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师范类高校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2 08:23

  本文关键词:师范类高校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普及,大学生群体已成为一个很大的互联网使用人群。大学生的平均年龄在18岁和22岁之间,尚处于生理和心理不断成熟、人格不断健全和完善的阶段。随着互联网日渐渗透到他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过程当中,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网络空间中,他们可以进行人际沟通和互动,实现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物质资源的交换,发展社会关系,获取社会支持。本研究将这种在网络空间中获取的社会支持界定为网络社会支持。网络社会支持的内涵主要是,基于虚拟空间的交往中,人们在信息、情感交流以及物质交换的过程中被理解、尊重时获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积极心理学家认为,那些能够获取良好社会支持的个体会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较低的消极情感。因为社会支持可以为人们提供物质、信息上的帮助,增加人们的归属感、喜悦感,提高自尊感、自信心。那么,在网络空间中通过人际交往所获取的网络社会支持是否对主观幸福感也会产生相同的作用?基于此,本研究深入探讨了师范类高校大学生的网络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问题。 本研究采用网络社会支持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自尊量表和自我控制量表,对陕西省两所师范类高校的85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运用spss和Amos软件进行了统计分析,考察了师范类高校大学生的网络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问题。研究结果显示: (1)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在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各维度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信息支持、情感支持、社会成员支持、工具性支持。 (2)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及其各因子部分受到专业、性别、年级、网络使用时间和网络使用次数的影响,网龄对其不产生影响。 (3)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幸福感有显著影响,同时各维度对主观幸福感各指标的贡献不同,具体表现为:信息支持和情感支持对总体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不同,情感支持的预测效应大于信息支持;社会成员支持和情感支持对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的预测不同,都表现为社会成员支持的预测效应大于情感支持。在消极情感方面,网络社会支持各因子的贡献差异不显著。 (4)自尊和自我控制在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本研究结论一方面支持了互联网对网络使用者产生积极影响的观点,丰富了心理学领域中有关互联网使用行为研究的内容,具有很大的心理学意义。另一方面,增强了大众对大学生使用互联网的再认识,能够改变一些人注重互联网负面影响的片面认识。在实践中,据此研究结论建议:在健康、合理地使用互联网的前提下,高校应该为大学生提供更加方便的上网条件和有利的上网环境,这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社会支持 主观幸福感 自尊 自我控制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引言11-13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13-25
  • 1 网络交往13-16
  • 1.1 网络交往的界定13-14
  • 1.2 网络交往的基本形式14-15
  • 1.3 网络交往的特点15-16
  • 2 网络社会支持16-18
  • 2.1 网络社会支持实现的可能性16-17
  • 2.2 网络社会支持的内涵17
  • 2.3 网络社会支持的特点17-18
  • 2.3.1 网络社会支持是现实社会支持在网络空间的延续17-18
  • 2.3.2 网络社会支持的提供或获得具有间接性18
  • 3 主观幸福感18-22
  • 3.1 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及界定18-19
  • 3.2 主观幸福感的结构19-20
  • 3.3 主观幸福感的测量20-22
  • 3.3.1 单题测评量表20-21
  • 3.3.2 多题测评量表21-22
  • 4 网络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22-25
  • 4.1 网络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22-23
  • 4.2 网络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23-25
  • 4.2.1 自尊23
  • 4.2.2 自我控制23-25
  • 第二部分 问题的提出25-29
  • 1 研究背景及意义25-27
  • 1.1 研究背景25-26
  • 1.2 研究意义26-27
  • 2 研究假设27-29
  • 第三部分 实证研究29-53
  • 研究1 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29-41
  • 1 问题与目的29
  • 2 研究方法29-31
  • 2.1 研究对象29-30
  • 2.2 研究工具30
  • 2.2.1 人口统计学调查问卷30
  • 2.2.2 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问卷30
  • 2.2.3 主观幸福感量表30
  • 2.3 测试过程30-31
  • 2.4 数据处理31
  • 3 结果与分析31-39
  • 3.1 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的获取情况31-32
  • 3.2 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在各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32-36
  • 3.2.1 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在专业上的差异性较32
  • 3.2.2 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在性别上的差异性比较32-33
  • 3.2.3 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在年级上的差异性比较33
  • 3.2.4 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在网龄上的差异性比较33-34
  • 3.2.5 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在网络使用时间上的差异性比较34-35
  • 3.2.6 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在网络使用次数上的差异性比较35-36
  • 3.3 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36-39
  • 3.3.1 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及各因子与主观幸福感各指标的相关关系36-37
  • 3.3.2 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多元回归分析37
  • 3.3.3 网络社会支持各因子预测主观幸福感各指标的相对权重37-39
  • 4 讨论39-41
  • 研究2 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研究41-53
  • 1 问题和目的41
  • 2 研究方法41-43
  • 2.1 研究对象41-42
  • 2.2 研究工具42
  • 2.2.1 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问卷42
  • 2.2.2 主观幸福感量表42
  • 2.2.3 自尊量表42
  • 2.2.4 内-外在心理控制源量表42
  • 2.3 测试过程42-43
  • 2.4 数据处理43
  • 3 研究结果43-50
  • 3.1 网络社会支持、中介变量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43-44
  • 3.2 网络社会支持、自尊、自我控制对总体主观幸福感各指标的回归分析44-49
  • 3.2.1 自尊在网络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效应45-47
  • 3.2.2 自我控制在网络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效应47-49
  • 3.3 自尊和自我控制在网络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之间中介效应的结构方程模型49-50
  • 4 讨论50-53
  • 第四部分 总讨论53-59
  • 4.1 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的获取情况53-54
  • 4.2 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的影响54-55
  • 4.3 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55
  • 4.4 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55-58
  • 4.5 研究创新与不足58-59
  • 第五部分 结论与建议59-61
  • 参考文献61-67
  • 附录67-69
  • 致谢69-71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无言;;幸福指数中的创新虚与实[J];创新科技;2011年06期

2 马棉;;浅析网络伦理的困境与构建[J];学理论;2011年22期

3 张怡;;互联网时代公众的表达快感[J];青年记者;2011年23期

4 赵勇;;谈高职专科生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J];才智;2011年17期

5 于家杰;;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主观幸福感研究——以金华地区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6 朱爱华;;网络社会价值观念的发展与变迁探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7 彭小红;郑谊贞;;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1年Z1期

8 谢浩浩;李晓r,

本文编号:3592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3592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52f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