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后扶贫时代教育政策信息的质效焦虑与治理优化

发布时间:2021-01-06 18:23
  2020年作为教育脱贫的收官之年,教育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教育扶贫政策信息质效成为后扶贫时代的重要考量内容之一。政策信息作为教育政策运行的显性动态表象,其含义可以通过"量"、"质"、"效"三个结构层次来描述,即作为客观的"量"的"达成度"、作为主观的"质"的"公平性"、作为主客观相结合的"效"的"有效性"。教育扶贫政策信息的治理质效直接影响教育最薄弱区域和最贫困群体的受助权益,影响教育反贫困战略的实现与扶贫资源分配的公平公正。后扶贫时代,政策治理从脱贫绩效的高达成度转向受助人群的政策高认同度和满意度,教育扶贫政策传导中出现的精准性、真实性、迟滞性、认同性和交互性焦虑也会更加突出,从而影响教育扶贫政策目标的价值实现和脱贫返贫的治理风险。后扶贫时代需要转后扶贫为深治理,实现教育政策体系的"量"、"质""、效"多向度系统性考量,通过信息动员形成全民性的扶贫政策共识,提高政策工具综合使用的高质量,优化教育扶贫信息系统的解释力、对话力和沟通力,实现教育反贫困治理的高效能。 

【文章来源】:教育发展研究. 2020,40(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一、后扶贫时代教育政策信息的治理转向:从高达成到高质效
二、后扶贫时代教育扶贫政策信息治理的质效焦虑与审思
    (一)信息的精准性焦虑:如何将解释缺位的信息模糊转化为靶向施策
    (二)信息的真实性焦虑:如何将网络传播的信息渲染转化为理性认知
    (三)信息的工具性焦虑:如何将集中权威的信息指令转向方法多元
    (四)信息的认同性焦虑:如何将政策接受的信息排斥转向价值共生
    (五)信息的交互性焦虑:如何将资源输送的信息满灌转向双向沟通
三、“量”“质”“效”的共同成长:教育政策信息治理的多向度、系统性优化
    (一)转后扶贫为深治理,实现教育政策体系的“量”“质”“效”的多向度系统性考量
    (二)通过信息动员形成全民性的教育扶贫政策共识,提高政策工具综合使用的高质量
    (三)优化教育扶贫信息系统的解释力、对话力和沟通力,实现教育反贫困治理高效能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后精准扶贫时代的贫困治理——制度安排和路径选择[J]. 唐任伍,肖彦博,唐常.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1)
[2]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视域下贫困治理体系优化策略——2020年后中国减贫与发展前瞻探索系列研究之二[J]. 莫光辉,皮劭轩.  学习论坛. 2019(04)
[3]“后扶贫时代”的减贫治理:特征、困境与出路——基于山西省Q县Y乡的调研分析[J]. 向勇,孙迎联.  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2019(01)
[4]教育扶贫政策体系的政策研究[J]. 吴霓,王学男.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7(03)
[5]信息贫困形成的经济学机理[J]. 相丽玲,牛丽慧.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5(10)
[6]论人本信息观[J]. 肖峰.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本文编号:29610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29610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842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