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胡适与中国公学

发布时间:2017-05-09 15:17

  本文关键词:胡适与中国公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中国公学作为近代中国最早的私立大学之一,其特殊的创办历史和管理模式在近代中国教育史和革命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胡适在中国公学的求学与掌校,与中国公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本文试图重现中国公学真实面貌的同时,重在研究胡适与中国公学相互关系。通过对胡适与中国公学关系的探讨,一方面揭示早期中国公学对胡适自由主义思想形成的影响;另一方面,探究胡适“成名”之后担任中国公学校长对中国公学命运改变所起的作用。 本文分为四章进行论述:第一章论述胡适与中国公学的早期渊源,中国公学的特殊吸引力成为胡适投考的重要原因,公学的民主管理模式使胡适受到民主气息的“熏陶”,逐渐养成了参与意识。胡适与中国公学关系是本文研究的重点,贯穿文章的始终。第二章和第三章是本文的重点,主要论述胡适担任校长时期对中国公学的校务建设和学风的塑造。胡适担任中国公学校长之后,参与改组校董会、调整院系、扩建学校,进行校务建设;承扬自由理念,培养了学校的民主气息,实行“无为而治”,把中国公学的发展推向高峰。然而,由于个人自由主义思想言论的影响,开罪国民党当局,学校的立案也受阻碍。第四章主要论述离任之后的胡适对中国公学摆脱困境及复兴所做的努力及晚年的追忆。 中国公学的革命与民主传统是胡适自由主义思想形成的早期重要渊源之一,而三十年代中国公学的发展与胡适的自由主义教育理念分不开,中国公学的立案因胡适个人的自由主义言论而受影响,其实质是胡适个人自由主义思想和三十年代国民党“文化统制”的矛盾体现。
【关键词】:胡适 中国公学 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522.72;K25
【目录】:
  • 内容摘要6-7
  • Abstracts7-9
  • 绪论9-16
  • (一) 选题意义9-10
  • (二) 学术前史10-14
  • (三) 论文结构14-16
  • 第一章 胡适与中国公学的早期渊源16-24
  • (一) 中国公学的特殊吸引力16-17
  • (二) “以大公无我之心,行共和之法”17-19
  • (三) 民主气息“熏陶”,“参与意识”养成19-22
  • (四) 小结22-24
  • 第二章 胡适对中国公学的校务建设24-34
  • (一) 套上中国公学的“枷锁”24-26
  • (二) 整顿校务,参与改组校董会26-29
  • (三) 调整院系,扩建学校29-32
  • (四) 小结32-34
  • 第三章 胡适对于中国公学学风的塑造34-49
  • (一) 承扬自由理念,培养民主气息34-38
  • (二) “无为而治”,迎来中国公学发展的“高峰期”38-41
  • (三) 开罪国民党,立案受阻41-47
  • (四) 小结47-49
  • 第四章 离任后的胡适与中国公学49-57
  • (一) 以校董身份调解学潮49-52
  • (二) 参与中国公学的复兴计划52-54
  • (三) 对于中国公学的回忆54-55
  • (四) 小结55-57
  • 结语57-59
  • 参考文献59-6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涂怀京;胡适出掌中国公学的实绩[J];安徽史学;2000年01期

2 张雪蓉;1920年代东南大学的董事会制度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3 李喜所;李来容;;清末留日学生“取缔规则”事件再解读[J];近代史研究;2009年06期

4 王晴佳;学潮与教授:抗战前后政治与学术互动的一个考察[J];历史研究;2005年04期

5 王奇生;;战时大学校园中的国民党:以西南联大为中心[J];历史研究;2006年04期

6 蒋宝麟;;抗战时期的国家与大学政治文化:中央大学“易长”研究[J];史林;2009年03期

7 胡志亮;;中国新公学的特殊老师——王云五[J];教师博览;2000年05期

8 蔡爱丽;;权威在中国公学——中国公学“倒马”“拥马”学潮探因[J];兰州学刊;2006年05期

9 桑兵;;大学与近代中国——栏目解说[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10 赵映林;;求学中国公学是成就胡适的第一块基石[J];文史杂志;2008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蔡爱丽;中国公学学潮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胡适与中国公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27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3527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4d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