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大学生恋爱自我同一性的现状及其促进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0 02:42
【摘要】:自我同一性(ego-identity)是以自我为核心的,描述自我的基本功能的心理结构概念。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开始对青少年和成年早期个体的自我同一性从理论及实践层面进行大量现状与干预研究。但现阶段大部分国内外研究主要针对一般自我同一性,仍没有很好地进行领域性探讨,从而不能针对性地解决青少年人格发展过程中的具体问题。相关研究表明,大学阶段是个体建立亲密关系的重要时期,个体会面临亲密关系的具体问题和矛盾,但很少有研究从恋爱关系的自我探索和承诺角度出发进行测量。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研究问题是编制大学生恋爱自我同一性的测量工具,测量大学生恋爱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状况以及对此现状能否用团体辅导的方式进行促进。通过三个研究来解决上述问题:在研究一中,依据Marcia自我同一性状态模型,参考恋爱价值观相关研究内容,编制大学生恋爱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在研究二中,采用整群抽样法,对1003名全日制高校大学生进行施测,考察大学生恋爱自我同一性发展状况。在研究三中,以自我同一性理论、价值澄清理论为设计基础,以“认识自我—分析自我”为主要线索,设计大学生恋爱自我同一性团体辅导方案,对72名高校大学生实施团体辅导活动:方案分为两个阶段:无情境价值观选择活动和有情境价值观选择活动。采用干预组对照组准实验设计,以大学生恋爱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为测量工具,以探讨团体辅导活动对大学生恋爱自我同一性的促进效果。通过以上研究,得出以下结果:研究一中,自编的大学生恋爱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信效度符合人格量表信效度要求(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68~0.79之间,分半信度在0.61~0.78之间),问卷各项目因子负载清晰,聚敛效度较高,因子间区分度较好。研究二中,在同一性类型上,大学生个体处于恋爱自我同一性延缓类型的人最多,占39.95%,其次是同一性扩散类型,占32.08%,处于早闭和延缓状态类型的人最少,分别占13.13%和14.84%。不同年级(χ~2=22.45,p=0.008)、性别(χ~2=21.80,p=0.000)、恋爱状态(χ~2=46.78,p=0.000)、恋爱次数(χ~2=62.34,p=0.000)的个体在同一性类型上的分布都具有显著差异。在同一性水平上,大学生恋爱领域中的自我同一性水平在年级、性别、恋爱状态、恋爱次数等人口学变量上均有显著差异。研究三中,在无情境价值观选择活动后,干预组的同一性扩散和延缓维度得分显著低于没有经历过任何干预的对照组(2)(t=-2.80,p=0.007;t=-2.48,p=0.017);有情境价值观选择活动后,对照组(1)在同一性扩散维度上的得分显著低于没有接受过任何团体辅导活动的对照组(2)(t=-2.78,p=0.008);对干预组在无情境价值观选择活动的基础上叠加有情境价值观选择活动,和单独进行有情境价值观活动的对照组(1)相比,活动前后得分差值在同一性延缓维度上有显著差异(t=-2.54,p=0.014)。整体团辅活动后,干预组的同一性早闭和扩散维度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2)(t=-2.01,p=0.050;t=-2.73,p=0.009)。根据以上结果,可以得出结论:首先,自编的大学生恋爱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可以作为测量大学生恋爱自我同一性状态的有效工具。其次,大学生恋爱自我同一性发展和一般自我同一性的基本趋势一致,但又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恋爱自我同一性发展也存在MAMA周期现象。最后,基于价值观澄清理论的团体辅导方案对大学生恋爱自我同一性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图文】:

路径图,自我同一性,大学生恋爱,路径图


大学生恋爱自我同一性的现状及其促进研究的路径图

自我同一性,因子结构,大学生恋爱


19图 1-1 恋爱自我同一性验证性因子结构图3.3 讨论和结论通过以上研究可知,自编大学生恋爱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项目区分度、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信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标准。对于问卷的结构分析也验证了问卷分为同一性完成、延缓、早闭、扩散四个维度是正确的。理论构想和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根据上述探讨,本研究得出结论:本研究自编的大学生恋爱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见附录 3)是测量大学生恋爱自我同一性状态的有效工具,适合用来评估大学生恋爱自我同一性现状。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B84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盛;;基于自我同一性理论的校园欺凌预防与干预研究[J];江苏教育;2018年48期

