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综合课程协同教学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9 03:16

  本文关键词:综合课程协同教学模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集中于经济和科技的竞争,而经济和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以应试教育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以分数论能力的评价标准已越来越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当前需要的人才应是兼具知识、技能、创新能力为一体的复合型人才。 协同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种途径,同时,协同教学理论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也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然而当前我国大陆地区对协同教学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大多数研究是对国外或台湾地区协同教学理论的介绍及思考。虽然协同教学作为一种教师合作的方式被提出,但却没有构建出一个具体详细的实施模式并付诸实践。 但是,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布和实施,关于要求在基础教育阶段构建起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然而由于我国教师长期从事分科教学,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导致绝大部分教师无法独立胜任综合课程的教学工作,因此,当前对协同教学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是顺应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的一种应然选择。 本研究首先从协同教学的内涵入手,结合综合课程理论,分析了综合课程中实施协同教学模式的必要性,提出了综合课程协同教学模式的构建原则、支持条件、构建方法和实施策略,以期通过这一有益的探索开辟综合课程教学的新方式,推动新一轮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的实施,促进学界对协同教学理论及实践的研究。 全文共分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言。本部分简要介绍了问题提出的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部分,协同教学模式解析。本部分首先对协同教学的本真进行了分析,指出协同教学的内涵及其与合作教学的区别。协同教学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组成教师团队,在教学过程中,分工合作,发挥专长,协调发展,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活动并进行教学评价的一种组织形式。协同教学与合作教学的区别主要是合作教学是一个泛称,是一个复合性、多层面的概念,其基本类型包括三种:师生合作教学、生生合作教学、全员合作教学。而协同教学只是教师之间进行合作的一种具体形式。从中可以看出,合作教学是协同教学的上位概念,合作教学包含了协同教学。在厘清概念的基础上,还对协同教学模式的内涵进行了探讨:协同教学模式是在协同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组建协同教师团队,运用协同教学方法和策略,完成教学任务目标的活动结构和策略体系。 第三部分,主要对综合课程实施协同教学模式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本部分首先对综合课程的内涵及特点进行了剖析,指出综合课程就是将具有内在逻辑或价值关联的原有分科课程内容以及其他形式的课程内容统整在一起而形成的具有相对综合性的课程,其特点主要有综合性、层次性、相对独立性、创新性及实践性,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综合课程实施协同教学模式的必要性:综合课程的课程特质需要教师进行协同教学、综合课程的开发需要教师进行协同教学、师资培训的相对滞后要求教师进行协同教学。 第四部分,主要对综合课程协同教学模式的建构进行了研究,探讨了综合课程协同教学模式建构的原则、支持条件、构建方法以及实施策略。综合课程协同教学模式应遵循灵活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统一性原则和辅助性原则。其支持条件主要是培养教师的协同意愿、协同态度以及重视日常培训。综合课程协同教学模式的构建方法首先是构建能力均衡和专业互补的教学团队,形成和谐民主、相互尊重的团队氛围,在此基础上建立协同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分工和协同,在课前共同开展教学设计和任务分配,共同商议确定课程主题,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后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成功。 第五部分,综合课程协同教学的评价。本部分提出了综合课程协同教学评价方式应遵循的原则、评价过程、评价的内容指标和评价方法。综合课程协同教学评价方式应遵循的原则有:以教学目标为导向,重视综合评价;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评价,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评价过程主要包括:评价主体拟定需要进行评价的各个项目指标,并和参与协同教学的教师共同制定评价标准,然后由评价主体收集所需的评价资料,进而检验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最后由评价主体做出客观的评价,提出意见和建议。随后,本部分还对综合课程协同教学模式评价的内容指标进行了探讨,并从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两个维度对综合课程协同教学的评价方法进行了阐述。 第六部分,结束语。反思前文,总结所得与不足。
【关键词】:综合课程 协同教学 教学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42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前言9-18
  • (一) 问题的提出9-11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5
  • (三) 研究目的及意义15-16
  • (四)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16-18
  • 一、协同教学模式解析18-24
  • (一) 协同教学的本真18-22
  • (二) 协同教学模式的内涵22-24
  • 二、综合课程实施协同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分析24-29
  • (一) 综合课程的内涵及特点24-27
  • (二) 在综合课程中运用协同教学模式的必要性27-29
  • 三、综合课程协同教学模式建构29-39
  • (一) 综合课程协同教学模式的建构原则29-31
  • (二) 综合课程协同教学模式建构的支持条件31-32
  • (三) 综合课程协同教学模式的建构32-35
  • (四) 综合课程协同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35-39
  • 四、综合课程协同教学的评价39-43
  • (一) 综合课程协同教学评价方式所遵循的原则39
  • (二) 综合课程协同教学评价的过程39-40
  • (三) 综合课程协同教学评价的内容指标40-41
  • (四) 综合课程协同教学的评价方法41-43
  • 结语43-44
  • 主要参考文献44-48
  • 后记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宏程;;对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的辩证思考[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02年01期

