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流动、留守与非留守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18 21:36
【摘要】: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904名留守儿童,599名流动儿童和484名非留守儿童进行测量,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三类儿童在敌对、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三个因子的中度水平检出率上存在差异;流动儿童在学习压力感因子严重水平检出率也显著比留守与非留守儿童高。学习压力感和焦虑因子的类别(流动、留守、非留守)主效应显著,流动儿童比非留守儿童有更高的学习压力感,比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有较低的焦虑。偏执、敌对、抑郁、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心理不平衡等六个心理健康因子的类别与年级交互效应显著。具体表现为,在初中一年级时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初中二年级没差异,而初中三年级时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
[Abstract]: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904 left-behind children, 599 floating children and 484 non-left-behind children were measured by the Mental Health scale f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differences in the detection rate of the three factors of hostility, learning stress and maladjustment among the three groups of children, and the detection rate of the serious level of learning stress in floating childre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left-behind and non-left-behind children. The main effects of learning stress and anxiety factors (mobility, left-behind, non-left-behind) were significant. Floating children had higher learning stress than non-left-behind children, and lower anxiety than left-behind and non-left-behind children. Six mental health factors, such as paranoia, hostility, depression, maladjustment, emotional imbalance and psychological imbalance, had significant interaction with grade. Specifically,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the left-behind children in the first grade of junior high school is poor, while that of the floating children in the third grade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is not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second grade, while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the floating children in the third grade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is poor.
【作者单位】: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教育系;
【分类号】:B84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黎婉勤;;东莞市流动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调查与研究[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2 申继亮;;流动和留守儿童的发展与环境作用[J];当代青年研究;2008年10期

3 王水珍;刘成斌;;流动与留守——从社会化看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选择[J];青年研究;2007年01期

4 王极盛;李焰;赫尔实;;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及其标准化[J];社会心理科学;1997年04期

5 郝振;崔丽娟;;自尊和心理控制源对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研究[J];心理科学;2007年05期

6 陶红梅,许燕,张小方,顾莉莉,洪金侠;北京打工子弟学校与公立学校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4年09期

7 田录梅;张丽军;裴丹莹;;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及心理成长状况的比较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8年02期

8 申继亮;王兴华;;流动对儿童意味着什么——对一项心理学研究的再思考[J];中国妇运;2007年06期

9 黄祖辉;许昆鹏;;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教育问题与对策[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10 林芝,翁艳燕;民工子弟学校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家黑;;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2 范兴华;方晓义;刘勤学;刘杨;;流动儿童、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社会适应比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3 甄志平;张瑛秋;邢文华;;中国学生体质测试指标体系演进与发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07期

4 冯淑丹;闫秀峰;江琦;;流动儿童城市人角色认同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关系: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5 程绍珍;杨明;师莹;;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环境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2年03期

6 张彦军;李美华;;西宁市区1478名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报告[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年10期

7 王娜;;流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服务网络体系构建[J];成功(教育);2012年04期

8 李云才;陈晓红;李丽;;技能经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战略地位[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年02期

9 田静;王洪武;;重庆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与对策——以重庆市南岸区和奉节县为例[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10 汪敏生;王益宇;;从社会工作的视角看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J];成人教育;2008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徐速;;华侨留守儿童学校适应及其社会支持网络的研究[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2 王薇;李晓苗;罗静;高文斌;;亲子分离与联系对农村留守中学生自尊的影响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3 潘旦;;城市融合视角下农民工子女社会支持网络研究[A];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张毅;;青少年心理健康社会支持系统的研究——以南通地区为例[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心理咨询师大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陆芳;青春期自主性和联结性的发展及其与社会适应的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敬贤;现阶段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王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4 严征;农民工子女健康和行为的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5 蔡志海;农民进城[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石绍宾;城乡基础教育均等化供给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许昆鹏;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投资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8 戎建;技术进步、人力资本与中国劳动力流动[D];复旦大学;2009年

9 王舟;女童教育研究二十年的回顾与反思[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李淼;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城乡二元结构基础教育公平问题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丽娟;城市公办学校农民工子女学习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洪菊;秦皇岛市流动儿童自我意识、社会适应发展特点及其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许艳萍;城市流动儿童学业压力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4 陈碧英;论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心理弹性与英语学习成绩的关系[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5 陈静静;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孙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及政府对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7 吴红兵;在多元文化视角下解读以共同成长为目标的本土“成长向导”社会工作模式[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马宇飞;打工子弟学校社会资源动员机制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华英;流动初中生学校适应及其与社会支持、生活满意度的关系[D];河南大学;2011年

