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大学新生自我同一性与学校适应性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30 03:09

  本文关键词:大学新生自我同一性与学校适应性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刚入大学的青少年不仅需要适应大学这个新的生活学习环境,而且还需要继续完成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和确立。适应学校环境和发展自我同一性将成为该阶段的主要任务。自我同一性发展状况较好的个体所面临的同一性危机将会较低,对学校各方面的适应性发展较好,自我同一性发展状况较差的个体将会体验到更多的发展危机,学校的适应性也将较差。 本研究采用《自我同一性地位量表》、《青少年同一性危机量表》和《大学新生适应性量表》对496名刚进入大学3、4个月的新生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大学新生的自我同一性和学校适应性的分布情况均呈现不均衡的状态;对不同维度上的同一性地位分布情况进行卡方检验表明,不同专业的学生、城镇与农村学生均在自我同一性地位上的分布状态存在差异;对大学新生学校适应性得分情况进行方差分析发现,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学校各方面的适应性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对自我同一性危机与学校适应性的相关研究表明,个体所体验到的发展危机水平越高,则学校适应性水平将越低;通过对大学新生自我同一性与学校适应性的回归分析发现,“现在的自我投入”、“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对学校适应性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学校适应性的四个维度对自我同一性地位的三个维度也有不同程度的预测作用,自我同一性地位三个维度上的得分越高,那么学校适应性将会越好,反之亦然。 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所采用研究方法单一,仅仅采用了问卷测量这一种方式。研究方法需要进一步改善和多样化,可采用个案访谈法和档案调查法等多种方式对该问题进行详尽的研究。同时,需要进一步增多两者与其他变量的研究,例如家庭关系等,这些将是下一步努力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大一新生 自我同一性地位 自我同一性危机 学校适应性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1 前言9-10
  • 2 文献综述10-25
  • 2.1 自我同一性概述10-17
  • 2.1.1 自我同一性的理论研究现状10-11
  • 2.1.2 自我同一性的相关概念11-15
  • 2.1.3 国内、外针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研究现状15-17
  • 2.2 关于适应性的研究17-21
  • 2.2.1 适应性的理论研究现状17-18
  • 2.2.2 大学生适应性的研究现状18-21
  • 2.2.3 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的相关研究21
  • 2.3 关于自我同一性发展与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21-25
  • 2.3.1 国内学者关于自我同一性发展与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21-23
  • 2.3.2 国外学者关于自我同一性发展与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23-25
  • 3 研究设计25-29
  • 3.1 研究方法25
  • 3.2 研究对象25-26
  • 3.3 研究工具26-28
  • 3.3.1 《自我同一性地位测试量表》26-27
  • 3.3.2 《青少年同一性危机量表》27
  • 3.3.3 《大学新生学校适应量表》27-28
  • 3.4 研究程序28-29
  • 4 数据统计结果29-56
  • 4.1 大学新生自我同一性地位分布情况29-33
  • 4.1.1 自我同一性地位在性别变量上的分布情况29-30
  • 4.1.2 自我同一性地位在专业上的分布情况30-31
  • 4.1.3 自我同一性地位在是否是独生子女上的分布状况31-32
  • 4.1.4 大学新生自我同一性在生源地上的分布情况32-33
  • 4.1.5 沿海与内地大一新生自我同一性地位的差异检验33
  • 4.2 大学新生自我同一性危机的分析研究33-37
  • 4.2.1 大学新生自我同一性危机的分布情况33-34
  • 4.2.2 不同性别大一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危机特点34
  • 4.2.3 不同专业大一新生的自我同一性危机特点34-35
  • 4.2.4 学生是否独生子女自我同一性危机的特点35-36
  • 4.2.5 大一新生自我同一性危机总分与各危机层面得分在生源地上的差异研究36
  • 4.2.6 大一新生自我同一性危机总分与各危机层面得分在地域上的差异研究36-37
  • 4.3 自我同一性地位量表与自我同一性危机量表的相关研究37-39
  • 4.3.1 同一性不同地位类型上同一性危机的各项得分差异研究37-38
  • 4.3.2 同一性地位问卷三个维度得分与同一性危机各层面得分的相关分析38-39
  • 4.4 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特点分析39-43
  • 4.4.1 大学新生整体学校适应情况39-40
  • 4.4.2 大学新生学校适应性在性别上的差异比较40
  • 4.4.3 专业不同的大学新生学校适应性差异研究40-41
  • 4.4.4 大一新生学校适应性在是否是独生子女上的差异研究41-42
  • 4.4.5 大一新生学校适应性在不同生源地上的差异研究42
  • 4.4.6 大学新生学校适应性在地域上的差异研究42-43
  • 4.5 大学新生自我同一性与学校适应性的关系分析43-56
  • 4.5.1 大学新生自我同一性地位各维度得分与学校适应性的相关分析43-45
  • 4.5.2 大学新生自我同一性危机与学校适应性的相关分析45-47
  • 4.5.3 不同同一性地位学校适应水平事后比较47-48
  • 4.5.4 自我同一性地位各维度与学校适应性的回归分析和路径分析48-49
  • 4.5.5 大学新生学校适应性对自我同一性地位的回归、路径分析49-52
  • 4.5.6 同一性危机对学校适应性预测的逐步多元回归分析52-56
  • 5 讨论分析56-72
  • 5.1 大学新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状况探讨56-59
  • 5.2 大学新生自我同一性各种差异比较分析59-65
  • 5.2.1 大学新生自我同一性地位分布在性别上的差异59-60
  • 5.2.2 大学新生自我同一性发展在专业上的特点与差异60-62
  • 5.2.3 大学新生自我同一性发展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特点与差异62-63
  • 5.2.4 大学新生自我同一性发展在生源地上的特点与差异63-65
  • 5.2.5 大学新生自我同一性发展在地域上的特点与差异65
  • 5.3 大学新生在同一性地位问卷、同一性危机问卷上各因子得分的相关分析65-67
  • 5.4 大学新生学校适应性特点分析67-68
  • 5.5 大学新生学校适应性各方面的差异研究68-70
  • 5.5.1 大学新生学校适应性在性别方面的差异分析68-69
  • 5.5.2 大学新生学校适应性在专业方面的差异分析69
  • 5.5.3 大学新生学校适应性在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上的差异研究69-70
  • 5.5.4 大学新生学校适应性在地域上的差异研究70
  • 5.6 自我同一性与大学新生学校适应性的关系研究分析70-72
  • 6 结论72-73
  • 参考文献73-77
  • 附录77-83
  • 致谢8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庆;陈英;;大学新生自我同一性及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年04期

