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就业力的相关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6 17:16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就业力的相关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普及,高校毕业生的逐年增加,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在这样的形势下,高校就业情况的好坏已经越来越成为社会衡量其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近年来,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大学生又无法实现就业的现象屡见不鲜。就业难已经不仅仅是就业市场需求不足或是劳动力过剩的问题,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大学生的就业力不强。在新的就业形势下,要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从高校和大学生自身来讲,不断提高就业力才是根本。 心理资本的概念是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而提出的,并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心理资本对于人们的心理健康、幸福感、工作绩效等方面的作用已经被很多研究学者所证实。然而,大学生的心理资本对于就业力的提升是否有影响?是否可以通过调整大学生的心理资本状态,帮助大学生提升就业力?等等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本研究在对心理资本与大学生就业力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张阔等编制的《积极心理资本问卷(PPQ)》和自编的《大学生就业力自评量表》对大学心理资本与就业力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首先,通过前期研究,完成对心理资本测量工具和大学生就业力测量工具的选取和编制工作;其次,对心理资本和就业力的测量工具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确定是否符合本研究要求;第三,采用选取心理资本测量工具和自编的就业力测量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研究;最后,在调查研究数据统计的基础上分析大学生心理资本和就业力的状况,并对二者进行相关性分析。 通过研究发现: 1.大学生心理资本总体均分为3.3966,自我效能、韧性、希望、乐观,四个因子的均分分别为3.2181、3.3039、3.6038、3.5056,均大于量表的理论中值3,大学生的心理资本总体和各因子得分均处于中上水平。在人口统计学变量方面,不同性别的大学生的心理资本总体和自我效能、韧性上的差异显著;不同民族的大学生在心理资本上不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心理资本中的自我效能因子上差异显著,总体和其他因子的是否独生子女差异不显著;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在心理资本总体和自我效能因子上差异显著;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心理资本的自我效能因子上差异显著;不同学科类别的大学生在心理资本的韧性因子上差异显著;不同家庭收入情况的大学生在心理资本总体和自我效能因子、韧性因子、乐观因子上差异显著;不同家庭类型的大学生在心理资本总体和各因子上无显著差异。 2.大学生就业力的总体均分为3.4307,自我发展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就业自信心、实践能力、适应能力,五个因子的均分分别为3.4888、3.4979、3.3988、3.3939、3.4007,均大于量表的理论中值3,大学生就业力的总体和各因子得分均处于中上水平。在人口统计学变量方面,不同性别的大学生的就业力总体和自我发展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差异显著;不同民族的大学生在就业力上不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就业力的适应能力因子上差异显著;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在就业力总体和自我发展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上差异显著;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就业力的就业自信心因子上差异显著;不同学科类别的大学生在就业力总体和构成因子上均无显著差异;不同家庭收入情况的大学生在就业力总体和人际沟通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上差异显著;不同家庭类型的大学生在就业力总体和各因子上无显著差异。 3.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就业力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大学生的心理资本积累越丰富,大学生的就业力就越强。大学生心理资本对就业力具有较强的正向预测作用。大学生心理资本可以解释就业力62.0%的方差变异量。大学生心理资本的“自我效能”、“希望”和“乐观”三个因子与大学生就业力有线性回归关系,“自我效能”因子最先进入回归方程,它对大学生就业力的解释变异量为56.0%;第二个进入回归方程的是“希望”因子,它对大学生就业力的解释变异量为8.7%;最后进入回归方程的是“乐观”因子,它对大学生就业力的解释变异量为3.3%。 最后,在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与讨论的基础上,本研究从高校和大学生个体两个层面提出了提升大学生心理资本的积累以提升就业力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资本 就业力 相关性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844.2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10
  • 引言10-13
  • (一) 问题的提出10-11
  • (二) 研究的意义11-13
  • 1. 理论意义11-12
  • 2. 实践意义12-13
  • 一、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就业力研究综述13-26
  • (一) 心理资本理论研究综述13-18
  • 1. 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及心理资本的概念13-14
  • 2. 心理资本概念的研究取向14-15
  • 3. 心理资本的结构维度15-18
  • (二) 就业力理论研究综述18-23
  • 1. 就业力的概念18-19
  • 2. 就业力的构成19-23
  • (三) 心理资本与就业力的关系的研究23-26
  • 1. 心理资本及其构成因子对就业力的影响研究23-24
  • 2. 心理资本与生涯发展的关系研究24-26
  • 二、本研究的总体构想26-38
  • (一) 研究目的26
  • (二) 研究思路26
  • (三) 研究假设26-28
  • (四) 研究程序28-29
  • (五) 研究方法与对象29-30
  • (六) 研究工具30-38
  • 1. 《积极心理资本问卷(PPQ)》30-31
  • 2. 《大学生就业力自评量表》31-38
  • 三、研究结果38-56
  • (一) 大学生心理资本调查与分析38-45
  • 1. 大学生心理资本的总体情况38-39
  • 2. 大学生心理资本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39-45
  • (二) 大学生就业力调查与分析45-52
  • 1. 大学生就业力的总体情况45-47
  • 2. 大学生就业力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47-52
  • (三) 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就业力的关系52-56
  • 1. 不同心理资本水平大学生的就业力比较52-53
  • 2. 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就业力的相关性分析53-56
  • 四、综合讨论56-61
  • (一) 关于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就业力总体情况的讨论56
  • (二) 大学生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就业力的影响讨论56-60
  • 1. 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就业力在性别上的差异讨论56-57
  • 2. 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就业力在民族上的差异讨论57
  • 3. 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就业力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讨论57-58
  • 4. 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就业力在生源地上的差异讨论58
  • 5. 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就业力在年级上的差异讨论58-59
  • 6. 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就业力在学科类别上的差异讨论59
  • 7. 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就业力在家庭收入情况上的差异讨论59
  • 8. 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就业力在家庭类型上的差异讨论59-60
  • (三) 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就业力的关系60-61
  • 五、结论与建议61-69
  • (一) 简要结论61-62
  • (二) 建议62-69
  • 1. 高校教育和管理方面的建议62-65
  • 2. 大学生个体方面的建议65-69
  • 结束语69-70
  • 注释70-77
  • 参考文献77-84
  • 附录一84-86
  • 附录二86-88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88-89
  • 致谢89-9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卓高生;吴志敏;;大学生心理危机发生源考察及干预研究[J];理论月刊;2009年12期