2 ;教育短论[J];现代中小学教育;1998年02期

3 张新力;对自然科学综合课程的认识和思考[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0年02期

4 殷峧宇;;综合课程与教师素质适应性问题的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0年05期

5 包育彬;“长三角论坛:走进综合课程”在温岭举行[J];上海教育科研;2005年10期

6 姜夏青;;关于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再认识[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7 白月桥;;我国中学综合课程研究现状与改革前景[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2年02期

8 李金拁;;综合课程是当代基础教育课程发展的新趋势[J];杭州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9 方红峰;综合课程的类型及其设计取向[J];学科教育;2000年05期

10 商发明;关于我国综合课程开设方式及内容选择和组合模式的探索[J];教育科学研究;2001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玉秀;颜军;黄滨;童昭岗;;体育与心育协同教学对特殊体育需要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A];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尤丽娜;;语文,与协同教学轻舞飞扬[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3 李增连;;音乐器乐协同教学是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重要途径[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五)[C];2009年

4 李增连;;音乐器乐协同教学是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重要途径[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南卷)[C];2010年

5 湖南省邵县灵官殿镇中心小学课题组;敬端阳;;音乐课改的成功尝试——“音乐器乐协同教学”课题研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三)[C];2009年

6 敬端阳;罗海平;;谈音乐课改实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五)[C];2009年

7 罗松香;孙顺求;;实践《音乐课程标准》,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谈谈口风琴协同教学的体会[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五)[C];2009年

8 敬端阳;罗海平;;谈音乐课改实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南卷)[C];2010年

9 罗松香;孙顺求;;实践《音乐课程标准》,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谈谈口风琴协同教学的体会[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南卷)[C];2010年

10 黄立志;;适应新课程 走进科学课——浅谈初中理、化、生、地教师的角色转变[A];湖北省物理学会、武汉物理学会200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赵小雅;浙江:综合课程的十年历程[N];中国教育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梁杰;综合课程 魅力初显[N];中国教育报;2004年

3 镇江市丹徒区上会中心小学 沈国金;综合课程的活动设计[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5年

4 西南大学心理学院 尚伦;综合课程与素质教育[N];光明日报;2008年

5 理工大学校长 张亚非;能力素质培养任重道远[N];解放军报;2007年

6 许新海;设计最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N];中国教育报;2006年

7 教育部职成司;中等职业教育 新学期 新举措 新探索[N];中国教育报;2001年

8 佘峥;我省明年起停办综合高中班[N];厦门日报;2007年

9 胡建 夏立发;辉煌的山区高校发展之路[N];中国民族报;2002年

10 刘志新;银州区教育局与教师进修学校联合在实验小学召开综合课程观摩研讨会[N];铁岭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郝琦蕾;初中综合科学课程的实施[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张红洋;高中综合科学课程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3 王秀红;我国初中综合科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任京民;社会科课程综合化的意蕴与追求[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5 段俊霞;我国中小学社会科课程统整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曦;综合课程协同教学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2 亢宇坤;课程整合:问题与对策[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3 刘新生;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学习协同教学的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鹏;混合式协同教学的个案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5 崔莹;综合课程的开发方式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6 滕静;新课改背景下协同教学问题的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7 周云;综合课程实施中教师多学科知识整合能力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文;高中综合课程的相关问题探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9 刘宇;我国初中综合课程实施现状与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10 范士红;综合课程的实施与教师的专业发展[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综合课程协同教学模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35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2735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560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