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知识网络的知识流动水平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11 14:21
社会性知识网络是当下虚拟世界的一种普遍性存在,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基本单元。知识的有效转移和持续流动是社会性知识网络成功运作的标志,而社会性知识网络的发展又影响着知识的交流与传播。首先,从社会化学习发展、知识共享与创造、群体智慧生成三个方面出发对本研究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证。通过对社会性知识网络、知识流动、知识流动水平的研究现状的梳理和总结,分析了社会性知识网络的知识流动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并提出了本研究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其次,分析了知识流动的过程以及影响因素,提出了社会性知识网络知识流动结构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知识流动水平分析框架,包括知识流动速度和知识流动广度两个维度。根据知识流动的过程要素构建了知识流动速度分析框架,知识流动速度(KFS)包括四个方面,知识传者速度(KTS)、知识吸收速度(KAS)、知识传播速度(KDS)、传递阻尼系数(C)。根据社会性知识网络特性构建了知识流动广度分析框架,知识流动广度包括知识主体广度和知识话题广度。并根据网络规模的不同提出计算知识流动速度的两种公式:当网络规模小于150时,传递阻尼系数对知识流动起促进作用,则知识流动速度[()]()+++=CK...
【文章来源】:江苏师范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10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研究思路图
图 3-1 知识流动过程Figure 3-1 Knowledge flow process知识流动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具体内容如下:1.知识传递阶段知识的传递阶段,是知识传者将需要传递的知识,通过一定的媒介与渠道,传递给知识受者的过程。因此,知识传递阶段可以说是知识流动的核心环节,如果知识无法顺利的传递出去,那么知识流动就难以继续进行下去。因此,知识传者的意愿和能力都会对知识受者产生影响。因此,在这一阶段,为了保障知识的传递效果,就必须要帮助知识传者对流动内容有一个清晰的了解,知识传者对于流动内容掌握的越好,知识的传递效果就越好,知识传递阶段就越顺利。2.知识吸收阶段知识的吸收阶段是知识流动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活动是知识受者对于接收到的知识加以吸收、总结、归纳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如果知识受者有
网络中包含的知识也就越丰富,知识的流动也更加频繁。自 Granovetter提出“弱关系的力量”以来,很多研究者都认为弱关系更有利于吸收新的观点和思想,在知识流动过程中具有更高的效率。而强关系则更有利于知识主体之间的深度交流开展。3.1.3 社会性知识网络的知识流动结构体系本研究认为知识流动是知识传者与知识受者之间通过互动来获取所需知识,并加以吸收与利用的过程。并且将社会性知识网络中的知识流动界定为:知识在知识主体(传者和受者)互动所形成的关系网络中流动和吸收的过程,即知识传者和知识受者利用社会性软件进行的知识的交流、传播或转移的过程。根据Garavelli 和 Vito Albino 等学者的研究成果,构建了基于社会性知识网络的知识流动结构体系,主要包括知识传递阶段、知识吸收阶段两个阶段,以及知识传者、知识受者、知识流动内容、知识流动媒介四个影响因素,见图 3-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知识转移的校本研修模式及效果研究[J]. 张薇,杨淑平,李涵,李旭. 电化教育研究. 2018(01)
[2]群组知识共享创新视角下教师研修模型的构建与实践[J]. 代毅,王冬青. 中国电化教育. 2017(06)
[3]基于社会网络的教师工作坊知识共享研究[J]. 张思,刘清堂,朱姣姣,王虹. 现代远距离教育. 2017(03)
[4]知识流动视角下社会化网络的知识协同作用研究[J]. 储节旺,吴川徽.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7(02)
[5]“互联网+”时代知识观的转变:从共建共享到众传共推[J]. 刘和海,李少鹏,王琪. 中国电化教育. 2016(12)
[6]泛在学习系统中知识流模型及其传播动力学机制研究[J]. 付道明. 电化教育研究. 2016(09)
[7]基于社会性知识网络的学习模型构建[J]. 段金菊,余胜泉.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6(04)
