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高校学生活动中心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2 18:25

  本文关键词:高校学生活动中心设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我国当代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我国对具有良好的动手能力、交往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高水平综合人才的需要变得越来越迫切,这促使了我国高等教育模式的改革,使其从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向全面素质教育模式转变。作为学生“第二课堂”的高校学生活动中心是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起重要辅助性教育职能的校园建筑类型,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高校学生活动中心为研究对象,从当代高等教育的理念和大学生交往行为特征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创造出符合当代大学生交往活动需要的空间场所,从而为我国高校学生活动中心的设计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建议。文章共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是绪论,阐述课题的背景、研究的目标和意义、相关研究的现状以及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框架。 第二部分首先是相关的理论引导,介绍了“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和关于大学生交往与空间的理论研究成果,为论文核心观点的提出提供交叉学科的理论支持;其次是对国内外高校学生活动中心的发展进行简单回顾,同时指出我国该类型建筑所存在的现状问题,并分析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第三部分是规划设计,深入分析高校学生活动中心在校园层面的规划设计方法,包括建筑的区位选址、建设规模以及建设模式。 第四部分是论文的核心章节,针对高校学生活动中心复杂多样的内部空间设计提出具体的设计建议。首先研究了建筑内部功能配置的确定方法;其次是对其空间特性的研究,并在次基础上提出其空间设计的原则性建议;接着对高校学生活动中心的功能空间和公共空间进行分类研究,提出针对性的设计建议。 第五部分首先是造型设计,笔者从多个角度对大量的案例进行了分析,为该类型建筑的造型设计提供方向性的指引。其次是外部设计,探讨高校学生活动中心几种主要外部交往空间的设计方法。
【关键词】:高校 学生活动中心 规划选址 建筑空间设计 外部空间设计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TU244.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绪论11-25
  • 1.1 课题研究背景11-16
  • 1.1.1 我国高校教育现状11-12
  • 1.1.2 高等教育内涵的转变12-13
  • 1.1.3 高校校园的开放性13-14
  • 1.1.4 当代高校校园建筑的建设方向14-16
  • 1.2 课题研究的对象与范围16-18
  • 1.2.1 高校学生活动中心的定义16-17
  • 1.2.2 课题研究范围17-18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8-20
  • 1.3.1 国内研究现状18-19
  • 1.3.2 国外研究现状19-20
  • 1.4 课题研究的目标及意义20-21
  • 1.4.1 研究目标20-21
  • 1.4.2 研究意义21
  • 1.5 课题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21-23
  • 1.5.1 研究方法21-22
  • 1.5.2 论文框架22-23
  • 1.6 本章小结23-25
  • 第二章 “学习共同体”理念及高校学生活动中心概述25-47
  • 2.1 “学习共同体”理念的概述25-31
  • 2.1.1 “学习共同体”的定义25-27
  • 2.1.2 “学习共同体”的理念引导27-28
  • 2.1.3 “学习共同体”理念的心理学依据28-29
  • 2.1.4 “学习共同体”的构建29-30
  • 2.1.5 “学习共同体”理念对当代高校学生活动中心设计的指导意义30-31
  • 2.2 高校校园的交往与空间31-37
  • 2.2.1 高校学生交往行为的特点31-32
  • 2.2.2 高校学生交往行为的分类32-33
  • 2.2.3 高校学生交往行为的空间需求33-34
  • 2.2.4 高校学生交往空间的类型34-37
  • 2.3 高校学生活动中心概述37-42
  • 2.3.1 国外高校学生活动中心的发展概述38-40
  • 2.3.2 国内高校学生活动中心的发展概述40-42
  • 2.4 我国高校学生活动中心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42-46
  • 2.4.1 我国高校学生活动中心存在的现状问题42
  • 2.4.2 高校学生活动中心的发展趋势42-46
  • 2.5 本章小结46-47
  • 第三章 高校学生活动中心的规划设计47-68
  • 3.1 高校学生活动中心选址的影响因素47-51
  • 3.1.1 周边建筑的功能支持47-48
  • 3.1.2 学生生活流线48-50
  • 3.1.3 步行距离的影响50-51
  • 3.2 高校学生活动中心的选址布局51-58
  • 3.2.1 学生活动中心设于学生生活区内部(A)51-53
  • 3.2.2 学生活动中心设于校园公共区域内(B)53-54
  • 3.2.3 学生活动中心设于教学区内(C)54
  • 3.2.4 学生活动中心设于各功能区之间(D)54-58
  • 3.3 高校学生活动中心的建设规模58-59
  • 3.4 高校学生活动中心的建设模式59-67
  • 3.4.1 独立建设的单体建筑或群体59-61
  • 3.4.2 对已有建筑进行扩建或改建61-64
  • 3.4.3 与其他功能建筑结合64-67
  • 3.5 本章小结67-68
  • 第四章 高校学生活动中心的内部设计68-106
  • 4.1 高校学生活动中心的功能组成研究68-73
  • 4.1.1 学生活动中心功能组成的复杂性68
  • 4.1.2 国内外高校学生活动中心的功能组成68-72
  • 4.1.3 高校学生活动中心的功能设置原则72-73
  • 4.2 高校学生活动中心的空间特性与设计原则73-84
  • 4.2.1 高校学生活动中心的空间特性73-77
  • 4.2.2 高校学生活动中心的空间设计原则77-84
  • 4.3 高校学生活动中心主要功能使用空间的设计要点84-93
  • 4.3.1 办公管理空间84-86
  • 4.3.2 社团活动空间86-88
  • 4.3.3 学生活动空间88-91
  • 4.3.4 餐饮服务空间91-93
  • 4.4 高校学生活动中心重点公共空间的设计93-102
  • 4.4.1 入口空间93-96
  • 4.4.2 中庭空间96-98
  • 4.4.3 交通空间98-102
  • 4.5 高校学生活动中心交往空间的营造与尺度控制102-105
  • 4.6 本章小结105-106
  • 第五章 高校学生活动中心的造型及外部空间106-127
  • 5.1 高校学生活动中心的造型设计106-114
  • 5.1.1 内部功能规划的影响106-107
  • 5.1.2 空间营造手法的自然展现107-108
  • 5.1.3 对校园环境的尊重与呼应108-112
  • 5.1.4 建筑个性的创造112-114
  • 5.2 高校学生活动中心的外部空间114-126
  • 5.2.1 外部空间的公共交往功能114-122
  • 5.2.2 景观环境要素设计122-125
  • 5.2.3 外部空间的交通组织功能125-126
  • 5.3 本章小结126-127
  • 结语127-129
  • 参考文献129-13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132-133
  • 致谢133-134
  • 附件13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红;;学习共同体: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2009年09期

