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云南农村初中生抑郁症状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15 13:30

  本文选题:农村初中生 + 抑郁症状 ; 参考:《现代预防医学》2012年06期


【摘要】:目的探讨农村初中生抑郁症状状况及其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自编问卷对云南省2293名农村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2.2%,其中男生20.9%,女生23.7%,男女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96,P㧐0.05);初一18.8%,初二26.3,初三21.7%,各年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740,P㩳0.05);汉族23.7%,彝族21.9%,白族15.5%,哈尼族30.1%,其他民族22.7%,各民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974,P㩳0.001)。农村初中生抑郁症状与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各因子均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结论农村初中生抑郁症状普遍存在,且抑郁症状与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关系密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related factors in rural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Methods the Depression Scale (CES-D), adolescent life event scale (ASLEC), middle school students' coping style scale, 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 (SSRS) and self compiled questionnaire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2293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Yunnan Province. The rate was 22.2%, of which 20.9% for boys and 23.7% for girls.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x 2=2.696, P? 0.05); the first grade 18.8%, junior 26.3 and junior 21.7%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x 2=12.740, P? 0.05), Han 23.7%, Yi nationality 21.9%, Bai nationality 15.5%, Hani 30.1%, and other nationalities 22.7%, ther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between Nationalities (2=20.9 74, P? 0.001). The depression symptoms of rural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hav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life events, coping styles and social support factors. Conclusion depressive symptoms are common in rural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life events, coping styles and social support, and are influenced by many factors.
【作者单位】: 昆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昆明市高新区管理委员会;昆明市教育局;
【基金】:云南省科技厅(2008C0057R)
【分类号】:B84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舒明跃;王晋涛;刘仁刚;胡纪泽;杨彤;刘慕兰;王卫;王光晨;王鉴;;初一学生抑郁情绪影响因素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年07期

2 陈树林,郑全全,潘健男,郑胜圣;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年04期

3 魏曙光;张月娟;席明静;张春湘;张娣;;大学生群体中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在应激与抑郁间的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朝莹;应对方式与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综述[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2 陈俐,王丽英,杨敏,谢倩,朱为,晋翔;手术患者应激应对方式量表的初步编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4年02期

3 刘卫春;加强应对技能训练 提高青少年应付压力的能力——国外应对研究的启示[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2年05期

4 王才康;中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应付方式的关系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年01期

5 陈树林;年龄和性别对青少年心理应付方式的影响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年06期

6 孙越异;张宁;;情绪与问题指向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年09期

7 陈树林,李凌江,骆宏,王义强;成年人应对方式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年02期

8 侯玉波;张梦;;青少年应对方式量表的修订[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年06期

9 陈树林 ,郑全全;中学生应激源、应付方式和情绪相关性探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年05期

10 高艳玲;我国应付方式量表研究述评[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章荣华;陈卫平;祝一虹;楼晓明;刘立群;丁钢强;;浙江省高中生网络成瘾的心理社会因素研究[A];2007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高峰论坛资料汇编[C];2007年

2 傅素芬;刘健;唐光政;陈红卫;张雪红;;中学生考试焦虑的综合心理干预[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许小冬;竞技信息及优秀选手对竞技信息的处理[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2 魏义梅;大学生抑郁的心理社会机制及认知应对干预[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卫春;初二学生应对方式、应对效能与心理适应的关系及干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2 李宏利;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影响因素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3 李金钊;上海市中学生的心理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闫志英;高中生应对方式、心理健康及其关系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5 岳颂华;青少年压力应对的维度、结构及相关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任伟荣;心理应激多因素系统综合评估的初步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7 钱丽菊;大学生平时应对与考试应对的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8 张娴;女大学生应付方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9 李海丽;农村高中生压力源、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邵华;团体心理咨询对大学生应对方式及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韶君,陶芳标,张洪波,曾广玉;大学生抑郁、焦虑症状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1999年02期

2 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应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4年02期

3 程虹娟,张春和,龚永辉;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研究综述[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4 张洪波,陶芳标,曾广玉,曹秀菁,许韶君,余霞玲;安徽省中学生抑郁心理症状及其相关因素[J];中国学校卫生;2001年06期

