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班通”在高中数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1-10-29 01:17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全球各行各业进行自我革命与创新,也逐步渗透进了教育的全过程,为教育带来了全新的理念与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合理的融合也成为当今教育需要解决的最迫切问题。在此背景下,“班班通”应运而生。“班班通”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产物,它融合了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电子白板技术等多种现代技术。使用“班班通”系统教学有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它把教师从单调的粉笔加黑板的形式下解放出来,提高了课堂效率,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多元化;使抽象、陌生的知识形象化、直观化;极大地扩展了知识、信息共享的渠道,使知识的传播更加有效快捷,这些优势极大改善了教学的效果。同时,在使用过程中,也发现了使用“班班通”进行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过于依赖“班班通”而忽略传统教学方式;过于重视技术而忽视教育的基本规律;部分教学功能(如网络学习)得不到充分利用等问题。作者将任教的两个班作为对照班,在每个班各选取50名学习成绩具有对比性的学生作为样本开展使用“班班通”系统进行教学的研究,其中一个班(A班)使用“班班通”系统进行教学,另一个班(B班)使用常规模式进行教学。在研...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2.1威科姆H9602教学主机??2.电子白板及短焦投影机
???一章的教学起到了促进作用,正确的使用“班班通”,让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效提高。??A、B两班两组样本成绩分布如图3.1所示。??16^— ̄n?^??■?—??{MBm??U?120?110?100?90?80?70?60?50??图3.1?A、B两班成绩分布??从A、B两班的成绩分布来看,A班获得高分的样本更多,得到120分的有??9人,得到110分的有16人,远高于B班的4人和7人,可以得出结论,“班班??通”环境下的教学对成绩较好的学生的成绩提升作用较大。??同时,也可以看到,A班的最低分为50分,B班的最低分为60分。由于样??...本较少,可能有偶然因素的影响,不足以说明“班班通”对成绩较差学生的成绩??提升起起到反作用。但通过70分及以下学生人数的比较,也可以说明,“班班通”??环境下的教学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起到的提升作用并不大。??通过计算,A班样本总成绩的方差为238.20,?B班样本总成绩方差为188.775;??同样说明,“班班通”环境下教学对于基础较差学生的促进作用还有待商榷,甚至??有可能导致班级学习成绩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
第1题?第2题?第3题??图3.2第1-3题答题情况比较??第1?一3题A、B两班学生样本答题情况如图3.2所示。通过对第1一3题A、??B两个班的学生答题正确率的比较,我们发现,在着重考察学生对概念理解水平??的1?一3题的解答中,A班答题正确率明显优于B班,这说明,“班班通”系统化??繁为简、化静为动的优势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概念。??(2)数学计算能力??第4一6题A、B两班学生样本答题情况如图3.3所示。通过对第4一6题A、??B两个班的学生答题正确率的比较,我们发现,在着重考察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4一6题的解答中,B班答题正确率明显高于A班,这说明,“班班通”系统在使??用的过程中,并不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通过分析,我认为主要是在运用“班班通”教学的过程中,还不能很好地把??握教学的节奏,很多时候节奏过快,对解答题目的过程演示不够,学生的练习也??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教育信息化是教育融合的艺术——北京市石景山区教育信息化发展展望[J]. 施为民.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7(05)
[2]杨宗凯:大数据驱动教育变革与创新[J]. 杨宗凯. 苏州教育信息化. 2017(02)
[3]“班班通”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运用[J]. 高海娣. 考试周刊. 2016(45)
[4]论邓小平计算机文化普及教育思想的影响与意义[J]. 李里程,何向阳,李勇帆. 发明与创新(教育信息化). 2014(10)
[5]中、美、新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比较研究[J]. 朱莎,张屹,杨浩,吴砥. 开放教育研究. 2014(02)
[6]日本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概览及其启示[J]. 魏先龙,王运武. 中国电化教育. 2013(09)
[7]高中数学教学中函数的设计思路及其教学分析[J]. 王庆和. 考试周刊. 2013(62)
[8]浅析在高中教学中班班通应用出现的问题和对策——以郑州市实施班班通工程为例[J]. 闫机超. 教学仪器与实验. 2013(04)
[9]追求本质简单自然的数学教学——“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教学设计与思考[J]. 张红梅. 上海中学数学. 2012(12)
[10]班班通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J]. 苏燕. 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2012(09)
博士论文
