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中国(内地)教学设计研究30年:关键学者分析

发布时间:2017-04-30 06:06

  本文关键词:中国(内地)教学设计研究30年:关键学者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我国,教学设计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历近30年的发展,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也培育了大量的教学设计研究学者。学者是一门学科的灵魂。表面上看,一门学科是由系列抽象的概念、规律、原理和方法构成的基本结构,但实际上,这些“公共知识”的生产者是系列具体的学者,特别是关键学者及其学术共同体。学科的发展与关键学者息息相关。一门学科的关键学者影响该学科的发展水平,决定其发展现状和走势。透过该学科的关键学者相关特征变量分析,即可推演该学科的发展面貌。 本研究以中国(内地)教学设计学者为切入点。在主体间性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引文规范理论、文献信息相关定律等理论基础上,以学者发表在37本学术期刊上的教学设计文献的外部特征为研究对象,结合发文数、总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频次等传统计量学指标以及h指数、g指数、AR指数等创新计量学指标遴选“关键学者”,以同行评议的方式遴选影响我国教学设计研究的西方学者,结合普赖斯核心作者分布规律和w指数遴选核心学者;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如Excel、UCNET和Pajek等应用软件对关键学者进行基于量化的质性分析,分析包括从关键学者的地域、单位、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社会网络和研究主题等方面揭示关键学者的群体研究特征,从核心学者的基本信息、h指数对比、研究持续性、研究特色等方面揭示“突出”个体的研究特征;以关键学者的研究特征分析为依据,概述中国(内地)近30年来由学者研究而反应在学科建设方面、研究内容方面、研究方法方面的研究现状和在本体论研究方面、理论基础研究方面、应用研究方面、其它方面的研究焦点,并对其进行反思和总结,最后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思考。本研究最终落脚点是勾勒中国(内地)近30年来教学设计学科的发展脉络、把握现状、分析问题和寻求对策,为教学设计学科的顺利发展提供一种理论和实践的参照。 全文共分成7章。 第一章引言在阐述研究背景基础上提出本文研究的问题、方法和意义。 第二章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通过文献研究法对目前国内外教学设计研究领域的关键学者研究现状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并且提出主体间性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引文规范理论、文献信息相关定律等作为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概念与框架结合本文研究主题,阐述了“教学设计”、“关键学者”、“同行评议制”、“文献计量法”、“社会网络分析”的具体定义和内涵,并设计本文的具体研究框架。 第四章方法与结果:关键学者的遴选详细设计遴选对我国教学设计研究产生一定影响力的关键学者和影响我国教学设计研究的西方学者的思路与方法,并呈现操作的过程与结果。 第五章群体与个体:关键学者的研究特征分析从“群体”的角度对关键学者的地域、单位、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社会网络和研究主题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以期得出关键学者的群体研究特征;从“个体”的角度对9位核心学者的基本信息、h指数对比、研究持续性和研究特色等方面进行细致分析,以期得出“突出个体”的研究特征。 第六章现状与反思:关键学者视角下的中国教学设计研究以关键学者的研究特征分析为依据,概述中国(内地)近30年来由学者研究而反应在学科建设方面、研究内容方面、研究方法方面的研究现状和在本体论研究方面、理论基础研究方面、应用研究方面、其它方面的研究焦点,并对其进行反思和总结,最后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思考 第七章结语总结概括了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创新点和研究需改善之处。
【关键词】:教学设计 教学系统设计 关键学者 总结与反思 文献计量学 社会网络分析 内容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424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7
  • 目录7-9
  • 第1章 引言9-13
  • 1.1 研究背景9-10
  • 1.2 研究问题10
  • 1.3 研究方法10-11
  • 1.4 研究意义11-13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13-19
  • 2.1 文献综述13-16
  • 2.1.1 国外研究现状13-14
  • 2.1.2 国内研究现状14-16
  • 2.2 理论基础16-19
  • 2.2.1 社会网络理论16
  • 2.2.2 引文规范理论16-17
  • 2.2.3 文献信息相关定律17-19
  • 第3章 核心概念与研究框架19-26
  • 3.1 核心概念19-24
  • 3.1.1 “教学设计”19
  • 3.1.2 “关键学者”19
  • 3.1.3 同行评议制19-20
  • 3.1.4 文献计量20-23
  • 3.1.5 社会网络分析23-24
  • 3.2 研究框架24-26
  • 第4章 关键学者的遴选方法与结果26-34
  • 4.1 关键学者的遴选26-32
  • 4.1.1 方法设计26
  • 4.1.2 遴选结果26-32
  • 4.2 西方学者的遴选32-34
  • 4.2.1 方法设计32
  • 4.2.2 遴选结果32-34
  • 第5章 关键学者的研究特征分析34-53
  • 5.1 关键学者群分析34-47
  • 5.1.1 基本信息分析34-36
  • (一) 地域分布34-35
  • (二) 单位分布35
  • (三) 年龄分布35-36
  • (四) 性别分布36
  • 5.1.2 社会网络分析36-39
  • (一) 选取样本和建立矩阵数列37
  • (二) 样本数据分析37-39
  • (三) 社群图分析39
  • 5.1.3 研究主题分析39-47
  • (一) 期刊分布分析39-40
  • (二) 研究主题分类40-42
  • (三) 研究主题分析42-44
  • (四) 研究主题流变44-47
  • 5.2 关键学者个体分析47-53
  • 5.2.1 选定核心学者47-48
  • 5.2.2 基本信息分析48-49
  • 5.2.3 h指数对比分析49
  • 5.2.4 研究持续性分析49-50
  • 5.2.5 研究特色分析50-53
  • 第6章 关键学者视角下的中国教学设计研究53-68
  • 6.1 研究现状与焦点53-61
  • 6.1.1 研究现状53-59
  • (一) 学科建设方面53-56
  • (二) 研究内容方面56-58
  • (三) 研究方法方面58-59
  • 6.1.2 研究焦点59-61
  • (一) 本体论研究方面59
  • (二) 理论基础研究方面59-60
  • (三) 应用研究方面60-61
  • (四) 其它方面61
  • 6.2 问题与对策61-68
  • 6.2.1 问题反思61-63
  • 6.2.2 对策思考63-68
  • (一) 学科建设方面63-64
  • (二) 研究内容方面64-66
  • (三) 研究方法方面66-68
  • 第7章 结语68-70
  • (一) 主要结论68
  • (二) 创新点68-69
  • (三) 研究展望69-70
  • 参考文献70-75
  • 致谢75-79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7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丹;;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设计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8年11期

