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大学生韧性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2 16:27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韧性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心理韧性是一个人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重大生活压力时的良好适应也是一种面对生活压力和挫折的反弹能力^韧性的核心就是具备韧性的人会将困境转化为成长机会,发展和完儠自我。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生活的巨变无处不在,在这种空前的变革中,大学生面临许多压力与困境.很多大学牛:在应对各种压力与复杂的问题时,心理韧性略显脆弱,容易产生心理冲突与适应不良。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甚至导致严重心理障碍。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对于人学生心理韧性的^u发和培养十:是解决心理韧性缺乏的最好方法,也正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钥匙. 本研究肖在理论上,探索幵性与心理健康、韧性与心理障碍等问题的机理机制,并在实践中探索大学生韧性现实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现实问题、大学生韧性对其心理健康和心理障碍的影晌以及对大学生韧性教育的缺陷。 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及结构方程的分析方法,,得出以下结论: 1.韧性资本,在生活应激与心理危机之间扮演多项重要角色—缓冲压力、干预危机、复原常态、超越平凡、成功适应、得以新生。 2.韧性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正相关:韧性水平越高,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韧性水平越低,心理健康水平也就越低。 3.韧性与心理障碍存在显著负相关:即韧性水平越高,心理障碍水平就越低,韧性水平越低,心理障碍水平也就越高。 4.在应激源与心理健康和心理障碍之间,韧性具有显著正效应和显著负效应的双向调节机制:即高韧性缓冲压力,进而增强心理健康和降低心理障碍;低韧性ik力受挫,进而降低心理健康和加重心理障砑. 5.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韧性资本是个体对抗伤害的心理免疫,个体复原成长的优势力量。 6.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韧性资本对生活应激具有缓冲效应,对心理危机i有干预效应。 7.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韧性资本促进心理潜能的开发,是人性探索的心理手段。 在此结论的基础上,鉴于韧性教育在提高大学生心理韧性与干预心理障碍方面的作用,对大学生韧性的培养和提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与策略,目的就是要引领大学生,挖掘和利用与生俱来的韧性资本,面对急剧的变化,化解生活的难题和压力。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韧性 心理健康 心理危机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2
  • 1.1 研究背景9-10
  • 1.2 研究目的10
  • 1.3 研究意义10
  • 1.4 研究内容10-11
  • 1.5 研究思路11-12
  • 1.5.1 研究方法11
  • 1.5.2 研究流程11-12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问题的提出12-26
  • 2.1 韧性的研究综述12-19
  • 2.1.1 韧性的概念与内涵12-13
  • 2.1.2 韧性的溯源与发展13-14
  • 2.1.3 韧性的量表与测量14-16
  • 2.1.4 韧性的理论模型16-18
  • 2.1.5 韧性的功能18-19
  • 2.2 心理健康研究综述19-24
  • 2.2.1 健康与心理健康的概念19-20
  • 2.2.2 心理健康的标准20-22
  • 2.2.3 心理健康的测量22
  • 2.2.4 心理健康的分类22-23
  • 2.2.5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的区分23
  • 2.2.6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相关研究23-24
  • 2.3 大学生韧性与心理健康研究综述24-25
  • 2.4 问题的提出25-26
  • 2.4.1 以往研究的不足25
  • 2.4.2 本研究拟探讨的问题25-26
  • 第三章 大学生韧性与心理健康的理论构建26-34
  • 3.1 韧性理论剖析26-28
  • 3.1.1 韧性的文化溯源26-27
  • 3.1.2 韧性的心理学理论支点27-28
  • 3.2 心理健康理论剖析28-30
  • 3.2.1 国外有关心理健康的基本理论观点28-29
  • 3.2.2 国内有关心理健康的基本理论观点29-30
  • 3.3 韧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理论30-34
  • 3.3.1 韧性与心理健康的马克思理论基石30
  • 3.3.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韧性与心理健康30-31
  • 3.3.3 行为主义理论解读大学生韧性与心理健康的模式31-32
  • 3.3.4 精神分析学派理论解读韧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32-33
  • 3.3.5 进化心理学解读韧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33
  • 3.3.6 人本主义心理学解读韧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33-34
  • 3.3.7 从防御机制研究韧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34
  • 第四章 大学生韧性与心理健康的实证分析34-47
  • 4.1 研究方法34-36
  • 4.1.1 研究对象34
  • 4.1.2 测验方法34-35
  • 4.1.3 统计方法35-36
  • 4.2 数据分析36-43
  • 4.2.1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基本数据36
  • 4.2.2 大学生韧性量表信度与效度检验36
  • 4.2.3 大学生韧性心理因素的性别组比较36-37
  • 4.2.4 大学生韧性心理因素的城乡组比较37
  • 4.2.5 大学生韧性特质对其生活应激的缓冲效应参数估计37-39
  • 4.2.6 大学生韧性特质对其应激反应的干预效应参数估计39-40
  • 4.2.7 大学生韧性特质对其生活压力与心理健康的调节效应参数估计40-41
  • 4.2.8 大学生韧性特质对其学校投入与学习成效的调节效应参数估计41
  • 4.2.9 大学生韧性特质对其心态、人际与自我成长的调节效应参数估计41-43
  • 4.3 结构方程模型43-47
  • 4.3.1 直接效应:“生活应激—心理危机”和“韧性—心理危机”结构方程模型43-44
  • 4.3.2 中介效应:“生活应激—韧性中介因素—心理危机”结构方程模型44-47
  • 第五章 讨论与建议47-53
  • 5.1 讨论47-50
  • 5.1.1 韧性资本理论:积极心理学强势力量47
  • 5.1.2 韧性资本机理:个体对抗伤害的心理免疫,个体复原成长的优势力量47-48
  • 5.1.3 韧性资本效应:对生活应激的缓冲效应,对心理危机的干预效应48-49
  • 5.1.4 韧性资本管理:心理资本潜能的开发49-50
  • 5.1.5 韧性资本评价:人性力量探索的心理手段50
  • 5.2 建议50-53
  • 5.2.1 加强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以自强不息的精神为内在动力50-51
  • 5.2.2 建立健全立体式支持系统,全面提升大学生韧性与心理健康水平51
  • 5.2.3 推广认知心理学 ABC 理论,提高大学生韧性及心理健康水平51-52
  • 5.2.4 鼓励大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开展积极有效的韧性干预训练52
  • 5.2.5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完善校园心理帮助计划52-53
  • 第六章 结论53-56
  • 6.1 本研究的结论(包括创新点)53-55
  • 6.2 本研究的不足55-56
  • 6.3 本研究的展望56
  • 参考文献56-62
  • 附录62-63
  • 致谢63-6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64-65
  • 详细摘要65-7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静;李林英;;大学生学业韧性量表的初步编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2 朱洪发;马新民;;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与教育引导[J];滨州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3 邹广万;;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关系研究综述[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4 刘取芝,吴远;压弹:关于个体逆境适应机制的新探索[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年02期

5 崔文香;姜哲;赵红姬;;韧性(Resilience)的概念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8年05期

6 马伟娜;桑标;洪灵敏;;心理弹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述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1期

7 周青;韩雯琛;;心理弹性——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J];华章;2010年03期

8 冯宇红;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对策[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9 陈香;;心理韧性理论——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新视角[J];继续教育研究;2010年03期

10 刘庆华;孔庆娜;;基于心理弹性理论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商业经济;2010年0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席居哲;基于社会认知的儿童心理弹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蔡颖;心理弹性与压力困扰、适应的关系[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孙竟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2 陈萍;中国人尚忍心态的心理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3 张瑜;新时期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教育对策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韧性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58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4158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e7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