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适应性量表(SACQ)的修订与应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大学新生适应性量表(SACQ)的修订与应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大学新生适应性是从高中进入大学的转折期适应。个体进入大学发生了社会角色、生活环境、脱离原有社会关系等全方位的变化,这一变化既为个体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同时也带来多方面的挑战。进入大学是青年期的重要发展转折点,这一转折期适应,既直接影响着个体当前的身心发展,又对其成年期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目前国内关于大学新生适应性的研究比较多,但所使用的测量工具并不统一,所得到的研究结果差异比较大,以致难以进行比较研究。因此,有必要寻求一种相对统一的测量大学新生适应性的工具,以便深化后续的研究。国外,Baker和Siryk(1999)修订的大学生适应性量表(SACQ)在大学新生心理咨询工作中应用广泛,并且经过检验,信效度都较高,但同时该量表存在许多不足,有待进一步修订。根据中西方教育背景的差异,有必要将SACQ修订成适合我国大学新生使用的适应性量表。 本研究将原量表翻译成中文版,采用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来分析中文版量表的试用情况,形成了包含60个项目五个维度的大学新生适应性量表(SACQ);然后用此量表测试了1075名大一新生,采用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最后得到包含36个项目五个维度的正式的大学新生适应性量表(SACQ),并检验了该量表的信效度;最后,本研究用修订量表探讨了当今大学新生适应性的特点。 本研究结果表明: (1)修订好的大学新生适应性量表(SACQ)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为测量大学新生适应性提供有效工具。根据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大学新生适应性可以分为五个维度:人际适应性、总体评价、个人情绪适应性、学习适应性、对大学的认可度。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大学新生适应性的模型拟合较好。 (2)总体来看,大学新生适应性普遍处于中上水平。各因素均值的大小顺序依次为:因素一(人际适应性)、因素五(对大学的认可度)、因素三(情绪生理适应性)、因素二(总体评价)、因素四(学习适应性) (3)大学新生总体适应性水平在男女性别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在个人情绪适应性因素上,男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在对大学的认可度因素上,女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这一结果部分支持研究假设。 (4)大学新生适应性在文理两个不同学科上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一结果不支持研究假设。 (5)总体上大学新生适应性水平在生源地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个人情绪适应性和对大学的认可度两个因素上,则存在着显著性差异;来自城市的新生的个人情绪适应性因子得分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的;来自农村的新生对大学认可度的得分高于来自城市的学生的;这一结果部分支持研究假设。
【关键词】:大学新生 适应性 SACQ 量表修订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1 引言11-13
- 2 文献综述13-27
- 2.1 适应性的概念13-21
- 2.2 大学新生适应性的相关研究21-24
- 2.3 大学生适应性量表(SACQ)的介绍24-27
- 3 问题提出27-35
- 3.1 问题的提出27-32
- 3.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32-35
- 4 大学新生适应性量表(SACQ)的修订35-49
- 4.1 大学新生适应性量表(SACQ)中文版的形成35-37
- 4.2 大学新生适应性量表(SACQ)中文版的试用37-49
- 5 大学新生适应性量表(SACQ)的测试分析49-61
- 5.1 被试49-50
- 5.2 材料50
- 5.3 统计工具50-51
- 5.4 结果与分析51-61
- 6 大学新生适应性量表(SACQ)的应用研究61-65
- 6.1 大学新生适应性的一般特点61-62
- 6.2 大学新生适应性的性别差异62
- 6.3 大学新生适应性的学科差异62-63
- 6.4 大学新生适应性的生源地差异63-65
- 7 讨论65-71
- 7.1 关于测量工具65-67
- 7.2 关于大学新生适应性的特点67-71
- 8 小结71-75
- 8.1 结论71-72
- 8.2 本研究的不足及其建议72-75
- 参考文献75-79
- 附录79-89
- 后记89-9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沙;从生命全程发展观论大学生入学适应[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2 教育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课题组 ,方晓义,沃建中,蔺秀云;《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年02期
3 王处辉,李娜;美国大学教育的状况及其启示——基于对在华美国留学生调查的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04期
4 聂衍刚;郑雪;万华;丁莉;;社会适应行为的结构与理论模型[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5 褚澄;关于高校新生生活适应能力的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年05期
6 马莹;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与神经生理特点及相关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年06期
7 于少萍;陶文静;;“90后”大一新生适应性及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0年01期
8 司秀玲;李宏翰;;大学新生角色适应问卷的编制[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9 贾晓波;心理适应的本质与机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10 张大均;张骞;;当代中国大学生适应性发展的特点[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彦平;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的编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卢谢峰;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的编制与标准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2 陈君;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社会支持及其关系的调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3 朱韶蓁;大学生适应性量表(CAS)的修订及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4 唐文清;大学生专业适应性量表编制及其应用[D];西南大学;2007年
5 王钢;大学生人际适应性量表编制及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6 董增云;大学生人格特征、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黄岩弟;大学新生依恋、情绪智力及学校适应的相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大学新生适应性量表(SACQ)的修订与应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94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319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