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信息时代文识性培养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7-05-25 02:07

  本文关键词:信息时代文识性培养的思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literacy”原译为“读写能力”,是人们学习语言、表达自我的重要能力。人们通过读写文本文字来获取知识、传承文明、交流互动。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人们认知、交流、表达的工具呈现多元化,信息的传播不再单纯依靠文字,图片、动画、声音等多媒体表达形式以及与一般语言存在较大差异的网络语言成为信息时代知识呈现、信息传播的主流,超文本的出现改变了人们一贯的线性阅读方式,激发了人们的非线性联想思维。信息技术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人们的认知、交流方式,甚至影响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仅仅依赖阅读文字、识记文字等方式来认知语言、传递信息显然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基于此,我认为,“literacy”不应只关心个体的读写能力,还应当关注个体获取信息的能力、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因此,本文将给‘“literacy”一个全新的解释——文识性。我认为不管是文字、图片、声音还是动画其实质都是“符号”,人们不仅要认识符号、理解符号,还要学会用符号进行表达。本文以信息时代文识性的内涵为中心,围绕文识性培养的各个方面展开初步的研究和讨论。 第一部分是绪论,包括研究问题的提出,研究的意义,国内外研究文识性的现状,以及本文研究方法的概述。 第二部分主要分析国内外有关文本理论的研究,从文本的内涵、文本阅读理论、文本的意义生成等角度分析以文本为主要对象的阅读,总结出传统文化视野下读写能力的内涵。 第三部分针对信息时代阅读对象的变化,比较超文本、网络语言、多媒体语言等与传统文本在形式、内涵、文化等方面的差别以及对学习者阅读产生的不同影响,归纳出信息时代文识性的内涵。 第四部分将以超文本、网络语言、多媒体等表达形式为落脚点,讨论在信息化环境下人获取信息的能力、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对符号的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等文识性的具体培养。 第五部分总结本文的研究成果,反思本文在研究过程中的一些不足之处。
【关键词】:文本 超文本 网络语言 文识性 培养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434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1. 绪论9-15
  • 1.1 问题提出9-10
  • 1.2 研究意义10
  • 1.3 研究综述10-12
  • 1.4 研究方法12-13
  • 1.5 术语界定13
  • 1.6 研究思路13-15
  • 2. 传统文化视野下的读写能力15-20
  • 2.1 文本的内涵15-16
  • 2.2 文本解读理论16-17
  • 2.3 文本阅读观17-19
  • 2.4 文本的意义生成19
  • 2.5 传统文本视野下的读写能力19-20
  • 3. 信息时代文识性的内涵20-34
  • 3.1 超文本20-24
  • 3.1.1 网络中的超文本20-21
  • 3.1.2 超文本中的互文性21-22
  • 3.1.3 超文本与传统文本的差别22-24
  • 3.2 信息时代的网络语言24-27
  • 3.2.1 网络语言的含义24-25
  • 3.2.2 网络语言的变异25-26
  • 3.2.3 网络语言和一般语言的比较26-27
  • 3.3 信息时代的多媒体27-32
  • 3.3.1 多媒体的内涵28-29
  • 3.3.2 多媒体的特点29-31
  • 3.3.3 多媒体与文识性31-32
  • 3.4 信息时代文识性的内涵32-34
  • 4. 信息时代文识性的培养34-49
  • 4.1 超文本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34-38
  • 4.1.1 超文本的阅读接受34-35
  • 4.1.2 超文本阅读中的“对话”35-37
  • 4.1.3 超文本阅读中读者的自由创作37-38
  • 4.2 网络语言与文识性的培养38-45
  • 4.2.1 网络语言中符号感知能力的培养38-42
  • 4.2.2 网络语言中符号解释能力的培养42-45
  • 4.3 多媒体符号中文识性的培养45-49
  • 4.3.1 多媒体符号感知能力的培养45-47
  • 4.3.2 多媒体符号获取能力的培养47-49
  • 5. 结语49-51
  • 参考文献51-53
  • 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53-54
  • 后记54-5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黎昌超;应用多媒体非线性网状结构信息,促进教学活动优化[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9期

2 杨青;幼儿读写发展的教育观辨析[J];教育评论;2005年04期

3 李鲁祥;论超文本的阅读接受[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4 苏倩倩;;从符号学的角度分析网络流行符号[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5 陆国君;宋建清;;概念隐喻的认知阐释及概念隐喻能力[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6 王蓉;张丽;;认知隐喻理论及隐喻能力培养[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7 吴林;;多模态化教育环境下的多元识读能力培养研究[J];Journal of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2011年10期

8 秦秀白;网语和网话[J];外语电化教学;2003年06期

9 胡壮麟;董佳;;意义的多模态构建——对一次PPT演示竞赛的语篇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6年03期

10 麦永雄;;赛博空间与文艺理论研究的新视野[J];文艺研究;2006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彭培芳;论“超文本”阅读教学[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2 李立新;网络语言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3 吴晓君;幼儿文字读写能力的发展水平及家长教育观念与行为对其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信息时代文识性培养的思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24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3924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39f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