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交往与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自尊与公我意识的作用
发布时间:2021-11-05 07:51
以湖北湖南三所高校大一至大四416名全日制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大学生网络交往行为量表》、《自尊量表》、《公我意识量表》和《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量表》,对大学生的网络交往、自尊、公我意识以及网络利他行为的情况进行调查,探讨自尊是否在网络交往和网络利他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以及这个过程是否受到公我意识的调节。结果显示:(1)网络交往对网络利他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2)自尊在网络交往和网络利他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自尊的中介效应受到公我意识的调节,即在高公我意识水平下,自尊能正向影响个体的网络利他行为;在低公我意识水平下,自尊对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不显著。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形成机制,对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干预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文章来源】: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0,36(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网络交往、自尊、公我意识与网络利他行为之间关系的模型
为了更加清楚地呈现公我意识是如何调节自尊对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计算出公我意识为平均数正、负一个标准差时,自尊对网络利他行为的效应值(即进行简单斜率检验),见图3。检验结果显示,当公我意识水平较低时,自尊对网络利他行为的预测作用不显著,simple slope=0.16,t=1.37,p>0.05;当公我意识水平较高时,自尊对网络利他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simple slope=0.30,t=3.03,p<0.01。表明随着个体公我意识水平的提高,自尊对网络利他行为的预测作用呈逐渐增大趋势。以上结果发现,自尊在网络交往与网络利他行为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而公我意识对自尊和网络利他行为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这预示着在网络交往、自尊、公我意识和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中,公我意识可能是有调节的中介变量。对此,我们进行模型整合验证。
整合验证结果的各拟合指标分别为。χ2/df=3.01,GFI=0.90,AGFI=0.88,CFI=0.92,RMSEA=0.07,RMSEA的90%置信区间为[0.06,0.08]。整个模型拟合指数良好(图4).具体说来,在控制了性别后,网络交往与自尊之间(β=0.13,p<0.05)、自尊与网络利他行为之间(β=0.11,p<0.05)、网络交往与网络利他行为之间(β=0.44,p<0.001)路径系数均显著;公我意识与自尊的交互项对网络利他行为的路径系数显著(β=0.10,p<0.05),公我意识与网络交往的交互项对网络利他行为的路径系数不显著(β=0.04,p>0.05)。这一结果验证了网络交往对网络利他行为是有调节的中介作用。4 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亲子依恋与初中生人际宽恕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苗灵童,赵凯莉,杨梦圆,雷雪,刘燊,张林.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8(03)
[2]家庭功能与青少年消极冒险行为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王冰,田录梅,董鑫月.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8(02)
[3]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对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感恩和社会认同的作用[J]. 杨欣欣,刘勤学,周宗奎.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7(02)
[4]青少年网络利他行为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一个有中介的调节模型[J]. 郑显亮,王亚芹. 心理科学. 2017(01)
[5]网络交往对东亚留学生适应的影响:网络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J]. 周莉,王伟,雷雳.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2016(03)
[6]网络心理学:行为的重构[J]. 周宗奎,刘勤学.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 2016(03)
[7]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与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刘勤为,徐庆春,刘华山,刘勤学.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6(04)
[8]大学生网络使用与网络利他行为:网络使用自我效能和性别的作用[J]. 刘勤学,陈武,周宗奎.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5(06)
[9]网络利他行为与网络生态文明构建[J]. 王志强,王跃.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4)
[10]共情、自我效能感与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J]. 郑显亮,赵薇.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5(02)
博士论文
[1]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量表编制与多层线性分析[D]. 郑显亮.上海师范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与自尊及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D]. 李桥桥.浙江大学 2018
[2]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心理韧性对青少年自尊的影响[D]. 单楠.山东师范大学 2017
[3]公我意识与过去时间距离对道德心理许可的影响[D]. 陈慧萍.湖南师范大学 2016
[4]公/私我意识倾向个体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D]. 孟鲁.西南大学 2015
[5]不道德经历与公我意识对不道德行为的影响[D]. 丁哲希.华中师范大学 2014
[6]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研究[D]. 危敏.山东大学 2007
[7]自我意识量表的初步修订及相关研究[D]. 蒋灿.西南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477385
【文章来源】: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0,36(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网络交往、自尊、公我意识与网络利他行为之间关系的模型
为了更加清楚地呈现公我意识是如何调节自尊对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计算出公我意识为平均数正、负一个标准差时,自尊对网络利他行为的效应值(即进行简单斜率检验),见图3。检验结果显示,当公我意识水平较低时,自尊对网络利他行为的预测作用不显著,simple slope=0.16,t=1.37,p>0.05;当公我意识水平较高时,自尊对网络利他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simple slope=0.30,t=3.03,p<0.01。表明随着个体公我意识水平的提高,自尊对网络利他行为的预测作用呈逐渐增大趋势。以上结果发现,自尊在网络交往与网络利他行为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而公我意识对自尊和网络利他行为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这预示着在网络交往、自尊、公我意识和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中,公我意识可能是有调节的中介变量。对此,我们进行模型整合验证。
整合验证结果的各拟合指标分别为。χ2/df=3.01,GFI=0.90,AGFI=0.88,CFI=0.92,RMSEA=0.07,RMSEA的90%置信区间为[0.06,0.08]。整个模型拟合指数良好(图4).具体说来,在控制了性别后,网络交往与自尊之间(β=0.13,p<0.05)、自尊与网络利他行为之间(β=0.11,p<0.05)、网络交往与网络利他行为之间(β=0.44,p<0.001)路径系数均显著;公我意识与自尊的交互项对网络利他行为的路径系数显著(β=0.10,p<0.05),公我意识与网络交往的交互项对网络利他行为的路径系数不显著(β=0.04,p>0.05)。这一结果验证了网络交往对网络利他行为是有调节的中介作用。4 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亲子依恋与初中生人际宽恕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苗灵童,赵凯莉,杨梦圆,雷雪,刘燊,张林.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8(03)
[2]家庭功能与青少年消极冒险行为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王冰,田录梅,董鑫月.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8(02)
[3]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对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感恩和社会认同的作用[J]. 杨欣欣,刘勤学,周宗奎.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7(02)
[4]青少年网络利他行为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一个有中介的调节模型[J]. 郑显亮,王亚芹. 心理科学. 2017(01)
[5]网络交往对东亚留学生适应的影响:网络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J]. 周莉,王伟,雷雳.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2016(03)
[6]网络心理学:行为的重构[J]. 周宗奎,刘勤学.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 2016(03)
[7]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与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刘勤为,徐庆春,刘华山,刘勤学.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6(04)
[8]大学生网络使用与网络利他行为:网络使用自我效能和性别的作用[J]. 刘勤学,陈武,周宗奎.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5(06)
[9]网络利他行为与网络生态文明构建[J]. 王志强,王跃.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4)
[10]共情、自我效能感与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J]. 郑显亮,赵薇.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5(02)
博士论文
[1]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量表编制与多层线性分析[D]. 郑显亮.上海师范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与自尊及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D]. 李桥桥.浙江大学 2018
[2]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心理韧性对青少年自尊的影响[D]. 单楠.山东师范大学 2017
[3]公我意识与过去时间距离对道德心理许可的影响[D]. 陈慧萍.湖南师范大学 2016
[4]公/私我意识倾向个体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D]. 孟鲁.西南大学 2015
[5]不道德经历与公我意识对不道德行为的影响[D]. 丁哲希.华中师范大学 2014
[6]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研究[D]. 危敏.山东大学 2007
[7]自我意识量表的初步修订及相关研究[D]. 蒋灿.西南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4773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347738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