2 黄晓梅;岩磊;孙英梅;;就业市场化引发的大学生心理误区[J];中国校医;2008年04期

3 张建;;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年10期

4 李彩兰;大学生心理卫生与成才略谈[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03期

5 从卫兵;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心理及思想教育探微[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6 汝秀梅;当代大学生心理重负成因初探[J];教书育人;2000年02期

7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年04期

8 胡菊华;关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教书育人;2001年24期

9 刘智;论网络时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10 贾德忠;试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西忠;;社会转型视阈中的就业基层导向——以大学生到村任职为视角[A];转型期的中国未来——中国未来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张宏志;;完善大学生就业机制的对策建议[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何静;武威;;完善大学生就业、创业机制的对策建议[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唐红兵;周章明;;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综述[A];2011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董燕;;浅谈大学生就业形势与政府对策[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蔡劲松;;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与思考[A];宜春市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郭宇刚;;大学生自主创业促进其就业的可行性分析[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8 ;第三节 大学生就业问题探讨[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9 刘娟;张佳欣;;北京地区大学生就业歧视研究[A];北京市第十三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论文选编[C];2006年

10 张玉霞;;试论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适[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心理咨询师大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实习记者 王尧;大学生就业:走出心理失衡的误区[N];中国社会报;2007年

2 阙明坤;大学生就业心理疏导须加强[N];中国教育报;2009年

3 蒋晔 卢大敏 崔彦玲;我市大学生就业:两头乐观、中间低迷[N];常州日报;2005年

4 联超;大学生就业关键要转变观念[N];大理日报(汉);2005年

5 记者 张孺海 通讯员 董艳;他们更让人牵挂[N];湖北日报;2005年

6 齐智杰 记者 薛婧;观念陈旧仍是大学生就业软肋[N];黑龙江日报;2005年

7 杨忠阳;大学生就业 观念正随需求变[N];经济日报;2005年

8 王东升;大学生就业率也应挤挤“水分”[N];联合日报;2005年

9 王东升;大学生就业:观念决定前途[N];联合日报;2005年

10 王艳 孙宜华;大学生就业天地更加宽广[N];连云港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胜国;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绩效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孙祥;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及引导策略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3 陈勇;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开发路径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4 邢繁辉;当代中国经济结构视域下大学生就业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5 刘春雷;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6 刘西忠;大学生村干部政策体系建构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7 薛利锋;我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郑朝静;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9 姜世健;关于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张军利;过度教育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丹;大学生“村官”出口管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2 郭娜;大学生就业问题中的政府责任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3 孙之光;政府扶持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0年

4 那佳;大学生就业中公共部门作为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0年

5 倪洪章;加强大学生廉洁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6 王U

本文编号:2893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2893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73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