁学思想的精神特质[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田智忠;;朱子“中和之悟”的工夫论解读[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明;近代中国的自然权利观[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李晓春;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陈,

本文编号:19296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9296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b54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