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论道德冷漠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然而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却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以及新矛盾。首当其冲的是公民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为道德冷漠,“老人倒地无人扶”、“小悦悦事件”等报道屡见不鲜,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道德冷漠现象已成为阻碍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我们必须加以重视。
1 道德冷漠产生的原因分析道德冷漠是指“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就个体在具备了一定的道德认识的基础上而在特殊的情况下所选择的一种‘不作为’的道德现象”。简单地说,就是对善的缺失,对道德的冷淡与不关心。道德冷漠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教育以及自身素质四个方面。
1.1 社会环境的影响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作为社会成员的人,必然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首先,大众媒体社会责任缺失。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大众媒体理应肩负起传播社会正能量的社会责任,致力于传播真、善、美。但是,现在很多大众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消极化、虚假化、过度商业化等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社会大众的价值观,负面信息接收多了,势必会导致群众对事物的认知偏差。其次,社会榜样示范的缺失。上个世纪全社会都号召学习雷锋好榜样。但是在当今社会,很多年轻人已经淡化了对雷锋的认识,甚至出现了很多对雷锋同志的另类解读,雷锋榜样形象在人们心中的位置没有得到应有的宣传。现在很多年轻人心中的榜样都是一些明星或者商界精英,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容易被他们光鲜的外表所吸引。
但在道德领域,这些所谓的榜样却经常曝出负面新闻,如吸毒、暴力等。由于传统道德榜样的逐渐退场,人们无法从这些所谓的榜样身上汲取强有力的道德力量。长期以往,便会造成群体道德冷漠,遇事旁观而不作为的悲哀现象。
1.2 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对子女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每个社会个体的思想道德品质及其观念成熟的过程中,家庭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道德出现问题,家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 。首先,很多家长忽视孩子的道德教育。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孩子的成长就是吃饱穿暖,身体健康,学习成绩好就可以了,学校应当承担起教育孩子一切的重任。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导致孩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关注自身利益,对他人漠视甚至无视的人格。其次,一些家长自身道德素质不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他们的行为举止、待人接物的态度,往往会给子女留下深刻印象。家长或者其他长辈的道德素质如果不高,就会给孩子树立错误的道德典范。再次,特殊家庭问题造就的道德冷漠,在社会中也越来越突出。
1.3 学校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应该注重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学校教育在学生道德培养方面的缺少也是产生道德冷漠现象的主因之一。
首先,学校德育内容脱离学生实际。目前我国学校的道德教育依然沿用传统的灌输方法,教师在课堂上讲授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并且在课堂上占主导地位,学生则处于被动地位,在这个过程中很难激发学生的道德良知,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
更有甚者,有的学校还对道德教育课程进行考试,用量化的方式对学生品德进行评定,以此作为评奖和升学的依据。我们应该认识到现实的生活是道德施行的场所,也是产生道德的源泉,脱离了生活,道德也就成了僵死的条文和抽象的原则,也就无所谓道德了。
其次,功利主义的教育心理。目前急功近利的思想在教育领域大有蔓延之势,中高考成为学生接受教育的终极目标,而学生的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也成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水平的主要评价标准,德育便成为了学校教育的一个点缀。受这种评价标准的驱使,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完全围绕在努力提高学习成绩的主题之下。学校、家长、学生完全被当前不完善的教育体制所羁绊,失去了对学习的正确理解,并丧失了对真善美的独立判断能力,这必然使学校道德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1.4 自身素质的因素人对道德的认识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这一过程让我们对道德认识达到了分清善恶、是非,但我们未必能够做到知行合一 。首先,这是由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的。人类虽然在生活条件、生活状态等方面脱离了动物界,但是本质上,人类仍然无法摆脱动物性。任何生物都有“趋利避害”的本性,人类也不例外。因此,在遇到可能给自身带来伤害或者损害的情况时,受本能驱使,很多人选择袖手旁观。其次,心理挫折的影响。这是个体在日常活动中,由于自身的价值得不到尊重,积极性得不到保护导致的消极的情绪体验,长久下去必然会导致道德冷漠。再次,从众心理导致了“看客”行为,造成道德冷漠。
2 解决道德冷漠的对策面对日益普遍的道德冷漠现象,我们要加以重视,发挥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的合力来重构社会道德体系。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加强全社会道德风尚建设在良好的道德环境中,行为主体更容易感受到崇高德行的正能量,这样的环境氛围的构建对纠正道德冷漠显然十分重要。
首先,政府应把握舆论导向,重视媒体道德舆论建设。媒体对于路人街头摔倒无人敢扶,救人反被讹等事件的报道,固然符合新闻价值的选择原则,但也不能因此而忽视了媒体宣扬社会主义正义的现实作用。事实上,作为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大众媒体应该发挥积极、正面的作用,通过对日常生活中良好道德行为的宣传报道,让人们感受到社会中高尚德行的正能量。但我们也不能过度宣扬美好的现象而隐瞒忽略丑陋的失德行为。因此,政府应把握舆论导向,尤其要引导影视、广播、报刊等舆论传播媒体,使之充分发挥优化社会环境的功能,从而为人们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其次,要树立道德榜样,使其在社会上起到示范引导的作用。
社会应鼓励表扬道德模范,宣扬榜样的力量,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使人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为他人服务的队伍中来,进而形成与社会主流价值相一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j1 。再次,国家要建立健全社会奖惩和保障机制,保障见义勇为者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加强道德监督、健全道德规范和制度是加强道德约束机制建设的重要手段。要想对人们的善恶标准进行重新构建,就必须对善恶进行区分与奖惩 J。为此,政府机构必须对见义勇为、救死扶伤者给予奖励和保障,避免出现“英雄流血又流泪”的畸形社会现象。同时,还要对社会当中发生的类似见义不为或者见义勇为者遭诬陷这样的道德冷漠行为进行惩罚。政府还应该广泛听取民众对于整治社会当中的道德沦丧行为的处理办法,从而逐步建立和健全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
2.2 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是道德教育的基础性场所,转变道德冷漠现象,家庭德育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编号:40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4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