2 毛春梅;;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困境和对策[J];江苏教育;2018年40期

3 吴志辉;陈俊翰;;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其自我同一性、自尊的相关研究[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7年05期

4 李兹良;;自我同一性理论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探索[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7年06期

5 张晶;张艳艳;;关于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心理咨询的个案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年02期

6 罗爱民;张现利;樊迪;邱平;;自我同一性状态与亲密恐惧、自尊的关系研究[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6年06期

7 陶婧;张文献;姜青青;李亮;陈英敏;;高中生羞怯、自我同一性状态与学校适应的关系[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3期

8 刘运全;刘永贤;;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与焦虑的关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年50期

9 李晶晶;;当代大学生的同一性危机的成因及解除——以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为视角[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6年02期

10 赵丽娜;叶凡;;大学社团对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影响的研究[J];中国培训;2016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秦爽;毕重增;;规范、过去行为和自我同一性对消费者行为中态度-行为关系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杜文东;肖海雁;;医学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冯红霞;;体育院校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特点研究--以武汉体育学院为例[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马娟子;;青少年偶像崇拜与自我同一性状态的相关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黄列玉;邓冰;曾亚萍;孙娥;王加好;田艳;邓厚才;;942名医学生自我同一性分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心理咨询师大会论文集[C];2011年

6 胡月;何亚慧;樊富珉;;团体干预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影响研究[A];第七届全国心理卫生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4年

7 刘永芳;李春;张文新;;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及其与依恋的关系[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赵娟;;我国城乡文化差异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确立和发展的影响[A];“改革开放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湖北省暨武汉心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赵向锐;黄雪花;李冬梅;;沙盘游戏疗法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影响的个案研究[A];第十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6年

10 赵卫国;;在日华裔青少年语言与文化认同的影响因素[A];第十七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小月儿;我在刻意抵制自己成熟[N];中国青年报;2012年

2 邓希泉;从“柴妈”和“金妍儿广告”看爱国[N];中国青年报;2014年

3 北京师范大学儿童与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边玉芳;自我同一性是解读青春期的密码[N];中国教育报;2018年

4 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 傅宏;当理想与现实之间出现裂隙[N];新华日报;2017年

5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英永青;从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浅谈大学生自杀现象[N];山西青年报;2013年

6 王静;揭示自我同一性的“问题”作品[N];文艺报;2010年

7 申菏亮:主任编辑 秋 实:副编审;制造神秘是恶意的谎骗[N];大众科技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王付友;老师批评错了咋办[N];吉林日报;2005年

9 ;中版好书榜[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4年

10 厦门市精神卫生中心 仙岳医院心理科医师 张振清;不要忽视大学生的四大“心病”[N];健康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安秋玲;青少年非正式群体交往与自我同一性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勾金华;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危机研究[D];上海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晨曦;中职生的自我同一性、自尊、情绪智力的关系及干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8年

2 邰少琦;初中生偶像崇拜与自我同一性的关系[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8年

3 王潇;微信使用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影响[D];南京大学;2018年

4 李倩;大学生恋爱自我同一性的现状及其促进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8年

5 刘倩茹;西藏初中生自我同一性与领悟社会支持对自我责任感的影响研究[D];西藏大学;2018年

6 刘柳曦;高中生性格优势对生涯适应力的影响:自我同一性和职业生涯困惑的作用[D];河北师范大学;2018年

7 冯新卫;初中班级管理探讨[D];河北师范大学;2018年

8 孟艳华;创新实验班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叙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9 于阳;中学生自我同一性与亲子依恋、情绪调节的关系[D];闽南师范大学;2017年

10 冯梦倩;高中生无聊感、自我同一性与应对方式的关系及其干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5911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25911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26b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