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社会网络视角下教育虚拟社区交往效果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30 07:00

  本文关键词:社会网络视角下教育虚拟社区交往效果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当前社会正处在一个伟大的转型期,以互联网技术应用为背景的信息化逐渐的融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中,,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被广泛运用,它为知识与文化的传播开创了新的途径,也引起了教育思想、内容和方式的重大变革,人们尝试在网络中开展新型的教学,把网络教育和社区学习结合在一起的教育虚拟社区教学方式越来越引起学者们的关注。教育虚拟社区主要依靠“人气”才能得以发展,最终完成符合课程目标要求的教学和学习,而有“人气”就肯定有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存在。而交往就会形成人际关系,那么人在整个网络人际关系中的重要度,所处的位置和对网络所起的作用等都有待研究。而对于这种关系网络的研究,笔者认为社会学中社会网络的研究方法可以与虚拟社区的研究结合起来。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从社会网络的视角来研究教育虚拟社区交往效果,以课程《学习科学与技术》的教育虚拟社区中的交互性学习和实践活动过程为研究实例,运用社会学、社会网络等相关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对教育虚拟社区交往效果进行社会网络研究。 本文首先总结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目前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通过对教育虚拟社区交往内涵进行解析,我们揭示了教育虚拟社区交往的涵义及特点,然后介绍了社会网络理论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及分析工具,从中找到社会网络和教育虚拟社区的契合点,从整体网络结构、网络中的小群体和网络中的个体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再以08级教育技术本科2010年下半学期的课程《学习科学与技术》虚拟社区中帖子交互情况为研究案例和数据来源,运用SNA软件对教育虚拟社区交往的关系数据进行社会网络分析,选择其中的网络结构的密度、中心性、凝聚子群、角色对等等参数对网络中成员的参与性特征进行分析,揭示了整体网络、网络中小团体和个人的交往效果。从而针对分析结果,运用社会网络理论中的“异质性”理论和“结构角色”理论探讨教育虚拟社区交往效果的提升策略。最后论文对该研究进行了本研究的总结与展望。
【关键词】:社会网络 社会网络分析 教育虚拟社区 交往 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434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6
  • 目录6-8
  • 图目录8-9
  • 表目录9-10
  • 第一章 绪论10-16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选题的意义10-11
  • 一、研究背景10-11
  • 二、选题的意义11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11-13
  • 一、研究思路11-12
  • 二、研究方法12-13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13-16
  • 一、国外研究综述13-14
  • 二、国内研究综述14-16
  • 第二章 教育虚拟社区交往概述16-27
  • 第一节 教育虚拟社区交往解析16-19
  • 一、教育虚拟社区的概念16-18
  • 二、教育虚拟社区交往的涵义解析18-19
  • 三、教育虚拟社区交往的价值19
  • 第二节 国内教育虚拟社区交往的发展现状19-27
  • 一、教育虚拟社区交往的理论发展20-23
  • 二、教育虚拟社区交往的技术平台发展23-25
  • 三、教育虚拟社区交往现存在的问题25-27
  • 第三章 社会网络理论和分析方法27-38
  • 第一节 社会网络理论概说27-32
  • 一、异质性理论27-28
  • 二、结构角色理论28-29
  • 三、图论29-30
  • 四、平衡论30-31
  • 五、社会比较理论31-32
  • 第二节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及工具简介32-34
  • 一、SNA32-33
  • 二、社会网络分析工具33-34
  • 第三节 社会网络理论和教育虚拟社区交往的契合点34-38
  • 一、平衡论与教育虚拟社区交往的整体网络结构35
  • 二、社会比较理论与教育虚拟社区交往的网络内部群体35-36
  • 三、结构角色理论与教育虚拟社区交往的个体网络位置和角色36-37
  • 四、小结37-38
  • 第四章 社会网络视角下教育虚拟社区交往效果分析38-58
  • 第一节 研究数据的收集和整理38-46
  • 一、研究案例的选择38-39
  • 二、数据的收集和统计39-41
  • 三、数据的整理41-46
  • 第二节 教育虚拟社区交往效果的社会网络分析46-57
  • 一、整体网络分析46-48
  • 二、网络中的子群分析48-52
  • 三、个体的角色分析52-57
  • 第三节 研究小结57-58
  • 第五章 社会网络视角下教育虚拟社区交往效果提升策略58-63
  • 第一节 运用社会网络中“异质性理论”提高教育虚拟社区交往效果58-60
  • 一、充分发挥弱联结优势,减少教育虚拟社区中冗余关系58-59
  • 二、充分利用结构洞优势,完善教育虚拟社区网络结构模式59-60
  • 第二节 运用社会网络中“结构角色理论”优化教育虚拟社区交往效果60-62
  • 一、适当提高结构凝聚力,增强教育虚拟社区凝聚力的积极影响60-61
  • 二、充分利用角色对等的优势,促进教育虚拟社区交往持续发展61-62
  • 第三节 小结62-63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63-65
  • 第一节 研究结论63
  • 第二节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63-65
  • 一、研究创新点63
  • 二、研究的局限性63-64
  • 三、研究展望64-65
  • 参考文献65-68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68-69
  • 致谢6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艾伦·泰特,陈垄;开放和远程教育中学生学习支持之理念与模式[J];中国远程教育;2003年15期

2 陈丽;网络异步交互环境中学生间社会性交互的质量——远程教师培训在线讨论的案例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4年13期

3 刘英杰;杨雪;马捷;;远程学习的情感与认知交互层次塔模型的构建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8年06期

4 胡凡刚;简论教育虚拟社区[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09期

5 胡勇;王陆;;异步网络协作学习中知识建构的内容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11期

6 陈向东;方群;唐辉云;;Blog虚拟学习社区的社会网络研究——以“东行记”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08年01期

7 曾明彬;周超文;;社会网络理论在技术传播研究中的应用[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8 陈青芳,蒋超,晏笳;网络聊天室中的人际沟通状况[J];青年研究;2001年05期

9 欧力同;交往理论的演变:从近代到当代[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5年04期

10 白淑英,何明升;BBS互动的结构与过程[J];社会学研究;2003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丁国栋;网络课程中操作交互的研究与设计[D];吉林大学;2006年

2 胡勇;网络学习共同体中的师生交互行为个案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3 张浩;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Blog社区发现[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4 杨丽可;传播效果视角下的虚拟社区凝聚力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5 姚明;教师虚拟学习社区交往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6 张海燕;虚拟社区群体凝聚力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社会网络视角下教育虚拟社区交往效果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64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3364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30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