10 杨阳;亲子三角关系在初中生知觉父母婚姻冲突与心理健康间的中介作用[D];河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德乾;;农村留守儿童交往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1期

2 李雅儒;“同在蓝天下 共同成长进步”——应重视打工子弟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4年Z1期

3 叶一舵,白丽英;国内外关于亲子关系及其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的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4 吕绍清;孩子在老家 农村留守儿童:生活与心理的双重冲突[J];中国发展观察;2005年09期

5 黄铙平,金培勇,龚显球;欠发达地区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 《民族贫困地区中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业成绩相关研究》阶段性总结[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S1期

6 王茜帆,余慧初,扬军,朱俊晖,张革;广州市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年02期

7 赵红;罗建国;李作为;黄宣银;刘良;文红;钟昆;周碧英;徐锋;;农村“留守儿童”个性及自我意识状况的对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年06期

8 杜文平;;北京市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现状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06年09期

9 廖鸿冰;;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14期

10 侯靖方,方展画 ,林莉;杭州市民工子弟学校调查报告[J];教育研究;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淑萍;赖以柱;蒋常香;;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探析[J];农业考古;2007年06期

2 金灿灿;屈智勇;王晓华;;留守与流动儿童的网络成瘾现状及其心理健康与人际关系[J];中国特殊教育;2010年07期

3 王广新;瞿月涵;陈晓庆;孙俊岚;;流动儿童人格特质与应对方式研究[J];中小学管理;2008年05期

4 李怀玉;;城市化进程中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探讨——来自河南省郑州市的调查与思考[J];中州学刊;2009年05期

5 辜美惜;郑雪;邱龙虎;;我国流动儿童心理研究现状述评[J];心理科学;2010年04期

6 陈铮;;流动儿童学困生的心理特点、成因与转化略策[J];文教资料;2011年01期

7 卢清;陈里霞;;流动儿童心理特征研究综述[J];鸡西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8 曾守锤;;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追踪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9 申继亮;王兴华;;流动对儿童意味着什么——对一项心理学研究的再思考[J];中国妇运;2007年06期

10 江君琴;;论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心理危机[J];法制与社会;2009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晓波;詹丽萍;董莉萍;杜瑞红;;北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A];2004医学心理、军事心理、康复心理、医学心理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2 吴守良;;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孙颖心;常莉;刘润玲;;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老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4 李娟;吴振云;韩布新;;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研究[A];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上卷)[C];2008年

5 刘娟娟;张万军;李杰;郑睿智;冯晓明;黄芬;;安徽省某地区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A];华东地区第十次流行病学学术会议暨华东地区流行病学学术会议20周年庆典论文汇编[C];2010年

6 启明;;师范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全国第七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暨专业委员会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1年

7 俞少华;张亚林;;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8 刘兵;陈建红;李媛;吴海亮;;四届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纵向分析[A];2004医学心理、军事心理、康复心理、医学心理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9 汪向东;;地震后受灾群体的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10 赵德成;;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薇;三成流动儿童感觉受到歧视[N];深圳商报;2009年

2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沃建中;自强感动未来[N];中国教育报;2005年

3 张碧云;关注我市贫困、流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N];镇江日报;2008年

4 ;用艺术滋养为心灵导航[N];解放日报;2011年

5 魏文风 王煜 王欣;心理健康离大学生有多远[N];河北日报;2000年

6 天津中天职业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中心 李军;社会支持可以帮助“老知青”减压[N];健康报;2009年

7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博士李娟;教授吴振云;许淑莲;北京城区老年人心情不错[N];中国医药报;2003年

8 熊飞邋李林;郑州“12355”晋升全国试点[N];河南日报;2008年

9 记者 陈猛;孩子的心灵需要小心呵护[N];齐齐哈尔日报;2009年

10 陈英云 本报记者 赵琳;我市中学生“心病”越来越“重”[N];哈尔滨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雷鸣;PTSD大学生的认知情绪特征与心理复原[D];西南大学;2011年

2 李坚;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傅一笑;基于双生子的儿童个性、心理健康研究和不通过五种感觉通道的交流现象初探[D];重庆医科大学;2009年

4 林小澂;阿尔兹海默氏症病患的家属照顾者情绪困搅调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肖e,

本文编号:23413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23413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f6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