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文凭社会的逻辑及其批判——透过文凭追逐及异化现象

发布时间:2021-01-05 12:37
  文凭的出现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选择,通过影响职业、收入、选拔和符号象征,在当下的社会流动和社会变迁中的作用依然举足轻重。与此同时,文凭"硬币"的反面同样需要警惕,已经引起整个社会的普遍担忧。鉴于此,我们应当辩证看待文凭制度的利弊,加大文凭的治理力度,完善文凭的制度安排,继续推动"文凭社会"向"学习社会"的转型。 

【文章来源】:教育学术月刊. 2020年03期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文凭社会的逻辑及其批判——透过文凭追逐及异化现象


2016年80后人群受教育水平与年收入状况关系示意图

示意图,教育水平,年收入,全日制


1992年美国全日制男性劳动者货币工作报酬示意图(平均数)[18]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人口的教育过度:水平、趋势与差异[J]. 刘金菊.  人口研究. 2014(05)
[2]文凭的花环与文化的荆棘——柯林斯《文凭社会:教育与阶层化的历史社会学》评价[J]. 李为民.  内蒙古教育. 2010(21)
[3]论知识经济社会的“文凭”价值[J]. 陈文心.  上海教育科研. 2009(02)
[4]学历的社会功能与历史形态初探[J]. 龚怡祖.  教育研究. 2002(02)
[5]教育与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关于中高级白领职业阶层的分析[J]. 刘精明.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1(02)
[6]大学文凭:并非明智的投资[J]. 布里吉德·麦克梅纳明.  中国青年研究. 1999(02)
[7]学历主义的社会效应探析[J]. 陈兴明.  教育评论. 1991(05)
[8]试论日本的学历主义——兼评我国“文凭热”的功罪[J]. 沈晓敏.  外国教育资料. 1989(05)

硕士论文
[1]文凭与社会资源交换的社会学分析[D]. 彭正文.上海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29586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29586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e19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