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蓄冷可视化实验教学平台设计
发布时间:2021-11-01 06:20
为了满足我国储能产业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需求,教育部等部委联合发布了《储能技术专业学科发展行动计划》。但高校现有储能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尚待完善,相关教学支撑设备和条件较为缺乏。针对固液相变储能过程复杂,传统课堂教学难以充分帮助学生理解专业知识的问题,本文设计并搭建了冰蓄冷可视化实验教学平台,并开展了肋片与泡沫金属强化冰蓄冷性能实验教学案例研究,有效帮助学生理解认识固液相变储能抽象理论和知识,推动储能技术专业实验教学方法改革。
【文章来源】:中国设备工程. 2020,(22)
【文章页数】:2 页
【部分图文】:
冰蓄冷可视化实验教学平台系统图
2 实验结果与分析该实验首先对采用肋片结构的蓄冷模块进行测试,由于金属肋片的高导热率,金属肋片和套管附近最早发生结冰现象,如图2。随后冰/水固液相界面沿径向逐渐扩大,但仍然主要集中金属肋片和套管附近。由于水的自然对流特性,在前期冰蓄冷过程中,上半部的结冰量略多于下半部。在50min以后,冰层有一定厚度时,冰层的较差的导热性能影响了蓄冰的速率。到了120min左右,整个蓄冰区域的冰/水固液相界面会越来越趋向于圆形,蓄冰过程接近完成。
该实验首先对采用肋片结构的蓄冷模块进行测试,由于金属肋片的高导热率,金属肋片和套管附近最早发生结冰现象,如图2。随后冰/水固液相界面沿径向逐渐扩大,但仍然主要集中金属肋片和套管附近。由于水的自然对流特性,在前期冰蓄冷过程中,上半部的结冰量略多于下半部。在50min以后,冰层有一定厚度时,冰层的较差的导热性能影响了蓄冰的速率。到了120min左右,整个蓄冰区域的冰/水固液相界面会越来越趋向于圆形,蓄冰过程接近完成。为了探究冰蓄冷模块的强化方法,本实验还将泡沫金属加入到蓄冰模块。结果发现,如图3所示,不同于之前的肋片结构蓄冰模块,强化模块的结冰从肋片根部开始后,固液相界面不仅仅是沿着肋片迁移,而是借助泡沫金属沿径向360度均匀扩展,并且固液相界面轮廓上下对称。到了蓄冰后期阶段,蓄冰模块的冻结速率有所降低,但仍然相较于单一肋片结构蓄冰模块的速率更高。
本文编号:3469664
【文章来源】:中国设备工程. 2020,(22)
【文章页数】:2 页
【部分图文】:
冰蓄冷可视化实验教学平台系统图
2 实验结果与分析该实验首先对采用肋片结构的蓄冷模块进行测试,由于金属肋片的高导热率,金属肋片和套管附近最早发生结冰现象,如图2。随后冰/水固液相界面沿径向逐渐扩大,但仍然主要集中金属肋片和套管附近。由于水的自然对流特性,在前期冰蓄冷过程中,上半部的结冰量略多于下半部。在50min以后,冰层有一定厚度时,冰层的较差的导热性能影响了蓄冰的速率。到了120min左右,整个蓄冰区域的冰/水固液相界面会越来越趋向于圆形,蓄冰过程接近完成。
该实验首先对采用肋片结构的蓄冷模块进行测试,由于金属肋片的高导热率,金属肋片和套管附近最早发生结冰现象,如图2。随后冰/水固液相界面沿径向逐渐扩大,但仍然主要集中金属肋片和套管附近。由于水的自然对流特性,在前期冰蓄冷过程中,上半部的结冰量略多于下半部。在50min以后,冰层有一定厚度时,冰层的较差的导热性能影响了蓄冰的速率。到了120min左右,整个蓄冰区域的冰/水固液相界面会越来越趋向于圆形,蓄冰过程接近完成。为了探究冰蓄冷模块的强化方法,本实验还将泡沫金属加入到蓄冰模块。结果发现,如图3所示,不同于之前的肋片结构蓄冰模块,强化模块的结冰从肋片根部开始后,固液相界面不仅仅是沿着肋片迁移,而是借助泡沫金属沿径向360度均匀扩展,并且固液相界面轮廓上下对称。到了蓄冰后期阶段,蓄冰模块的冻结速率有所降低,但仍然相较于单一肋片结构蓄冰模块的速率更高。
本文编号:34696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346966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