[1]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水平测评与发展预测研究[D]. 周平红.华中师范大学 2012
[2]高中数学新课程实验教科书使用调查研究[D]. 杨慧娟.西南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互联网+”时代教学方式的变革[D]. 张有文.山东师范大学 2017
[2]信息化环境中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D]. 罗海燕.华中师范大学 2017
[3]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辅助高中数学教学的研究[D]. 轩珊珊.东北师范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463683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2.1威科姆H9602教学主机??2.电子白板及短焦投影机
???一章的教学起到了促进作用,正确的使用“班班通”,让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效提高。??A、B两班两组样本成绩分布如图3.1所示。??16^— ̄n?^??■?—??{MBm??U?120?110?100?90?80?70?60?50??图3.1?A、B两班成绩分布??从A、B两班的成绩分布来看,A班获得高分的样本更多,得到120分的有??9人,得到110分的有16人,远高于B班的4人和7人,可以得出结论,“班班??通”环境下的教学对成绩较好的学生的成绩提升作用较大。??同时,也可以看到,A班的最低分为50分,B班的最低分为60分。由于样??...本较少,可能有偶然因素的影响,不足以说明“班班通”对成绩较差学生的成绩??提升起起到反作用。但通过70分及以下学生人数的比较,也可以说明,“班班通”??环境下的教学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起到的提升作用并不大。??通过计算,A班样本总成绩的方差为238.20,?B班样本总成绩方差为188.775;??同样说明,“班班通”环境下教学对于基础较差学生的促进作用还有待商榷,甚至??有可能导致班级学习成绩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
第1题?第2题?第3题??图3.2第1-3题答题情况比较??第1?一3题A、B两班学生样本答题情况如图3.2所示。通过对第1一3题A、??B两个班的学生答题正确率的比较,我们发现,在着重考察学生对概念理解水平??的1?一3题的解答中,A班答题正确率明显优于B班,这说明,“班班通”系统化??繁为简、化静为动的优势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概念。??(2)数学计算能力??第4一6题A、B两班学生样本答题情况如图3.3所示。通过对第4一6题A、??B两个班的学生答题正确率的比较,我们发现,在着重考察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4一6题的解答中,B班答题正确率明显高于A班,这说明,“班班通”系统在使??用的过程中,并不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通过分析,我认为主要是在运用“班班通”教学的过程中,还不能很好地把??握教学的节奏,很多时候节奏过快,对解答题目的过程演示不够,学生的练习也??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教育信息化是教育融合的艺术——北京市石景山区教育信息化发展展望[J]. 施为民.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7(05)
[2]杨宗凯:大数据驱动教育变革与创新[J]. 杨宗凯. 苏州教育信息化. 2017(02)
[3]“班班通”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运用[J]. 高海娣. 考试周刊. 2016(45)
[4]论邓小平计算机文化普及教育思想的影响与意义[J]. 李里程,何向阳,李勇帆. 发明与创新(教育信息化). 2014(10)
[5]中、美、新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比较研究[J]. 朱莎,张屹,杨浩,吴砥. 开放教育研究. 2014(02)
[6]日本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概览及其启示[J]. 魏先龙,王运武. 中国电化教育. 2013(09)
[7]高中数学教学中函数的设计思路及其教学分析[J]. 王庆和. 考试周刊. 2013(62)
[8]浅析在高中教学中班班通应用出现的问题和对策——以郑州市实施班班通工程为例[J]. 闫机超. 教学仪器与实验. 2013(04)
[9]追求本质简单自然的数学教学——“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教学设计与思考[J]. 张红梅. 上海中学数学. 2012(12)
[10]班班通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J]. 苏燕. 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2012(09)
博士论文
[1]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水平测评与发展预测研究[D]. 周平红.华中师范大学 2012
[2]高中数学新课程实验教科书使用调查研究[D]. 杨慧娟.西南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互联网+”时代教学方式的变革[D]. 张有文.山东师范大学 2017
[2]信息化环境中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D]. 罗海燕.华中师范大学 2017
[3]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辅助高中数学教学的研究[D]. 轩珊珊.东北师范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4636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346368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