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道德量化评价对学校道德教育的消极影响

发布时间:2018-11-01 16:34
【摘要】:正长期以来,如何将学校道德教育的"软任务"变成"硬指标",以期在强化学校道德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增强学校道德教育的有效性的同时,也能够"客观公正,简便易行"地评价学生的道德发展状况和学校道德教育的成效,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在实行教师绩效工资的背景下,解决这个问题似乎变得尤为迫切。受科学主义等思潮的影响,一些地方和学校积极探索道
[Abstract]:For a long time, how to turn the "soft task" of school moral education into a "hard target",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status of school moral education in the whole school education and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school moral education, but also "objective and just," It is a headache problem for us to evaluate the mora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nd the effect of moral education in schools. In the context of teacher performance pay, it seems particularly urgent to solve this problem. Under the influence of scientism and other trends of thought, some places and schools actively explore the way
【作者单位】: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教育学院;
【分类号】:G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印鑫;;初中学生品行量化考核评价初探[J];江苏教育;2008年19期

2 白海东;量化考核别让班主任为难[J];教书育人(教育新理念);2004年12期

3 檀传宝;;品德评价的否定之否定[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09年02期

4 申洪英;林相国;;积小善成大德——促进青少年良好品德行为的方案[J];山东教育(中学刊);2006年11期

5 黄向阳;;别把德育当“工作”[J];上海教育科研;2006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雪;;杜威的认识论对“二元论”的“克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2 马俊霞;德育复杂性对学校德育效果的影响[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3 王峰;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初探[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4 杨汉麟;李贤智;杨佳;;余家菊留英时期的教育活动与思想述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5 朱平;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检测与评价[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6 杨汉麟;李贤智;杨佳;;余家菊留英时期的教育活动与思想[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7 黄少成;傅安洲;;近30年来国内政治教育研究综述[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8 刘名;;高职《商务谈判》课程教学研究[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9 秦俊巧;;中小学课堂教学生活化初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10 刘婉婷;;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开展大班教学后个性化教学的重要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付莉;;基于语言交际合作原则的高校德育教育用语分析初探[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2 张立华;;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及其现实选择[A];2010北京高教学会高职研究会学术年会“金商祺”杯优秀论文专辑[C];2010年

3 段会冬;;从农村城镇化看农村教育的目标定位问题[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我读《民主主义与教育》[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舒志定;;马克思教育思想的人文特质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李劲松;;杜威教育目的观中的民主思想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李学;容中逵;;论教育目的的生成性——基于杜威与怀特海的比较分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高迎爽;;社会人的和谐发展——杜威教育思想的一种解读[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郑玉飞;;理想与热情的教育实践者——三位美国教育家与设计教学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曹玉杰;;从主动作业到研究性学习——儿童、课程、社会联系的纽带[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9)——外国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进仕;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战略与战略管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刘颖;公民教育中的法制教育及其价值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曹立新;思想政治工作情境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5 雷冬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与调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段鹏;开放的艺术及其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新月;我国大学公民教育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王洪席;过程课程观的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何会宁;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宋燕;和合学视野下教师合作研修共同体建构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丽颖;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文化的重新理解与建构[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于丹;新时期高校德育管理人本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吕云涛;学校教育中不当惩罚问题探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罗珍资;基于生态学的大学生自主管理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杨勐;硕士研究生核心竞争力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6 秦峗;“来访者中心”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进[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7 曲盛男;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伦理思想探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8 曹良韬;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体系构建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9 王泓砚;辽宁高职旅游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的问题及成因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伟;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学习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慧;;美国新品格教育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J];政工研究动态;2008年14期

2 郑洁;徐仲伟;;印度学校道德教育管窥[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3 陆伟华;张社强;;美日韩三国学校道德教育的比较研究及启示[J];教育探索;2008年08期

4 刘丙元;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道德教育的批判性反思[J];教育导刊;2005年11期

5 戚万学;;道德教育可否作为专门的课程开设?[J];教育评论;1993年05期

6 陆幼雅;中美两国学校道德教育基本特点比较研究[J];教书育人;2003年14期

7 丁庆如;浅析学校道德教育合理性基础[J];教书育人;2003年18期

8 李戬;葛琛;郑富兴;;文化视野下的当代中国德育——“第四次中国道德教育高层论坛”综述[J];教育科学研究;2006年10期

9 王信;;学校道德教育和家庭道德教育间矛盾的消解路向[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10 ;倡导民主、对话、开放的教育方式[J];少年儿童研究;2010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单建;;市场经济与学校道德教育[A];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第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2 罗平;;道德层次认知的偏差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影响和对策[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3 梁伯连;赵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工作会议暨第三届年会理论组研讨纪要[A];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文集(第二卷)[C];1993年

4 冯宝玉;;对校本培训评价的几点看法[A];2007“校本培训”主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李寿全;;试析新时代学校德育工作的八个“性”[A];福建省陶研会2001年工作会议专辑[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学校道德教育之我见[N];甘肃日报;2003年

2 郑豪杰;“生活世界”用“生命”开启[N];中国教育报;2003年

3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叶澜;道德教育内容的基础性构成[N];联合时报;2001年

4 李太平 杨鲜兰;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几点思考[N];光明日报;2002年

5 郑航;“虚”在哪里,,“实”在何处?[N];中国教育报;2002年

6 何祥林;由陶宏开现象看学校德育[N];中国教育报;2005年

7 深圳市平冈中学 曾旅天;“打通”师生教学空间分隔[N];中国教育报;2006年

8 赖群阳邋周仕清;让有真才实学的教师脱颖而出[N];中国教师报;2008年

9 教学;莫把教师当工人[N];中国教师报;2005年

10 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 周艳;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尹伟;道德量化评价的反思与超越[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丁锦宏;品格教育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3 潘建红;现代科技发展与道德教育重建[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舒敏;当前青少年反文化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李钰靖;占里生育自觉的教育传承及其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D];西南大学;2010年

3 张庆涛;台湾学校道德教育内容的变化及特点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慧;大众文化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张文娟;走向对话的学校道德教育[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伟;多元价值背景下个体道德理性的塑造[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雪韵;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与我国学校道德教育改革[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王小云;当下学校道德教育中公共精神的缺失与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娜;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殖民”与学校道德教育的应对[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杨芳;论终身道德学习理念在学校道德教育中的实践[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3044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23044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cf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