2 苏平;;城市设计视角的校园规划实践研究[J];华中建筑;2011年12期

3 何镜堂;当代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的理念与实践[J];城市建筑;2005年09期

4 何镜堂,郭卫宏,吴中平;现代教育理念与校园空间形态[J];建筑师;2004年01期

5 王芳;高校学生活动中心建筑的设计和规划[J];山西建筑;2005年17期

6 祝晓峰;深圳大学学生活动中心[J];建筑学报;1998年02期

7 胡晓鸣,吴伟年,洪江,王志伟;聚合与分散──现代综合性大学校园发展的新趋势[J];建筑学报;2002年04期

8 戴复东,吴庐生;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中心岛组团建筑与环境创作[J];建筑学报;2005年01期

9 尹冰;;高校学生活动中心的复合化设计——浅析宁夏大学“大学生活动中心”设计[J];宁夏工程技术;2006年04期

10 韦斯·曼弗雷迪;王营合;;小空间 大写意——戴安娜中心[J];建筑与文化;2011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徐奕;高等学校交往空间及其环境设计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1年

2 孙磊磊;高校交往空间模式研究[D];东南大学;2003年

3 王丽娜;我国高校校园学生生活区规划与生活建筑设计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4 李冬磊;创造交往空间[D];同济大学;2006年

5 宋婕;西安地区普通高校大学生活动中心实效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高校学生活动中心设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05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3605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7a7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