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教育制度移植”——基于哲学的解释学视角
本文选题:教育制度 + 教育制度移植 ; 参考:《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年07期
【摘要】:从一个教育制度体系移植或借用的教育制度不会具有该制度在原初教育制度体系中的任何意义。意义(意味着语词的观念内含)从来就不会转移,因为它总是涉及一种特殊的符号———文化情境。原初的教育制度一旦跨越了边界,就必然会经历某种变化,影响其作为制度的资质,而纯粹的命题性陈述与其意义之间的分离阻止了教育制度本身的迁移。
[Abstract]:The education system transplanted or borrowed from an educational system does not have any significance in the original educational system. Meaning (meaning the concept of words) is never transferred because it always involves a special symbolic-cultural context. Once the original educational system crosses the boundary, it will inevitably undergo some changes, which will affect its qualification as an institution, and the separation between the pure propositional statement and its meaning prevents the transfer of the educational system itself.
【作者单位】: 西昌学院教务处;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基金】:四川省教师教育研究中心2010年度重点项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的教师资源合理配置研究”(TER2010-001)
【分类号】:G40-01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子超;;双重孤独之后的幻影——谈《聊斋志异》中的狐鬼恋[J];蒲松龄研究;2006年04期
2 马志华;谢雪娇;;唐卡符号在社会变迁中的建构与解读——以德格八邦噶玛噶孜唐卡画的田野调查为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3 赵洋;;羌族释比羊皮鼓舞的美学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4 张富文;;马克思人本思想探析——以《共产党宣言》为中心的考察[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5 赵曦;赵洋;;全球化视野中羌族释比文化与基督教文化对话分析——论中西多元文化对话中的羌族释比文化(中)[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6 赵曦;赵洋;;羌藏文化对话发展中的羌族释比文化——论中西多元文化对话中的羌族释比文化(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7 李占伟;;视觉霸权反思与多重审美感知重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8 张舜清;;论儒家“生”之伦理的理论渊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9 王攀攀;;震后新生:羌区学校教育重建中的问题及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10 王晓岗;;审美意识形态论是第一原理吗——对文学理论教学的一个想法[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文科;秦妍;;感恩文化的美德与道德教育的重建[A];第16回韩中伦理学国际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2 陈胜祥;;中国农民土地所有权幻觉探析[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田建华;;定位与反思——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哲学社会科学如何作为[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4 刘金才;;中日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隔膜[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大众文化在亚洲:全球化、区域化和本土化”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5 朱军;;网络和家乡——网络时代的存在论浅析[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6 郭建斌;;理解与表达:对凯利传播仪式观的解读[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7 盛国荣;;论技术的社会活动过程性[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8 周敏浩;刘彦蕊;;社会变迁的基本理论范式与表现形式评述[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9 王丽;;技术中的符号[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10 常婧;;科技—政治的自由僭越及其自组织过程[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沈红宇;中国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卫东;大学内部重点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陈金江;中国大学本科精英学院运行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翟艳芳;全球教育的理念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宋明珠;米兰·昆德拉小说叙事形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苏u&;从历史发展看中日围棋文化比较[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5 王健;雅克·拉康的文学伦理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祝孚;传统鱼纹图案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7 李军;侦查权下沉之检察监督制约模式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张红玉;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和问题[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崔丽敏;生态位视域下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定位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10 徐亚娟;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德育渗透的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甘民;“六大解放”:提高学生素质的基本措施[J];益阳师专学报;1998年02期
2 付江涛;;跨文化交际教育中的交流模式解析[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3 杨浩英;冯文全;;理解在教育中的意蕴——基于哲学解释学的视角[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李子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档案:概念与意义[J];辽宁教育研究;2002年06期
5 陈炉山,李尚群;科学创造的课程论意义[J];高等农业教育;2004年06期
6 王海玲,齐广化;论创新教育[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7 勾风云;关于素质教育的剖析[J];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8 鲁定元;教育应关注受教育者个体[J];孝感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9 王蕾;浅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方国才;;学习型学校:意义建构与图景勾画——兼论“学习型学校”教育学与管理学的双重价值[J];当代教育科学;2005年2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浩;;闪耀科技之光,跃动人性追求——浅谈信息技术的应用、发展对教学的意义和要求[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方晓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及意义[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3 肖汉仕;;大学生心理自助与互助机制的建构[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4 朱洁;王静慧;田鸿;;儿童语言实际交流不良成因个案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马艳玲;;媒体对教育的影响[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6 朱曼殊;武进之;;对正常儿童、聋哑儿童和盲童的一项比较研究——语言和思维发展的关系[A];中国心理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及建会60周年学术会议(全国第四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上)[C];1981年
7 张开逊;;IT是什么? 教育是什么[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7:教育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C];2007年
8 罗俊锋;;整合远程网络教育资源 优化小学英语课堂教学[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五)[C];2009年
9 周园;;教师礼仪与形象的分析研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天津卷)[C];2010年
10 郑金旺;;论表扬的心理机制与科学运用[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晓华;相同语言手势 效果可能迥异[N];海南日报;2007年
2 刘海宁;阅读的意义[N];光明日报;2001年
3 潘菊鲜;情动于中言溢于表[N];吐鲁番报(汉);2005年
4 王长乐 单位:江苏理工大学高教所;教育研究的文化创新意义[N];中国教育报;2001年
5 崔世举;师语九忌[N];中国教育报;2003年
6 张 红 陈 春;警惕集体备课中的“语言霸权”[N];中国教师报;2003年
7 吴玉玲;在新课改中发挥语言魅力[N];中国教师报;2005年
8 宋湘辉;浅谈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N];中国改革报;2003年
9 王淑珍;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前瞻性意义[N];云南日报;2000年
10 浙江教育学院 王治文;应体现更完整意义的目标价值[N];中国教育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刘宇;意义的探寻[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邓友超;论教育的理解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闫旭蕾;教育中的“肉”与“灵”[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4 顾卫星;明清学校英语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5 夏惠贤;多元智力理论与个性化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6 李三福;教学的语用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艳宇;多元文化教育的历史发展与价值取向[D];西南大学;2006年
2 杨秀明;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研究[D];燕山大学;2009年
3 李静;试论青少年的人文思想教育[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4 张国雄;“慎独”德育意义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杨美荣;杜威教育思想的现象学意识[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6 黄俊兴;杜威课程理论对新课程改革意义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7 葛婷;职前教师专业准备状态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8 王耀中;校服意义的初步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
9 李八一;方法的背后—教育质性研究的现象学理解[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10 谢旭;一位教育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活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0307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2030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