2 孔惠洁;走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误区[J];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06期

3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J];中国教师;2005年02期

4 张晓燕;;浅谈教育技术在教学应用中面临的挑战[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09年05期

5 周秉勋;;回顾·展望·观念改变[J];外语电化教学;1989年01期

6 李康;对引入国外教育技术观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1995年04期

7 李云龙;教育现代化与教育技术[J];现代远距离教育;1998年01期

8 刘梓红;论教育技术的发展──教育技术概念的变迁[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9 耿超;职技高师教育技术发展中应注意解决的几个问题[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0年05期

10 张秀梅 ,杨改学;技术、教育技术与远程教育[J];中国远程教育;200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全义;;再论教育技术跨世纪发展战略思考[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2 张宏图;;关于教育技术的哲学思考[A];教育技术应用与整合研究论文[C];2005年

3 张宏图;;关于教育技术的哲学思考[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谢百治;;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发展研究的基础与起步——评中国电教协会2002年年会获奖论文及教学设计方案[A];中国电化教育协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王建中;王应辉;;现代教育技术与大学物理实验[A];湖北省物理学会、武汉物理学会成立70周年庆典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高校论文优秀奖名单[A];中国电化教育协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发展研究》实施方案[A];中国电化教育协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杨成岩;;高校教育技术发展制约因素剖析及对策[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荣建梅;;巧用现代教育技术 优化物理课堂教学[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保俊;;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设计理论初探[A];农业教育与农村改革发展——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余冠仕;教育技术,兴奋点在哪里?[N];中国教育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余冠仕;教育技术:在信息化进程中寻求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4年

3 王爱胜;追寻曾经的足迹 向着未来进发[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7年

4 实习生安转红;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市场三维推动[N];科技日报;2002年

5 路平丽;“教育技术产业化应用创新平台”启动[N];中华新闻报;2007年

6 湖南师范大学 彭绍东;AECT教育技术新定义的解读与启示[N];中国教育报;2004年

7 ;直面变革中的教育软件市场[N];科技日报;2002年

8 本版编辑 游泽清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 沈书生;实效:需要有多少环节来保证?[N];中国教育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余冠仕整理;“混合”:通向未来之路[N];中国教育报;2004年

10 四川省开江县电化教育馆 向勇;抛开弯路向坦途[N];中国教育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可云;教育技术实验研究方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郝兆杰;以人为本的教育技术价值取向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3 聂竹明;从共享到共生的e-Learning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4 左明章;论教育技术的发展价值[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伍正翔;批判与超越[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张立新;美国教育技术发展史研究[D];河北大学;2002年

7 张学波;媒体素养教育的课程发展取向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张一春;高校教师ET能力发展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9 梁林梅;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绩效技术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吴颖;音乐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涛;项目管理在我国教育技术领域应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2 冯文成;甘肃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技术应用现状调查与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刘爽;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课程体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晓娟;生命哲学视野中的教育技术[D];吉林大学;2009年

5 高晶;基于Moodle平台的课程设计与开发[D];吉林大学;2010年

6 杨靖;中等职业教育中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7 魏丹丹;教育技术资源观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8 朱震;基于教育技术的电子政务系统设计与开发[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9 申恩林;教育技术对中小学教学改革支持的实践探索[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10 陈燕;网络教学在教师继续教育中的应用——教育技术网站的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内地)教学设计研究30年:关键学者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63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3363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fe1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