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与小路:教育机智穿梭行走的智慧——教育现象学研究及启示
【图文】:
图 1 现象学发展简要图谱图 1 给出了对教育现象学理论和实践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的现象学发展图谱。括号内分别是现象学发展不同阶段、不同分支的重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研究议题。例如,海德格尔从存在的本体论、特定文化和历史时期存在的意义来试图解释现象; 萨特以探索人的存在、身体、空间等生活体验为终极关怀; 梅洛·庞帝强调现象的直觉体·19·大道与小路: 教育机智穿梭行走的智慧
建构独特的、个人化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从而在教育生活世界灵活自由地发挥机智。图 2 归纳了从现象学的视角反观教育过程教师机智生成的动态演进要素,其中“爱,真诚,责任,移情”是构成教育意义的意向性核心所在,也是先进技术无法取代的心灵关怀所在。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平台的强势发展,以开放、参与、互动、分享、协作为特征的时代潮流,,为这一适时动态演进过程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和社会文化支撑。图 2 教师机智生成的动态演进要素( 二) 为教育现象学研究方法的辩驳教育现象学研究具有深厚的现象学哲学基础,对其哲学基础的认识不足会让一些人认为,现象学没有实用价值。部分崇尚实证主义的研究者更是指责教育现象学既没有为教育研究提供令人信服的科学依据,也没有为教育实践提供具体的可操作的指导
【参考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徐辉富;教育研究的现象学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益宁;“胡塞尔现象学”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2 钟亚妮;现象学教育学研究的启示意义[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绍元,伍俊斌;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的双向互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 曾文婷;“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危机理论评析[J];北方论丛;2005年05期
3 朱光明;范梅南现象学教育学思想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4期
4 宁小银;论互联网络的政治负荷性[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5 张义兵;解构与整合:网络发展对制度化教育的影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6 陈力丹;试论大众传媒与舆论的互动[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7 宋健;制造业与现代化[J];中国表面工程;2002年04期
8 周庆山;论文献传播的文化功能[J];图书与情报;1995年02期
9 赵学琳;网络化趋势中的国际文化博弈及其对策[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8期
10 钟瑶奇;重庆市家庭结构变迁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郑志勇;;网络社会群体研究[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2 张蕾;刘辰;杨正球;;信息化环境下电子政务应用技术创新研究[A];2006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6年
3 张本祥;;关于不可计算问题——从汶川大地震的预报问题谈起[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8防灾减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蔡玉麟;;感悟历史 走进历史——《中国机械工程》及其前身的20年[A];机械技术史(3)——第三届中日机械技术史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5 唐安奎;;寻求合法性:高校趋同的动力机制——再论高校恰当定位为何这么难[A];科学发展观和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鑫;论邓小平的发展观及其在中国的实践[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2 孙向军;知识生产力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3 刘承波;信息时代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变革及其运行机制[D];厦门大学;2002年
4 刘陆天;中国现代化中的政府与政治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5 唐宏强;国家与社会:传统东方法律的运动机理[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6 刘家顺;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战略管理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7 张晶;技术跨越的理论分析与模式探讨——兼论中国技术跨越实践[D];复旦大学;2004年
8 尹兆鹏;科学传播的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9 刘孝廷;未来的哲学研究——未来形而上学导论[D];吉林大学;2004年
10 姜娓娓;建筑装饰与社会文化环境[D];清华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敬华;论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D];河南大学;2002年
2 王凌;中国加入WTO后建筑业的发展对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3 胡广红;余热利用透平—压气机联合循环制冷装置性能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2年
4 叶志桂;优异顾客价值的识别与建立[D];福州大学;2003年
5 周兴芳;论数字网络技术与人的全面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6 赵磊;科技进步与可持续发展的动态整合[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7 张胜;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浅析[D];南京理工大学;2001年
8 沈必扬;基于产业集聚的企业创新网络研究——兼论浙江省企业创新网络[D];浙江工业大学;2004年
9 黄河;企业竞争力的评价及提升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10 徐俊;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分析及其心理治疗与预防策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光明;范梅南现象学教育学思想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4期
2 谢安邦;;我国近年来高等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复旦教育论坛;2006年02期
3 高伟;论现象学引入教育哲学视野之意义[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4 Iso Kern,倪梁康;现象学在中国[J];江海学刊;2000年05期
5 李政涛;现象学对于教育研究的意义[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04期
6 王大为;关于胡塞尔语言现象学的几个问题[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7 方向红;误置中的意外——论德里达解构胡塞尔符号理论之得失[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8 谭斌;论教育学中关于“生活世界”的话语[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9 高伟;教育现象学:问题与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年01期
10 高秉江;胡塞尔的内在时间意识与西方哲学的时间观[J];求是学刊;2001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钟亚妮;现象学教育学研究的启示意义[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伟;;解读课堂教学中的教育机智[J];今日教育;2010年05期
2 肖远骑;论课堂教育机智[J];中国教育学刊;1994年01期
3 张淑清;论教育机智[J];忻州师院学报;2000年02期
4 高翠红 ,施孝忠;论教师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艺术[J];教学与管理;2001年20期
5 路漫妍;课堂上的教育机智[J];教育导刊;2005年02期
6 张向东,马秀玲;论教师的教育机智[J];濮阳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04期
7 陈德华;;教育机智的特性及其转化“学困生”的使命[J];现代特殊教育;2003年11期
8 睢瑞丹;;教育者不可忽视教育机智[J];文学教育(下);2008年10期
9 霍金宁;;教师教育机智的生成及教育学意义——以马克斯·范梅南教育现象学为例[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09年05期
10 王元臣;;范梅南教育现象学的伦理蕴含[J];泰山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晓红;;快乐教学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及教学原则[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孟宪平;教育机智是怎么来的[N];中国教师报;2003年
2 陈岱云;教师要具备什么素质[N];中国教育报;2002年
3 ;借分给学生到底好不好[N];中国教师报;2005年
4 汉川市韩集中心初中 祁成章 孙四海;教师如何对待学生的顶撞[N];孝感日报;2006年
5 程晓冲;给学生一个台阶下[N];中国教师报;2003年
6 耿银平;“农村支教”值得推广[N];人民代表报;2006年
7 田慧生;走出缺乏教育智慧的困局[N];中国教育报;2007年
8 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教师进修学校 秦自云;“五课”活动:农村师资建设的有效途径[N];中国教师报;2008年
9 山东省梁山县技工学校 胡家印;因材施教,提高学生整体素质[N];学知报;2010年
10 湖南长沙铁路第一中学 黄福清;追寻常态下的教育智慧[N];中国教育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萍;教育现象学方法及其应用[D];河南大学;2010年
2 曹正善;教育智慧理解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徐辉富;教育研究的现象学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陈振华;论教师成为教育知识的建构者[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代文叶;教育现象学视域下教育机智生成策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2 李卿博;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观:一种现象学视角[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年
3 王卫学;教学中教育机智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4年
4 张小菲;生活体验研究[D];渤海大学;2012年
5 唐建国;课堂教学不确定性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6 马鸥;基于现象学与教育现象学的多元智能理论及教育应用评析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7 杨东亚;范梅南教育智慧思想研究[D];徐州师范大学;2008年
8 魏良庭;专业化背景下的教师自我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冯彩霞;智慧型教师成长路径探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陈娟;跋涉于专业化之途[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5670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2567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