[8]基于网络化学习的教师知识转移实证研究[J]. 胡来林,杨刚.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6(04)
[9]社会化学习的研究视角及其演化趋势——基于开放知识社区的分析[J]. 段金菊,余胜泉,吴鹏飞. 远程教育杂志. 2016(03)
[10]教师在线实践社区(COP)中的知识转移研究[J]. 张敏霞. 开放学习研究. 2016(02)
硕士论文
[1]基于专利引用的知识流动比较研究[D]. 王媛丽.湖南大学 2012
[2]跨组织合作中知识流的速率与合作绩效研究[D]. 杨雷.西南财经大学 2011
[3]高等学校隐性知识管理:聚焦于教师的隐性知识转移[D]. 胡泽平.苏州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224703
【文章来源】:江苏师范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10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研究思路图
图 3-1 知识流动过程Figure 3-1 Knowledge flow process知识流动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具体内容如下:1.知识传递阶段知识的传递阶段,是知识传者将需要传递的知识,通过一定的媒介与渠道,传递给知识受者的过程。因此,知识传递阶段可以说是知识流动的核心环节,如果知识无法顺利的传递出去,那么知识流动就难以继续进行下去。因此,知识传者的意愿和能力都会对知识受者产生影响。因此,在这一阶段,为了保障知识的传递效果,就必须要帮助知识传者对流动内容有一个清晰的了解,知识传者对于流动内容掌握的越好,知识的传递效果就越好,知识传递阶段就越顺利。2.知识吸收阶段知识的吸收阶段是知识流动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活动是知识受者对于接收到的知识加以吸收、总结、归纳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如果知识受者有
网络中包含的知识也就越丰富,知识的流动也更加频繁。自 Granovetter提出“弱关系的力量”以来,很多研究者都认为弱关系更有利于吸收新的观点和思想,在知识流动过程中具有更高的效率。而强关系则更有利于知识主体之间的深度交流开展。3.1.3 社会性知识网络的知识流动结构体系本研究认为知识流动是知识传者与知识受者之间通过互动来获取所需知识,并加以吸收与利用的过程。并且将社会性知识网络中的知识流动界定为:知识在知识主体(传者和受者)互动所形成的关系网络中流动和吸收的过程,即知识传者和知识受者利用社会性软件进行的知识的交流、传播或转移的过程。根据Garavelli 和 Vito Albino 等学者的研究成果,构建了基于社会性知识网络的知识流动结构体系,主要包括知识传递阶段、知识吸收阶段两个阶段,以及知识传者、知识受者、知识流动内容、知识流动媒介四个影响因素,见图 3-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知识转移的校本研修模式及效果研究[J]. 张薇,杨淑平,李涵,李旭. 电化教育研究. 2018(01)
[2]群组知识共享创新视角下教师研修模型的构建与实践[J]. 代毅,王冬青. 中国电化教育. 2017(06)
[3]基于社会网络的教师工作坊知识共享研究[J]. 张思,刘清堂,朱姣姣,王虹. 现代远距离教育. 2017(03)
[4]知识流动视角下社会化网络的知识协同作用研究[J]. 储节旺,吴川徽.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7(02)
[5]“互联网+”时代知识观的转变:从共建共享到众传共推[J]. 刘和海,李少鹏,王琪. 中国电化教育. 2016(12)
[6]泛在学习系统中知识流模型及其传播动力学机制研究[J]. 付道明. 电化教育研究. 2016(09)
[7]基于社会性知识网络的学习模型构建[J]. 段金菊,余胜泉.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6(04)
[8]基于网络化学习的教师知识转移实证研究[J]. 胡来林,杨刚.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6(04)
[9]社会化学习的研究视角及其演化趋势——基于开放知识社区的分析[J]. 段金菊,余胜泉,吴鹏飞. 远程教育杂志. 2016(03)
[10]教师在线实践社区(COP)中的知识转移研究[J]. 张敏霞. 开放学习研究. 2016(02)
硕士论文
[1]基于专利引用的知识流动比较研究[D]. 王媛丽.湖南大学 2012
[2]跨组织合作中知识流的速率与合作绩效研究[D]. 杨雷.西南财经大学 2011
[3]高等学校隐性知识管理:聚焦于教师的隐性知识转移[D]. 胡泽平.苏州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2247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322470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