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基雅维利主义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一年期追踪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02 07:05
目的在青少年群体中运用横向数据验证马基雅维利主义对于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并验证通情和道德脱离在其中所起到的多重中介作用;并运用纵向数据分析验证通情和道德脱离在其中起到的纵向多重中介作用。方法在郑州市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了两所中学的541名初中生,采用儿童马基雅维利主义量表(KMS)、长处与困难问卷(SDQ)、道德脱离问卷(MDS)和基本通情量表(BES-C)进行实测,历时一年,追踪两次,时间分别是2014年10月(Time 1)和2015年10月(Time 2),收集并整理有效数据。利用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主要采用的统计方法包括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分层回归分析、中介效应检验等。结果(1)在两个时间段上男性的马基雅维利主义得分高于女性,但差异不显著,女性通情、认知通情和情感通情得分高于男性,差异显著(p0.01);男性道德脱离得分高于女性,但T1差异不显著(t=0.66,p0.05),T2差异显著(t=2.83,p0.01);在两个时间段中,女性亲社会行为得分高于男性,差异显著(T1:t=-2.60,p0.05;T2:t=-4.52,p0.01)。(2)T2马基雅维利主义得分显著高于T1(t=-2.88,p0.01);T2通情得分显著高于T1(t=-5.46,p0.01);T2认知通情得分显著高于T1(t=-2.44,p0.05);T2情感通情得分显著高于T1(t=-4.42,p0.01);T1道德脱离得分高于T2,但差异不显著(t=0.52,p0.05);T2亲社会行为得分高于T1,但差异不显著(t=0.02,p0.05)。(3)在女性群体中,马基雅维利主义与T1、T2道德脱离呈显著正相关,与T1、T2亲社会行为呈显著负相关;T1、T2道德脱离得分均与亲社会行为呈显著负相关;T1马基雅维利主义得分与T1、T2的通情不存在显著相关,T2马基雅维利主义与T2通情、情感通情存在显著负相关;在两个时间段中,通情与亲社会行为呈显著正相关,通情与道德脱离不存在显著相关。(4)在男性群体中,马基雅维利主义与两个时间段的通情、认知通情、情感通情、亲社会行为均呈显著负相关,与两个时间段的道德脱离呈显著正相关;两个时间段的通情、认知通情、情感通情得分和T2道德脱离呈显著负相关;T2道德脱离得分与T2亲社会行为呈显著负相关。(5)交叉滞后分析显示,在男性群体中,T1马基雅维利主义能够负向预测T2亲社会行为,T1通情能够正向预测T2亲社会行为。(6)采用分层回归分析及Bootstrap法发现,T1通情在T1马基雅维利主义和T2亲社会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16.49%;T2通情在T1马基雅维利主义和T2亲社会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26.4%;T1道德脱离在T1马基雅维利主义和T2亲社会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10.4%;T2道德脱离在T1马基雅维利主义和T2亲社会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17.2%。(7)在马基雅维利主义影响亲社会行为的过程中,通情和道德脱离起纵向多重中介作用。结论(1)高马基雅维利主义者,由于其冷酷无情、操纵、狡猾的人格特质以及独特的信念,实施亲社会行为的可能性非常小。但也存在性别差异。(2)对于男性来说,高马基雅维利主义者,不能够从认知上和情感上体验到他人的情绪情感,似乎为其操纵别人、实施欺骗策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前提。(3)马基雅维利主义特质意味着比较少的亲社会行为,而通情特质却是亲社会行为的推动器。(4)马基雅维利主义特质既可以通过通情特质的作用,也可以通过道德脱离的作用,做出较少的亲社会行为。(5)马基雅维利主义特质可以经由通情和道德脱离的作用对亲社会行为产生负向影响。
【学位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B844.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马基雅维利主义
1.1.1 马基雅维利主义的测量
1.1.2 马基雅维利主义的认知神经研究
1.1.3 马基雅维利主义人格的年龄和性别差异研究
1.1.4 马基雅维利主义与道德相关研究
1.1.5 马基雅维利主义与通情
1.1.6 马基雅维利主义与人格
1.2 通情
1.2.1 通情的概念
1.2.2 通情的测量方法
1.2.3 通情的影响因素
1.2.4 通情的发展
1.2.5 通情与亲社会行为
1.3 道德脱离
1.3.1 道德脱离概念
1.3.2 道德脱离结构
1.3.3 道德脱离测量
1.3.4 道德脱离与攻击行为
1.3.5 道德脱离影响因素
1.4 亲社会行为
1.4.1 亲社会行为概念
1.4.2 亲社会行为理论
1.4.3 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工具
2.2.1 儿童马基雅维利主义量表(KiddieMachiavellianismScale,KMS)中文修订版
2.2.2 基本通情量表(BasicEmpathyScale,BES)中文修订版
2.2.3 长处与困难量表(StrengthandDifficultiesQuestionnaire,SDQ)中文版
2.2.4 道德脱离量表(MoralDisengagementScale,MDQ)中文修订版
2.3 数据处理与统计
2.4 结果
2.4.1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及差异检验
2.4.2 双变量相关分析
2.4.3 交叉滞后分析
2.4.4 纵向简单中介
2.4.5 纵向多重中介效应
3 讨论
3.1 性别对马基雅维利主义、通情、道德脱离和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3.2 马基雅维利主义、通情、道德脱离、亲社会行为的相关分析
3.3 马基雅维利主义、通情对亲社会行为的预测作用
3.4 通情和道德脱离在马基雅维利主义特质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纵向中介作用
4 研究优势与不足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学位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B844.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马基雅维利主义
1.1.1 马基雅维利主义的测量
1.1.2 马基雅维利主义的认知神经研究
1.1.3 马基雅维利主义人格的年龄和性别差异研究
1.1.4 马基雅维利主义与道德相关研究
1.1.5 马基雅维利主义与通情
1.1.6 马基雅维利主义与人格
1.2 通情
1.2.1 通情的概念
1.2.2 通情的测量方法
1.2.3 通情的影响因素
1.2.4 通情的发展
1.2.5 通情与亲社会行为
1.3 道德脱离
1.3.1 道德脱离概念
1.3.2 道德脱离结构
1.3.3 道德脱离测量
1.3.4 道德脱离与攻击行为
1.3.5 道德脱离影响因素
1.4 亲社会行为
1.4.1 亲社会行为概念
1.4.2 亲社会行为理论
1.4.3 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工具
2.2.1 儿童马基雅维利主义量表(KiddieMachiavellianismScale,KMS)中文修订版
2.2.2 基本通情量表(BasicEmpathyScale,BES)中文修订版
2.2.3 长处与困难量表(StrengthandDifficultiesQuestionnaire,SDQ)中文版
2.2.4 道德脱离量表(MoralDisengagementScale,MDQ)中文修订版
2.3 数据处理与统计
2.4 结果
2.4.1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及差异检验
2.4.2 双变量相关分析
2.4.3 交叉滞后分析
2.4.4 纵向简单中介
2.4.5 纵向多重中介效应
3 讨论
3.1 性别对马基雅维利主义、通情、道德脱离和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3.2 马基雅维利主义、通情、道德脱离、亲社会行为的相关分析
3.3 马基雅维利主义、通情对亲社会行为的预测作用
3.4 通情和道德脱离在马基雅维利主义特质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纵向中介作用
4 研究优势与不足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清;叶宝娟;姚媛梅;陈佳雯;符皓皓;雷希;游雅媛;;攻击行为规范信念对大学生网络欺负的影响:道德推脱与网络道德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7年04期
2 杨子v
本文编号:28320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283208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