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TPACK理论的学科教育技术课程研究及启示——以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运用技术教数学与科学”课程为例
发布时间:2021-11-03 20:31
学科教育技术课程是培养教师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能力的重要载体.为了探讨如何建设深入学科的教育技术课程,采用内容分析和深度访谈等方法研究了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一门在线教育硕士项目课程——"运用技术教数学与科学".研究发现:该课程以TPACK理论和有意使用技术的教学思维框架为指导,其课程特色是以融合为导向,以问题为纽带,以探究为核心,以作品为中心,以协作为形式.这充分体现了整合性STEM教育的5个关键特征:STEM多学科融合,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探究的学习,基于设计的学习,基于协作的学习.研究启示:(1)以学科教育技术为依托培养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2)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培养教师的跨学科教学能力;(3)以信息技术支持的跨学科教育为切入点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文章来源】:数学教育学报. 2020,29(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1 引言
2 课程分析
2.1 课程学习目标
2.2 课程学习内容
2.3 课程技术元素
2.3.1 课堂即时反馈系统
2.3.2 数学与科学教学软件
2.3.3 实时数据收集与分析系统
2.3.4 计算机虚拟仿真实验平台
2.4 课程评价方式
2.4.1 学生课堂参与情况
2.4.2 教育技术辩论视频
2.4.3 学生主导演讲视频
2.4.4 教育技术探索论文
2.4.5 教育技术应用项目
3 课程特色
3.1 以融合为导向——渗透跨学科学习理念
3.2 以问题为纽带——体验基于问题的学习
3.3 以探究为核心——感悟基于探究的学习
3.4 以作品为中心——领略基于设计的学习
3.5 以协作为形式——经历基于协作的学习
4 研究启示
4.1 以学科教育技术为依托培养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4.2 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培养未来教师的跨学科教学能力
4.3 以信息技术支持的跨学科教育为切入点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5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信息技术融合下的跨学科学习研究[J]. 董艳,孙巍,徐唱. 电化教育研究. 2019(11)
[2]论思维和STEM教育[J]. 李业平,SCHOENFELD A H,DISESSA A A,GRAESSER A C,BENSON L C,ENGLISH L D,DUSCHL R A. 数学教育学报. 2019(03)
[3]STEM教育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综述2000—2018年间期刊发表的论文[J]. 李业平,王科,肖煜. 数学教育学报. 2019(03)
[4]STEM教育研究与发展:一个快速成长的国际化领域[J]. 李业平. 数学教育学报. 2019(03)
[5]交叉融合的STEM教育:背景、内涵与展望[J]. 袁智强.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 2019(03)
[6]《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解读[J]. 任友群,闫寒冰,李笑樱. 电化教育研究. 2018(10)
[7]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之理论与实践探索——2017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国际研讨会纪要[J]. 苏日娜,代钦. 数学教育学报. 2018(02)
[8]融合创新,智能引领,迎接教育信息化新时代[J]. 任友群,冯仰存,郑旭东. 中国电化教育. 2018(01)
[9]美国中小学设计型学习新进展:案例与启示[J]. 朱龙,饶敏,张华阳,胡小勇. 电化教育研究. 2017(12)
[10]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J]. 何克抗. 教育研究. 2017(10)
本文编号:3474302
【文章来源】:数学教育学报. 2020,29(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1 引言
2 课程分析
2.1 课程学习目标
2.2 课程学习内容
2.3 课程技术元素
2.3.1 课堂即时反馈系统
2.3.2 数学与科学教学软件
2.3.3 实时数据收集与分析系统
2.3.4 计算机虚拟仿真实验平台
2.4 课程评价方式
2.4.1 学生课堂参与情况
2.4.2 教育技术辩论视频
2.4.3 学生主导演讲视频
2.4.4 教育技术探索论文
2.4.5 教育技术应用项目
3 课程特色
3.1 以融合为导向——渗透跨学科学习理念
3.2 以问题为纽带——体验基于问题的学习
3.3 以探究为核心——感悟基于探究的学习
3.4 以作品为中心——领略基于设计的学习
3.5 以协作为形式——经历基于协作的学习
4 研究启示
4.1 以学科教育技术为依托培养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4.2 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培养未来教师的跨学科教学能力
4.3 以信息技术支持的跨学科教育为切入点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5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信息技术融合下的跨学科学习研究[J]. 董艳,孙巍,徐唱. 电化教育研究. 2019(11)
[2]论思维和STEM教育[J]. 李业平,SCHOENFELD A H,DISESSA A A,GRAESSER A C,BENSON L C,ENGLISH L D,DUSCHL R A. 数学教育学报. 2019(03)
[3]STEM教育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综述2000—2018年间期刊发表的论文[J]. 李业平,王科,肖煜. 数学教育学报. 2019(03)
[4]STEM教育研究与发展:一个快速成长的国际化领域[J]. 李业平. 数学教育学报. 2019(03)
[5]交叉融合的STEM教育:背景、内涵与展望[J]. 袁智强.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 2019(03)
[6]《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解读[J]. 任友群,闫寒冰,李笑樱. 电化教育研究. 2018(10)
[7]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之理论与实践探索——2017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国际研讨会纪要[J]. 苏日娜,代钦. 数学教育学报. 2018(02)
[8]融合创新,智能引领,迎接教育信息化新时代[J]. 任友群,冯仰存,郑旭东. 中国电化教育. 2018(01)
[9]美国中小学设计型学习新进展:案例与启示[J]. 朱龙,饶敏,张华阳,胡小勇. 电化教育研究. 2017(12)
[10]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J]. 何克抗. 教育研究. 2017(10)
本文编号:34743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347430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