2 徐爱华;;关注大学新生适应障碍[J];大众心理学;2005年02期

3 赵莉莉;肖丽娟;;大学新生适应研究综述[J];林区教学;2011年08期

4 陈继龙;;扔掉本本,甩掉男友——致大一新生[J];新东方英语(大学版);2011年09期

5 余建林;;大学新生不适应心理的主要表现及应对策略探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9期

6 李远贵;;浅谈大学新生的心理矛盾与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1996年03期

7 张春艳;;大学新生心理问题现状及应对措施[J];林区教学;2011年09期

8 吕叙杰;;浅析影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年10期

9 魏学飞;;大学新生的心理困惑及其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02期

10 张莉;;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探析及教育对策[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悦;柯本忠;;大学新生的挫折心理分析和应对策略[A];2011年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年会暨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2 肖海雁;;雁北师院大学新生SCL-90量表测查结果的比较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全国第七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暨专业委员会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1年

3 姚彩琴;;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性教育探析[A];2009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赵会春;;大学新生常见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及相应教育策略[A];2011年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年会暨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5 魏军妹;王秀娜;;多维IRT模型在大学新生适应性数据中的探索性应用[A];全国教育与心理统计与测量学术年会暨第八届海峡两岸心理与教育测验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6 李晓波;詹丽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7 张继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经验刍议[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年

8 张柏华;;大学新生中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人格和心理状况比较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9 徐银儿;陈毓麒;;140例大学新生症状自评量表调查结果分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10 熊玉华;杨全芝;任慧玲;潘艳;;农村与城镇生源大学新生结核菌易感性初探[A];2007年中国防痨协会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玉保 吴铎思;大学新生忧虑症不可小视[N];工人日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王君;引导大学新生树立正确消费观[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5年

3 通讯员 杨海明;“请客风”侵袭大学新生[N];宁夏日报;2004年

4 实习生 门君诚 记者 肖持刚;大学新生消费攀比让人忧[N];西安日报;2003年

5 张道生;培养大学新生品格 浙江教授赠道德书[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6 长春工业大学校长 张德江 江南大学太湖学院 阙明坤;大学新生如何作好自我规划[N];中国教育报;2008年

7 王怀民 本报记者 吴采平;六成多大学新生倾向“月月有余”的消费方式[N];中国消费者报;2008年

8 记者 徐光明;江西投亿元资助贫困大学新生[N];中国教育报;2009年

9 邱浩 周龙;桂林贫困大学新生获资助[N];农民日报;2009年

10 记者 程歆;2009年大学新生代表座谈会召开[N];福州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永康;大学生角色认同实证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2 万增奎;道德同一性的心理发展与建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 王树青;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个体因素与家庭因素[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梁晓燕;网络社会支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董美英;教育机会均等视阈下重点高校大学生来源的历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徐改;成功职业女性的生涯发展与性别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沈亚生;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人格自我与个体性[D];吉林大学;2004年

8 李义天;当代美德伦理学研究:关于伦理多样性的论证与辩护[D];清华大学;2006年

9 江楠楠;大学生同一性发展特点和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周婧;社会上的心理咨询服务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文华;当代大学新生适应不良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 杨宇;大学新生自我同一性与学校适应性的关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3 张春江;大学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4 佘丹丹;大学新生适应性调查及适应不良群体的干预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5 尤小红;理工科大学新生人际关系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何爽;大学新生分离—个体化与家庭亲密度、学校适应的关系[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时艳阳;社交自我效能感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黄晓莉;非英语专业大学新生词汇学习策略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9 司秀玲;大学新生的角色适应与心理健康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10 陈君;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社会支持及其关系的调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关键词:大学新生自我同一性与学校适应性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61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3361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f0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