5 陶芳标,张金霞,毛琛,马尔健,高茗,苏普玉,王敏;抑郁、焦虑症状与中学生多种危害健康行为[J];中国学校卫生;2004年02期

6 黄锟,陶芳标,高茗,李光友;中专女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抑郁、焦虑情绪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05年11期

7 王秀萍;吴舒颖;曹金花;;深圳特区1090名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6年03期

8 张洪波,陶芳标,曾广玉,高茗;安徽省中学生焦虑心理症状流行特征研究[J];中国校医;2001年01期

9 张月娟,阎克乐,王进礼;生活事件、负性自动思维及应对方式影响大学生抑郁的路径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年01期

10 张虹,陈树林,郑全全;高中学生心理应激及其中介变量的研究[J];心理科学;1999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延南;农村初中生常见心理障碍及防治对策[J];广西教育;2002年29期

2 李芬,韩蓁,王凤琴,崔丽侠,张明慧,金辉;产后抑郁症状与产时相关因素的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年05期

3 王惠萍,李克信,时建朴;农村初中生学习适应性发展的研究[J];应用心理学;1998年01期

4 王乘;淮南煤矿工伤截瘫患者的抑郁症状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年05期

5 本刊编辑部;安子;;当心!女性抑郁靠近你[J];女性天地;2006年08期

6 巧丽;罗慧兰;;帮他驱散抑郁愁云[J];中国保健营养;2009年01期

7 覃章成;当前农村初中生学习心理调查[J];教育探索;2000年04期

8 赵红利;农村初中生心理焦虑的群体差异研究[J];平顶山师专学报;2001年01期

9 陈谦;;对抗抑郁,明星好榜样[J];祝你幸福(午后);2008年02期

10 焦丽;;抑郁症的认知理论[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199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毕业年级青少年心理问题多、表现复杂,迫切需要提前干预——“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之三[A];2010中国科协调研动态汇编[C];2010年

2 周春英;陶荣芬;顾永健;黄晓卫;;舍曲林联合γ-氨基丁酸对亚综合征性抑郁认知功能的影响[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心理咨询师大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京徽;我国20%儿童出现抑郁症状 专家说父母影响是主要原因[N];中国妇女报;2004年

2 王冠瑛;抑郁症困扰多少“正常人”[N];卫生与生活报;2006年

3 张朝明;浅析抑郁症罪犯心理及矫治[N];云南经济日报;2007年

4 王凤英;摆脱抑郁要对症[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6年

5 文东;帮助被“抑郁”侵袭的孩子[N];天津教育报;2008年

6 陈燕琳;同是抑郁 表现各异[N];健康报;2004年

7 记者 栾翔;智利部分被困矿工:出现精神抑郁症状[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8 罗照春;母亲患了抑郁症祸及孩子怎么办[N];湖北科技报;2005年

9 记者 郑石隐 实习生 张送萍;抑郁症反思录:一个公务员的非正常死亡[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10 朱文娟;切勿忽视大学生抑郁症状[N];威海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正直;中学生抑郁症状的社会信息加工方式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肖晶;大学生抑郁认知易感性—应激模型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3 薛云珍;认知偏差与抑郁症关系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4 凌宇;青少年抑郁症状的易感性—应激模型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5 杨会芹;中国湖南省城乡高中生抑郁易感因素及预测模型追踪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6 徐华春;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的初步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7 金一波;抑郁个体情绪认知机制及干预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魏义梅;大学生抑郁的心理社会机制及认知应对干预[D];吉林大学;2007年

9 张信勇;写作疗伤[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章晨晨;青少年内化性问题及外化性问题危险因素的追踪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莉;童年中期受欺负、抑郁与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李春莉;合理情绪疗法对提高患者自我概念的随机对照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3 熊会;重读弗洛伊德抑郁症理论[D];四川大学;2006年

4 王健;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5 刘西芳;抑郁症患者应对方式与家庭环境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8年

6 郭托娅;心理剧治疗对服刑人员抑郁症状影响的现场实验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7 芦炎;初中生抑郁症状与依恋、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张淑芳;抑郁症患者掩饰与防御的相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周巧;音乐审美欣赏对大学生抑郁症状影响的实验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何晓飞;大学生情绪调节、自动思维和抑郁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0221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20221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19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