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十年审思与展望——基于历史定位、所获成绩与存在问题的探析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林海;汪霞;;当前世界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推进特征及其启示:课程政策设计的视角[J];比较教育研究;2009年07期
2 吕林海;高文;;走出建构主义思想之惑——从两个方面正确把握建构主义理论及其教育意蕴[J];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10期
3 彭钢;;课程改革的视野:一种新的学校文化建设的理想和追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17期
4 余文森;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教学改革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3年11期
5 马云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进程、特征分析与推进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9年04期
6 汪霞;吕林海;;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政策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2010年02期
7 张廷凯;我国课程论研究的历史回顾:1922—1997(上)[J];课程.教材.教法;1998年01期
8 教育部山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调研组;车丽娜;李德林;李妮娜;王婷;;高中课程改革的进展、问题与建议——基于山东省实验区的调查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9 李耀宗;“发霉的奶酪”和“填不饱肚子的维 C”——评关于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一场争论[J];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15期
10 王一军;吕林海;;学校课程能力建设:课程文化转型的视角[J];上海教育科研;2007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光伟;;基础设计教学方法探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2 杨志民;席莉;宋旭;;影响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实施的因素分析[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3 陶志洁;建构英语教学中新的师生角色[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4 赵闯;;高校体育课教学分组的建构主义设计与试验[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5 管宏友;;环境类专业环境法课程教学的困境与出路——基于环境法调整对象视角[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7期
6 司志民;姚会强;;建构主义对作文教学的启迪[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4期
7 刘婉婷;;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开展大班教学后个性化教学的重要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8 冯建瑞;;浅析英语课堂中制约学生积极性的因素及解决策略[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0期
9 李华伟;翟启明;;关于构建对话型师生关系的思考[J];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10 陈波;;水有流程 思有历程——读《陶行知新论》所联想到的[J];爱满天下;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易全勇;辛竹叶;;课程知识选择与社会控制——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1949-1956)课程运营为个案[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张朝珍;;论教师教学决策思想的历史嬗变及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邓素文;;从提问方式看近现代课程知识价值观的变迁[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9)——外国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4 刘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与思考[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5 石会;邓元庆;关宇;黄颖;;浅谈“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网络课程建设[A];中国电子教育学会高教分会2011年论文集[C];2011年
6 林长春;曹静;许应华;曹书梅;;重庆市精品课程《科学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情况调查[A];第五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李彦武;;美国教改参照下我国中小学必修课程设置刍议[A];2007“校本培训”主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张春宝;刘亚辉;杨灿荣;李军;曹军;;由学校体育课程中的健康教育引发的若干问题的思考[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体育专辑)[C];2006年
9 张青霞;;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实践[A];2009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9年
10 莫永华;魏文展;寇冬泉;;以人类分层传播模式探讨认知派学习理论的整合[A];教育技术:信息化阶段新发展的研究[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向海英;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卫东;大学内部重点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乔晖;语文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周晓红;教育代价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金世余;我国中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崔学荣;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雷冬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与调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方成智;艰难的规整[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志刚;语文教育文化传播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丽颖;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文化的重新理解与建构[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仇雪梅;基于控制论建构主义的思维建模的应用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李秋丽;基于探究性学习环境的初中生批判性思维的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陈静;概念图/思维导图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陈鹤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课程建设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施俊天;高师本科景观设计专业方向课程体系的设置与整合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7 周捷;基于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张囡囡;面向教育硕士培养的个性化教育资源平台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赵静超;中小学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网络教研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徐小青;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的理论构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德生;传统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5期
2 钟启泉;概念重建与我国课程创新——与《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作者商榷[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1期
3 项贤明;教育:全球化、本土化与本土生长——从比较教育学的角度观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4 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01期
5 文柯;我国人文教育的现状及出路[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6 郑毓信;建构主义之慎思[J];开放教育研究;2004年01期
7 何克抗;关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与哲学基础——对建构主义的反思[J];中国大学教学;2004年07期
8 张桂春;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的张力[J];教育科学;2003年01期
9 张桂春;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的再构[J];教育科学;2004年06期
10 余文森;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观念[J];教育研究;2002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明建;;为学生的生命成长铺路搭桥——对新课程改革的探索体会[J];时代教育;2007年03期
2 王丽;宫欣怡;;浅谈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角色定位[J];天津教育;2008年07期
3 靳玉乐;艾兴;;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什么[J];校长阅刊;2006年09期
4 罗晓欢;;新课程实施的不确定性及其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08年03期
5 丁革民;略论信息技术对新课程改革的应对[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6 陶青;;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合流:反思、批判与重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13期
7 冯乃辰;;英国新课程实施的经验与我国的新课程实施[J];经济师;2008年01期
8 王中华;;新课程改革遭遇教师冷漠态度的文化审视[J];教育探究;2007年04期
9 查有梁;;论新课程改革的“软着陆”[J];内蒙古教育;2007年11期
10 梁歆,汤才伟;学校改进:超越新课程的教育变革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余武;陈庆军;;试析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的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教育观念创新[A];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新模式研究[C];2006年
2 宋庆发;;春天的落叶让人迷离——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倾向[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3 ;新课程下教师争做研究者[A];2007“校本培训”主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况琳;;浅谈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转换[A];天津市继续教育优秀论文集[C];2004年
5 增城市天恩学校课题组;;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对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结题报告[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年
6 周原;;实施校本教研策略,促成教师成长[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7 宋唐;王丽华;;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看网络化条件下高中生自主学习[A];教育技术应用与整合研究论文[C];2005年
8 陈书;邱笑宸;;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向仕英;;民办学校教师评价体系初探[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10 孙启林;周世厚;;东北亚的教育变革与文化传统论纲——对中国、日本和韩国19世纪中叶以来教育变革历程的分析[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一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陈丽;坚实的脚步 丰硕的成果[N];锦州日报;2006年
2 河南省教育厅副厅长 马振海;自觉更新教育观念 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N];河南日报;2002年
3 记者 晓勇;我区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N];西藏日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张滢;找到办学理念与新课改的契合点[N];中国教育报;2007年
5 李宝庆 靳玉乐;协商课程对新课程改革有何启示[N];中国教育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赵显坤;教师要做新课程改革的热情支持者和积极参与者[N];中国教育报;2002年
7 刘玉江;新课程改革与校长角色定位[N];临汾日报;2005年
8 记者 宋馨;省政府督导组莅临我市检查规范办学行为和新课程改革工作[N];周口日报;2009年
9 吴晶;中国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
10 本刊记者 冯平;新课程改革带来新变化[N];山西经济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国平;新课程行动中的教师成长[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宁彦锋;教育变革中的教科书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许庆如;变革与传承:近代山东乡村教育研究(1901-1937)[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余文森;个体知识与公共知识[D];西南大学;2007年
5 郭长江;中国近现代科学教育变革的文化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张荣伟;教育共同体及其生活世界改造[D];苏州大学;2006年
7 胡宗仁;变迁社会中的晚清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张斌贤;社会转型与教育变革[D];北京师范大学;1995年
9 韩登亮;基础教育学校变革机制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10 张相学;学校如何管理课程[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金凤;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教学行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王歆;苏州初中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思考[D];苏州大学;2008年
3 李蔚;新课程视野下新型师生关系构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万海堂;新课程下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调查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5 赵显莲;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郑斯霞;广东罗定市新课程师资培训调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7 黄俊兴;杜威课程理论对新课程改革意义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8 施小娟;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9 史品南;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文化建设[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0 孔令桐;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教师评价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086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2808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